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庙的作文

【篇一:这里也有乐趣】

秋天的下午,太阳用它的第一抹余晖照亮了大地,照亮了高楼,照亮了大厦,也照亮了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这里,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小巷的巷口有一棵老槐树。虽然树叶翠绿,虽然枝繁叶茂,虽然有鸟虫在吟唱新的乐音,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岁月的痕迹。在那粗壮的树干的中央,不知为何已有了个大洞,在树枝的分叉处,已有了多少废弃的鸟窝!不过树洞也好,树枝也罢,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树洞里有几株小树苗,我小心坐下,轻轻地抚摸着那小树苗。在这条小巷里,已没有人的痕迹,而这些树,却一代代地活了下来。我不禁感慨万分:在这古树的面前,人类的生命是多么渺小!历史的长河水悠悠,有多少人像这古木一般,看尽整个故事,看透整个故事?又有多少人坚守于一处,尽管历尽沧桑?而那树上的鸟巢,也不断增加,鸟啼声一声高过一声,传的极远……

小巷中有一座古庙,多少年前,这里香火通明,祷声不绝,而到今天,那古老声音的余音也已散去。走在青石道上,可以望到那座古庙。庙身已经坍塌,整座庙都透露出一种荒凉的气息。低头一看,砖瓦上尽是尘土,已没有了往日的光辉。在石瓦旁边,有几株小草正轻轻摇曳。因为有了古庙,这几株草更显年轻与朝气。草上,清晨的露水还未消褪。看着破败的古庙和充满朝气的小草,我思绪万千:这不正是一种时代的交替吗?古庙已经逝去,碧绿的小草正在用它们顽强的生命续写新的篇章!这就是大自然的伟大!

小巷的尽头是一口水井,井深不见底,我随手从井边拿起一块石头,端详着,石头上有着棕色的底色。几条蓝色的条纹环着石头,还有红的,绿的斑点,我再一次为大自然的神奇而惊叹。我把这石头扔了下去,过了很久才出现了水声,这让我想起了那多少因为生不逢时而被埋没的人才!但这就是世界“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在这条小巷里,我领略了自然,也明白了自然。有此时,其乐自无穷。

【篇二:南岳古庙】

南岳古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题记

刚刚走进南岳古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间仙境!

苍翠欲滴的山连绵不绝,云雾缭绕,白蒙蒙的一片包裹着一个又一个俊美的山峰。仔细找一找还能望见明黄瓦顶的院子或亭子静静地座落在山里,仿佛是在母亲怀里安睡的孩子。扑鼻而来的是这世界最原始的味道,花香、草香、土香、木香,似乎连那洁白浮云的味道都闻得到。它不似泰山那般直冲云霄,不似华山那般险峻陡峭,不似黄山那般千奇百怪。它,是不同于它们的另一种气质:仙!是那种“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宁静、幽远,令人神往的仙气!

上山的路很远,我是坐车上去的。探出头去,路上的人比较少,听着时不时传来的笑声,整个人的心情都愉悦了起来。这里的树特别多,一棵又一棵,郁郁葱葱,遮住了头顶的苍穹,就像是一条由绿树组成的通道。风轻轻扑在脸上,因为刚下过小雨,还带着点点湿气和淡淡泥土的清香。在满是钢筋水泥的世界呆久了的我有些惊异,惊异这里的空气为何如此清新,惊异这里为何如此之美。到底是“仙人”住的地方呀!

“南天门到了!”司机的声音从车头传来,正觉得待在车上有些无聊的我扯起背包抬脚就蹦下了车。

一下车,“南天门”几个字就映入眼帘,我兴奋极了。好一个南天门啊!多么庄严、宏伟!南天门的石牌坊,就是高耸的桅杆。牌坊分中门和左、右川门,中门上方横额镌有"南天门"三个描红大字,左、右横楣上刻有"行云"、"施雨",字迹端正醒目。倒底是古庙,这里的布局让我仿佛来到了传说里的天界!

我趴在护栏上,眼前是翻滚涌动的云海、连绵的山峰及零零散散的几2个小院、长廊,身后就是庄严、宏伟的南天门。倒真有些仙界的味道。要不是身上的背包和衣服在提醒我,恐怕我都要以为自己原本就是天界的仙女了。

这里的景物虽美,可我倒也没忘记要继续往上爬,这可不是终点站。

也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我穿过了多少条古色古香的长走廊和干净的石板台阶。但不管怎么说,当我闻到香火味时,我总算到达了最顶峰——祝融峰!

祝融峰:“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祝融峰之高”被誉为“南岳四绝”之首。祝融峰倒不愧是“南岳四绝”之首,站在护栏边俯视群山。倒实在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若说在南天门还见得零零散散的几个小院、长廊,那这里便是最最纯粹的云海山浪,在这云是那样近,近的好像触手可及。一瞬间,我感觉一切都是那样渺小,连带着回忆里所谓的困难也微不足道了起来。我情不自禁朝着这连绵山谷发泄般的大吼起来,吼去一路的辛苦。

我笑了笑转过身继续朝里走,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因山高风大,所以建筑是用坚固的花岗岩砌墙,以铁瓦盖的顶,殿宇凌风傲雪,巍然屹立在绝顶巨石之上。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通往大殿的是一条长长的台阶。阶前有两头石狮子,都踩着一个小球。眼睛雕刻的大大的,炯炯有神。嘴咧的大大的,可嘴角却是上翘的,所以姿态威武勇猛却不凶狠,反倒亲切。再旁边一点便是香火炉,我走进就闻到的香火味就是它散发出来的。炉里的香火很多,全源自信客们。不错,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有不计其数的虔诚信客进殿参拜。金身的佛像端坐莲台,满脸慈悲、至善,周身满满全是信客的请愿。有求子的,求学的,求财的。在这种环境下一向不信神佛的我也不由得拜了三拜,抽了支签。我抬眼望向周围虔诚的信客,笑了笑,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能使这么多人走向同一个地点,也是一直以来让我大华夏一族团结的信仰力量吧……

南岳,它不似泰山那般直冲云霄,不似华山那般险峻陡峭,不似黄山那般千奇百怪。它,是不同于它们的另一种气质:仙!是那种“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宁静、幽远,令人神往的仙气!

【篇三:迷人的清泉岩】

北京有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云南有古朴的丽江长城;甘肃有精美绝伦的敦煌石窟……我们漳浦也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景点——清泉岩。

清泉岩又称清泉寺,是我们漳浦的名胜古迹。步入山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一座小喷池。

登上石阶,一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长得十分茂盛。树木郁郁葱葱,草儿生机勃勃,花儿姹紫嫣红,非常漂亮。清泉岩里还有许多的石刻,其中就有一个石壁上刻着“觉岸”,相传是蔡新中途归省,辞官不做时,乾隆皇帝为敦促其早日赴任,而亲赐的御笔,正中有“乾隆御笔”方形篆印,落款为“臣蔡新”字样。此外,蟠桃坞、登临驻节等石刻都是蔡新手书。

顺着石阶向上望,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庙坐落在半山腰上。这座古庙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还未进庙门,外边早已幽香阵阵,金碧辉煌的庙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金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墙身,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显眼。这座古庙与别处的建筑不同,屋顶的两角向上翘起,上面刻着双龙戏珠。门口两旁蹲着两只石狮子,张着嘴,威风凛凛,就像门神一样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庙宇。

跨进庙门,首先看到的是天井,又称许愿池,池里养着几只乌龟,每位来庙里供奉香火的香客,都会向池里投硬币许愿。接着进了大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金光闪闪的弥勒佛像:袒露前襟,双膝盘坐,手捏佛珠,面泛笑意,惟妙惟肖,生趣盎然。弥勒佛的这个笑意让我禁不住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弥勒佛每天都面泛笑意?难道它在警示我们生活中有忧愁与烦恼,也有快乐,我们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克服困难。大殿两侧还有十八罗汉,有的笑容可掬,有的长眉善目,有的静坐沉思,有的合掌拜佛,有的捻珠诵佛……真是千姿百态,各有特点。我想,雕塑它们的人该有双多么灵巧的手啊!大佛像的周围,点起了许多根粗大的蜡烛,两炉高香,飘荡着灰色的烟雾,整个大殿烟雾弥漫,香气窒人,有一种浓香而朦胧的神秘气氛。古庙每天来供奉香火的人络绎不绝,从来没有断过,这座庙非常有灵气!

走出古庙,我来到了附近的一座石头上,看见了一个有脸盆大小的池,这叫不涸池。据说有一回我们漳浦发生了干旱,所有的河流,包括清泉岩里的水都干了,只有这个不涸池里还有水不会干涸。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不涸池底下连接着一条遥远的河流吗?

再往下看,我看到了一个石刻,上面刻着《般若波罗波蜜多心经》,上面都是浑厚的狂草阴刻,字迹又大,每幅三字或四字,长达250厘米左右,宽约140厘米。

再往上爬去,我们会看到一个洞,也叫清泉洞,洞里全是石具,这是蔡新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此洞养育了一方的人才,以后我也要多来这读书,沾沾前辈的光辉。

接着我爬到了山腰,有一个隐蔽的石室,这是20世纪30年代,红军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曾住在这个石室里,这个石室也曾被作为军用物资储藏处,我们称它为“红军洞”。

慢慢地,我登上了山顶,放眼望去,漳浦的景色尽收眼中,此景让我想到了“巍峨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每一次游玩清泉岩,我的目标就一次比一次明确,我要做一个像“两帝师”一样的人——清廉、慎独。

【篇四:寻找身边的文明】

我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环境里。在这个漂亮的园子里,有四个果园,六座古庙。园子里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枣树、榆树、槐树、松树、柏树、银杏、柳树、杨树、桑树、核桃树,等等。这些树的叶子,长得非常茂密,几乎能把这几座古庙遮住。

园子里面不仅有漂亮的树,还有美丽的花,比如迎春花、紫丁香、榆叶梅、月季,牡丹,芍药,等等。这几天校园里的牡丹都开放了,姹紫嫣红,非常美丽。

这样美丽的一个环境,总有些人不爱惜它,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比如,有些小男孩拿着棍子打牡丹花,牡丹花的花瓣纷纷坠落,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叶子;校园里长出来的刺梅,金银花,由于能泡茶,很多老人在它们刚结出花苞的时候,就摘走了;有一些大哥哥,他们拿着小刀,在杨树上,银杏树上,刻下了一道道伤痕,那些伤痕慢慢长大,我觉得很像树的眼睛,在时刻的注视着我们,它的眼神,使我不敢抬头看它。

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文明的现象。

在我们的院子里,有一个大个子伯伯,他每天早上很早很早就起来,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垃圾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上学经过园子的时候,经常看见这个伯伯在捡垃圾。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她叫游嘉颖,是我的好朋友。每天上学,我们还没有来的时候,她就早早到校,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下午我们放学的时候,她会和值日生在一起,又把教室卫生做一遍,她才回家。

文明还要从自我做起。

我们经常和陈叔叔、李叔叔家一起出去郊游、野炊。我们制造出来的垃圾,都会放在一个袋子里,在离开的时候,带走垃圾,并把它扔到垃圾桶里。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儿,那里的环境非常的美丽,有水,有树,有花,还有小草。但是草地上有很多垃圾,很不好看。我们就一起把那些垃圾收拾干净。每次出去玩的时候,我们不但把自己的垃圾收拾干净,而且,还把别人扔的垃圾收拾干净。

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做个文明人。

【篇五:深情的陪伴】

大约在两年间,我曾与父母同游桂林。不知为何,我对那里云雾缭绕、形态各异的山丘并无多大兴致,却对当地的古庙情有独钟。至于是哪座山头,记忆中已是一片模糊,惟有当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只因我见证了,一份最是深情的陪伴。

古庙坐落于半山腰。庙前有几棵菩提树,花瓣纷扬,落得安静无声,与世无争。和着飘渺的梵音,隔世经年。跨过高高的门槛,庄严肃穆之感顿时迎面袭来。没有人在若有若无的佛铃声下喧闹。金身罗汉竖眉怒目,佛祖不言,似悲似喜。仿佛过了这门槛,此地便是莲花净土,彼岸却烟火迷离。

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探寻着这至洁至净之地,仿佛生怕碰坏了某种意境一般。烟波流转间,却瞥见大雄宝殿内正中央的佛像前跪着一名身着袈裟的和尚。当即心生疑惑,便上前去与其攀谈。

“为何这里只有您一人呢?其他的师傅呢?”“他们在歇息,我想来陪伴佛祖的。”“什么?陪伴?”这个说法可真新鲜。

师傅双手合十,念了句我不明白的经文。刀削般的侧脸被阳光笼了层光辉:“是的,陪伴。我也不甚明白自己已经来了多久了,可能十年?也可能是二十年。妻女都因车祸被夺去了生命,原本我是来寻找救赎的。可后来我发现,佛也是需要陪伴的。”

我愈发迷惑,可更甚的是疯狂滋长的好奇心,便洗耳恭听,极力忍住不去催促。

“佛祖是深情的,他以身试劫,才有了春花秋月的水天佛国。可佛祖难道就不会如人一般,有情有义,渴望陪伴么?不,佛祖同样需要陪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不忍心看着佛祖同一株清水净莲相对无言。”

我微张唇,却全然不知自己想要说什么。眼前的男人,神情中似乎掺了淡淡的悲戚。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孤独的,也都需要陪伴吧!起初,我被脑中冒出的这个想法所惊,后来越想,越觉得有理。深林需要归鸟,盛阴需要暖阳……

“其实,你们是互相陪伴吧,你与佛,相互扶持,相互厮守。”轻轻地,我说出了口。

师傅一愣,长久无言,似是思味着我的话语,良久……

“我想,是的。我日日跪守,用心灵与佛祖交流沟通,不过是为了掩埋心中那抹名为丧失妻女的孤寂罢了。”他长呼一口气。他不再说什么,继续跪在佛前。我仿佛一个过客,闯入了这不属于我的纠纷,他们相互陪伴,那般自然,那般如鱼得水。我不愿打扰,轻轻地、轻轻地又退出了大雄宝殿,仿佛我从未来过。

信步走出寺庙,阳光似是给一切都镀上了金:波光粼粼的泉;朦胧不清的山;蜿蜒曲折的路,还有那临山枕水的小桥人家。风抚弄着叶片,树叶起伏成波浪,乍一看,似是一片苍翠欲滴的海洋……

菩提树静默地立在原地,我却觉得这里比来时更美。

因为古庙内那份深情的陪伴,让我坚信,这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受到上苍祝福,这里的一切,都沾染了那份深情,变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篇六:日记一则】

12月17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是睡到自然醒的,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心想,好久没有睡这么舒服了。

我刷了牙,洗了脸,换好衣服,这时,小熊和小陈才醒来。我笑着问他们:“你们这么晚才起来,昨晚一定是玩到很晚吧。”我记得我快睡的时候,他们还在床上跳来跳去。

“没有啦,都是被你闹的。”小陈苦着脸说:“你把一张床的被子都给抢了,我们想把它拉过去,你却用脚夹得紧紧的不给我们,我们两个只好挤到一边,睡也睡不好。”

“啊?”我尴尬的挠着头,有点不相信的问:“怎么会有这种事。”小熊说:“你还不知道呀,昨晚我们给你冻惨了。”“真对不起。”我抱歉的说道。“没事没事,我们赶紧去吃早餐吧,呆会还要去黄飞鸿祖庙呢。”他们两个并没有计较。

来到黄飞鸿祖庙,只听到一阵咚咚咚的打鼓声。我们都很好奇,走进去一看,原来是精彩的舞狮表演,我们津津有味的观看了起来。看完后,我们去了叶问堂,了解了叶问的事迹,还观看了叶问的电影。最后,我们参观了古庙里摆放的大炮,这些大炮都很古老了,炮孔大得可以让我们的手臂伸进去,我们三个,还爬上了炮管上,一起拍了照留念。

游完祖庙,我们就返程了。在车上,我回想着这两天的经历,心想,这两天和朋友们一起度过得真是快乐呀。

【篇七:那古庙里有“神仙”】

很久之前,村口有座古庙,供着村民世代信奉的“老神仙”……

“那古庙里有神仙。”爷爷总喜欢这么说。那年连续下了很多天的暴雨,庙旁的河水漫溢上来,古庙都淹没了一半。水里扭动着一条黑蛇,油壳似像墨一样的鳞片,一道闪电下来,晃得人睁不开眼。“那黑蛇有碗口那么粗。”爷爷用他布满老茧的手比了一个圆,“我当时年纪轻,正是有力的的时候。村里几个跟我一般年纪的人一起围住了那条蛇,愣是没人敢上前。村子里留下的都是女人和孩子,又不能让它进村去害人,我们只能守着。”

“那后来呢,后来呢?”弟弟扑向爷爷,爷爷拍了拍弟弟的头,眯了眯眼。“我们就跟那条蛇说:“你回去罢,回去罢!别来害人。”爷爷抬眼望向村口,正色道:“那蛇通人性,当真转身就游到河里去了。天色暗,又下着雨,看不真切,我们在河边还守了一夜,第二天雨停了,再没见过那条黑蛇。”弟弟说:“您骗人,蛇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爷爷说:“那古庙里有神仙。”听了爷爷这个故事后,我又听说了另一件关于蛇的故事。

离村子不远有一座水库,因要修水道决定开山,上面运来很多炸药。世代生活在山上的人被“请”下了山,政府给他们修了新的房子。开山那天,老山民跪了一地,不停地磕头说“这山不能炸,不能炸,山里有神仙,会降罪的。”旁观人只是笑:“山里人愚昧,不懂科学。”几吨炸药下去,山石漫天飞舞,溅起了无数的水花。

听大人说,那天炸出了一条水桶粗的大蛇,血肉横飞,老山民哭的撕心裂肺,上面来了科研人员,风风光光,说那么大的蛇实在难得。是啊!它安分守己的在山上待了多少年才有今天,可是,现在随大山一起销声匿迹?

我信,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灵的存在。

他们存在于最深的海底,最高的山峰。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存在,无声的拼尽全力庇佑他们的子民。他们不曾言语,不曾出现,但我知道他们的存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不是谜信,而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然育我,我就该守护自然的信仰。

村里有个瞎婆婆,听到村里人讲了这件事后,每天清晨都摸索来着到古庙去上香。她说:“孩子啊,你读书多,你说那蛇没了身子,还能投胎不?”我说:“能。”我不知道那条蛇是不是爷爷口中的那条,如果不是,我希望它远离有人的地方,好好活着,如果是,我希望它能投个好胎,走过所有黑暗。我无法用我所学过的“无神论”去向婆婆解释“科学”,那会令我感到不安。

科学在发展,人们不再相信神灵,也有足够的理由去开山垦土。但这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我们,生而为自然之人,又是否觉得,我们在伤害自然的同时,在自然变得面目全非的同时,我们再也不是最初的模样。

没过多久,村子规整,每家的房子都翻新,村口的土庙要拆了,说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那天村里的人都高高兴兴地打扫、粉墙,却独不见一向喜热闹的爷爷。我跑到村口,看到那风干的水泥路面上蹲着一个人——爷爷,他蹲在那里,点燃一支烟,放在嘴边,却又放下。他看着那点燃的烟,看它燃尽,半晌,他抬头望着我,挤出一个干涩的微笑,他说:“丫头,庙没了。”他浑浊的眼中闪着泪光,却一如往常的强硬着,没有让它落下来,然而我的心却狠狠地揪着。

庙没了,那些我们所信奉的神灵开始一个个离我们而去,我们不再拥有自然的庇护。我们人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但事实上,我们比从前更渺小。

深夜,我终于梦中见到那条大黑蛇,它是有墨一样的鳞片,反射着耀眼的光,盘旋在古庙旁。终于,它点点头,和古庙飞跃,一起远去。

梦醒了,枕边早已湿了一片,于是我又想起爷爷的话:“那古庙里有神仙。”

嗯,很久之前,村口有座古庙,供着村民时代信奉的老神仙……

【篇八:爬水濂山】

1月11日,我们大象作文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登水濂山。

来到水濂山脚下,我们在牌坊前拍了集体照就出发啦。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宽阔的古庙广场。

在古庙广场上,我们清点好人数便又开心地继续前进了。这时,山路比较狭窄,只能两人并行。走着走着,一条小溪横卧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一个紧接着一个像青蛙一样从小溪上面的搭石上跳跃过去,这可真是有趣极了。

经过美丽而又壮观的水濂洞天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如同天梯似得石梯。有两条铁链拴在两旁,我看看后面的同学满头大汗,连话都说不出来,顿时冒出一身冷汗。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水濂山有缆车该有多好呀!”越往上爬,山中的树越是茂密,山间的小路越是陡峭,很多大石头铺垫着。我的双腿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仿佛是在踩棉花似的,累极了,但是一想到胜利在不远处,我又鼓足劲用力往上爬。

在天池,我们稍作休息便向水濂阁进军。这一段路,虽然不是很陡,不过由于体力不支成了最难走的路。才走不久我们就上气不接下气。突然听见有同学说:“我们距离山顶只有一百米了,再坚持一下。”我抬起头望着不远处,隐隐约约中看见了水濂阁的檐角。

我终于爬上了水濂阁。站在水濂阁上,我心想:要是没有那坚强的意志力,我怎么也不可能登上这美丽的水濂山。看着远处的山峦,好像他们都在为我鼓掌。看着天上飘浮着的云朵,好像都是在为我的成功而来。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我是最强的!”

登山,不仅让我得到一次俯瞰全城的机会,还让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篇九:寻找消逝的美好作文】

【篇一:寻找消逝的美好作文】

有些情感和传承,就像是被时间牵着细线的风筝,摇摇欲坠……

现今,走在现代化的城镇里,望着现代化的建筑,用着现代化的物品,体会这便利的同时,不禁感慨:这是我们想要的美好吗?

是的,也许很多人享受着这飞也似的生活,享受着西方科技带来的便利,可他们不知道,在城市的某一角落,某些人仍坚守着那传承于他们祖祖辈辈的精神和意志。

我曾有幸到几个古城中游览。亲自体会过其中的风土人情。还记得是一间即便在古镇里也算得上历史悠久的瓦坞。在简朴的土瓦木屋中,端坐着一个年迈而精神的老者,手中捻着一锋薄而利的刀片,在一块木板上,仔细刻着什么,神情贯注,竟是丝毫未曾发现我的临近。待他用着诧异的目光瞥到我时,我已然在他身旁了。木板略微发黑,似是受了潮。在其上的,是一个古老的屋坊,被老者勾勒出了棱角,刻画出了柱梁,坊内是几个零乱的人影,正在翻车推磨。我看出了,这是古老的造纸法。画面明明定格,却让我好似看到了水车的翻动,人影的闪烁。仿佛能够闻到扑面而来的古木香气,我也不知这是源自对纸坊的臆想还是这木块所散发的幽幽木香蛊惑了我。老者看到我恍若入定,脸带笑意,嘴角微动:“想学吗?”我张口欲语,可是哑然,我,哪有资本去学呢?现代的生活早已把我同化了,这样的元素已经难以融入我的世界了。老者只是扫了我一眼,目光在我背后的行囊略微停留了一下,叹道:“城里人……诶,后继无人……”随后顾自继续雕画了。我沉默,迈步离去了。

如今再回忆起,笔下写来如此漫长,可细想,不过一瞥,一笑,一语,一扫。四个动作,我却此生难忘,依旧记得那句“后继无人”,我即便身为年轻人,也不由得生出苍凉悲怆之感。是啊,莫非那些千百年来的美好,百十代来传承的,就要如此消逝了么?这是何等悲哀的可怖事实。身为炎黄子孙,我满心哀怒的想要做些什么,可我清晰的明了:我什么也做不了,我是改变不了这一切的,我仅仅能提笔记下我永远记得的美好,录下我此时激发的情感罢了。

我会继续寻找,会继续追悼,追念这正在消逝的美好。我想如我这般怀古念旧的人不多,可想必也还是会有志同道合之人,与我同迈步,祭奠这持守千年,终将消散的美与情。

愿传承,永不断,愿美好,永不散。万千情感,化作双泪,低落在苍白的糙纸上,却引阵阵古香……

【篇二:寻找消逝的美好作文】

江河不息,皆付之东逝,万象倏忽,盖无常有常。

我听见那山中月夜千回百转的深情呼唤,不禁跟随着声音,踏上了漫漫寻找之路——寻找曾在那座山中,古庙拜佛的虔诚;寻找曾在溪畔涉水,笨拙的捣衣声;寻找曾铺纱树冠的月霓裳……

那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时光,仿佛只是一场如真似幻的梦境,点点美好消逝后便不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也罢,谁会痴心妄想在喧嚣的闹市辟出山水的净土?也许消逝的不是记忆中的美好,消逝的只是自己美好的心态。我不愿庸碌地生活,我要寻回消逝的美好。

校园里一如既往,吵吵嚷嚷,摩肩接踵。可一旦步入教室,气氛就陡然变得有些许温馨——这儿有三年同窗,有亲手布置每一个角落的教室,有残存无数涂鸦的黑板。阳光温柔且活泼地跳上每个人的书桌,个个铅字的轮廓不再清晰,染上了金边,微微溶溶,那是有点酥麻的温暖。我想我找回了消逝的美好之一,尽管抓不住朦胧的月霓裳,可我找回了欣赏月色的美好心态,于是抓住了校园温柔的阳光。

风也依旧是淡淡地微笑着在身边散步,和着那铃响时刹那的安静。老师端着讲义走上讲台,白色的粉笔在黑板吱吱作响,记下个个知识点,事无巨细地讲解着。此时,每个同学的目光都如此专注,而老师的目光,又是那么认真严肃,交织着,穿插着。我想我寻找到了另一份消逝的美好,尽管没在古庙拜佛,可我感受到了彼时的诚心与此刻融合,我找到了师生之诚。

考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考场鸦雀无声,大家都埋头苦写。刷刷的落笔声本是那么细微,可此时却成了考场唯一的进行曲。慷慨、激昂,那是我的智慧与纸张擦出的簇簇火花!紧张之余,这刷刷的落笔声是如此悦耳,甚至令我心生感动。我想,我寻找到了最后消逝的美好,尽管它与笨拙的捣衣声截然不同,但我找到了同样令人感动的美好音律。

过去的终究会过去,正如那被浪沙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但时至今日,若我们加以寻找,也还会抓住几缕消逝的美好,汇成远远近近,愈加清晰明朗的温暖。

热门推荐
1眼泪流过之后
2那一次,我很内疚
3选择刚与柔
4神奇的胖大海
5飞越太空山
6那一刻我们没有了距离
7我的好伙伴
8梦想是什么
9烟火里的尘埃
10捉蚊趣事
11碎片的人生,碎片的我们
12同学小传
13给日本政府的一封信
14想想就开心
15年味
16不一般的三月
17文明餐桌
18搞笑的圣诞派对
19善待秋天
20给妈妈的一封信
21一件难忘的事
22美的感觉
23后悔的事作文
24小溪
25暖阳·公园
26快乐的小青蛙
27第一次植树
28第一次滑活力板
29我的寝室温馨的家作文
30在写作中成长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