有关古籍的作文

【篇一:心中的那朵芬芳】

浩瀚古籍,演绎了多少个世纪的精彩;古人留存,组成了多少人心中最艳丽的花朵。掩上书籍,那人、那事徐徐走来,也组成了我心中的那朵芬芳。

昭君出塞,孤独的芬芳

身后,古都的大门逐渐远离,残阳,映出了你孤寂的背影。你正在北上,进入无垠的大漠,前往胡人的家中。以前,尊贵的你,在宫中总有人陪伴,而如今,依然荣华的你,身边的只是骄横的胡人,你感到无尽的孤独和绝望。当秋风送来和亲的消息时,你是多么地震惊,你多么不想孤寂余生,远离亲人,可是,你还是远去了,为了国家和人民,选择了孤独,带来和平的芬芳。

昭君,是你教会我有时选择孤独,也许能带来心中的芬芳,不奢望为后世所传颂,只求为常人所称羡。

项羽自刎,骄傲的芬芳

昨天,你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胜利了,看着敌人丢剑弃甲的背影和身边将士欢呼雀跃的情景,你无比欣喜,你大摆宴席,庆祝大破秦军的巨鹿之战的胜利,但你眼中仍出现那些离开你的亲人和将士,你心中仍掠过一丝不安。

今日,你败了,看着那曾比你孱弱无数的敌军统帅,将你的军队一点点地蚕食吞噬,你的心情跌进了谷底。现在,你丢掉了一切,但骄傲之感仍萦绕在你心中,你骄傲,你曾是中原的霸主,“霸王别姬”的你仰天长笑,用宝剑自刎在乌江边,你心中有着骄傲的芬芳,却走向不归之路。

项羽,你让我懂得即使身处逆境,纵然万劫不复,仍要骄傲地绽放出生命的芬芳。

天祥就义,坚毅的芬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诵着你的千古名句,毅然走向敌人的屠刀,元军打来,你坚毅地迎击,元军让你受降,你坚毅的拒绝,宋军扼守的高邮城拒你于门外,你坚毅地沿南澄子河东去,迂回南归,挽南宋大厦于倾覆之间。即使现在,你仍坚毅地抬着头,留下旷世名著和《发高沙》、《高邮怀旧》的诗篇。文天祥,你告诉我,坚毅才是心中的芬芳,也是这种芬芳,让我永不向困难险阻低头。

漫漫古籍,让“孤独、骄傲、坚毅”积淀成心中那朵芬芳;漫漫人生,心中的芬芳,助我不断前行。

【篇二:人类迷失之后】

300年后,人类科技水平极其发达。拿中国举例,城市中广布全自动智能住宅。但这个时代的人只热衷于现代化的技术与艺术,那些祖宗留下的传统竟再无人问津。

我出生在这高科技的时代,从小被灌输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根本未注意过那些传统。直到有一日,我偶然在网上见到一张图片,图片上的人梳着新奇的发式,身着一种陌生的衣裳。查找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汉服,是我们的祖宗从古就在穿的传统服饰。不只汉服,像琴棋书画,更比如一些古籍经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就像汉服,现在早已没有人穿了,就别说了解它的穿着方式、款式了,体会它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就更别提了。我心中不禁充满了悲痛与疑惑:这些都是中国人自己的根源,明明应当传承下去,为什么当今世人弃之而不顾?

几年后,中国为了开拓土地修筑智能建筑,竟准备将中国那些传统建筑全部拆毁。雄伟的长城——那是中国人的铮铮铁骨,也代表着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性情。尊贵的紫禁城——见证了几代王朝的兴衰,诉说了多少历史的轮回;天坛——那是帝王敬神祈福的地方,多么庄严肃穆,包含了怎样一种敬畏之情!这些汇聚了古代人们智慧结晶的建筑,转眼变成了一片片废墟。看着人们眼中的兴奋,我感到十分失望。人们怎还未悔悟,竟撒手放弃了自己本源!

失去了文化的土地是没有灵魂的,放弃了根源的社会是不必再留恋的。我准备起身,带上我辛苦得来的几十身汉服,一起前往一颗刚发现的宜居星球。人们贪恋智能,无人愿意去那儿。准备中,我发现原来还存在着和我有着相同志向的人。有守护着经典古籍的藏书家,有一直坚持戏曲的梨园子弟。我们约定一同离开。临行前,我们用缩小装置将我们全部有关传统文化的东西带走。因为人们也不会再拾起它了。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个文明的历史,传统让一族人有源可寻,这些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一定是因为其中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像繁华的唐朝,唐太宗以礼法治国、外交,引五湖四海使臣来朝,被尊为“天可汗”。中华文化传入各地,中国因此被尊为上邦。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会放弃这些传统,这些是中国的精髓,还是国人的本源。人是不能忘本的,而现在的人早已迷失在现代化中了。

我望着天上的明星,总有一颗会成为繁盛的礼仪之邦。

【篇三:文字本无用】

传说仓颉造字当晚,有鬼夜哭——文字中藏有被泄露的天机。天机是何又为何而泄己不得而知。但那时候,文字写成的书金贵异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诗经》、《周易》只存在王宫豪宅。写在羊皮上的一本《圣经》要用去三十只小羊。

可如今,黄金屋与颜如玉的美谈似乎正变得模糊,人们仿佛越来越钟情于文字的音律、结构、形态。冠以继承传统的名义,长眠于古籍里的生字被人们发现了,他们手舞足蹈,他们兴奋异常,他们欢呼雀跃着将古籍丢弃一旁,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在所谓的听写大会上,在平板电脑前写下古典,写下传统,不求甚解。

其实,文字与语言本应是高下立辨的,试想土生土长的你走过一面刻满用希伯来语书写的十诫,是否在那么一瞬间你无法想到耶和华的神圣,而以为是杜尚式抽象主义的一面涂鸦?

怀念过去亦无妨,娱乐至死亦无妨,可如今的我们却左脚踏入山清水秀,右脚立于市井喧嚣,外面包著名为传统的金玉,内里衬著名为空虚的败絮。

一次又一次的,耳机里的音乐似要带我梦回大唐,相似的歌词,梦幻的旋律曾让我对这一类名为古风的流行音乐着迷不已,但就像古典与流行永远无法交相辉映一样,歌词与诗词间永远隔了一层名为时间的轻纱。只是让人遗憾的是,我看见一本本唐诗宋词拿起又被放下,插着耳机的面孔,映出陶醉般的笑容,笑容仿佛在说,盛唐南宋也不过如此罢?

于是,我们自以为在心中建立起了对传统的坚守。西递,宏村们被外来的客商占据,每天游人如织,日进斗金,政府官员骄傲地宣布,他们成功保住了传统古村落。背后那条曾用来洗衣如今泛着绿色的清水河流淌而过;一座座牌坊推倒又被重建,对我们来说,不过多了几张相片;我们将四合院原址保护,然后明码标价,月租三万。

何为传统?我等在电视机前,看着汉字听写大会给出答案,但显然,不会听写这么简单却又如此复杂的两个字,荧屏前,天真烂漫的学生笑着说已将整本《康熙字典》背下,我想问问她,只碍于时空阻隔,只好悻悻关了电视,走向书房。只是脑海里念念不忘的

捡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文字本无用,耽书是宿缘。

【篇四:书中的美丽中国】

铺一页宣纸,注一汪东水,执一卷古籍,奏一曲绝唱,绘一幅丹青,书一方天地。

——题记

最爱阳光明媚的午后,静坐于温热的阳台,置一杯清茶,捧一册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古籍,看那书中的佳人,穿过烽烟重重,行遍万水千山,踏过万代千秋,她着一袭霓裳羽衣,奏一曲高山流水。

她的名字,叫中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久远的故事在时间长廊里冻结,却在历史长河烙上印迹,就像最精美的雨花石,历经千年仍旧熠熠生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她目睹千年沧桑,看那一朝辉煌至极的阿房宫在大火中苟延残喘,那湮灭的灰烬是谁深深的叹息?她看那城墙之上的锦旗不断变更,那无邪剑上的鲜血是谁人的伤痕?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她终是了无波澜,淡看那一朝镜花水月,一朝沧海桑田。我叹息着,将书翻至另一页。远处有枪炮声响起,那是何人在浴血奋战?她身上已是伤痕累累,枪林弹雨的年代,古老的东方美梦被撕碎,中国开始艰难的抗争。难吗?难。可,怕吗?不怕。

累累白骨,帜旗如血,她便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看那肆虐横行的虎狼逃出中原大地,看那勤劳奋斗的人民,一步步站起;看那秀美江山,一步步强盛,从封建落后,到文明先进。山河如画,岁月朦胧,她漫步千年的时光,淡看云卷云舒。

想绘一幅画,以波涛为墨,以时间为轴,以山河为笺,以惊鸿为内容,以龙凤为图腾,以盛世为落笔。画的名字,叫中国。

【篇五:我的一天】

4月14日,是新华小记者在会展中心3号馆开展“温故,致新”宁波传统工艺创新生活展,也是宁波文博会展览。

妈妈带着我绿色出行,坐公交车来到了国际会展中心,现场人山人海,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3号馆,准时签到。我见到了我们的老师,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老师,让我们坐好后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解“古籍修复”的知识。这项工作说来也是历史悠久,2008年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我们南方的气候比较潮湿,古籍经常受到虫噬鼠咬这种破损现象,所以要学着去修补这种古书籍,让古人的文化一直传承。我听得非常认真。老师拿出一个杯子,把生粉倒进杯子里,再往杯子里加开水,用一根比较粗的木棍在杯子里搅拌,直到木棍拿起来,变得粘乎乎的为止,才算搅拌好。接着把要修护的古籍书拿出来,撕一块比破损处大一点的土黄色的纸,用毛笔粘一点刚刚调好的水,抹在黄纸上把它粘在古籍书破损的反面,轻轻地贴好轻轻地抹平,再用毛笔在纸上再刷一遍,等它干了,书也修护好了。我按照老师教我的方法,学着做了一遍,真的把书修复好了。哈哈!以后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来修补我们平时阅读中破损的书了。

古籍修复延续了古籍的生命,也传承了宁波的文化。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古代文化,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历史。书籍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进步的阶梯,我们更要好好爱护我们的书本,不要去破坏它。

热门推荐
1梅花
2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3《城南旧事》读后感
4我们班的捣蛋鬼
5第一次熬夜
6摘樱桃
7一次神奇的采访
8我的过年红包
9请停止“染色”
10感冒好了吗
11掰手腕
12捡稻穗
13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4春天的柳絮
15携行李箱上路
16赞美大树
17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子
18高校开学第一课校长讲话稿
19我的老师
20换个角度想问题
21愿有所息
22有趣的辩论课
23
24秋游恒山
25虚惊一场
26星空下的遐想
27感动五十三中
28我的拿手好戏骑自行车
29想起来就觉得可笑
30月光下的遐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