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林夕的作文

【篇一:有一句话】

“I am what I am”,这是张国荣给其御用作词人林夕出过的唯一一个命题作文,对方在五个小时后把一首完整的歌词传给了他,文末附上一句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还有多少人记得林夕?这个给杨千烨张国荣写过众多歌词金曲的人,也许有人听到过他为陈奕迅写的《斯德哥尔摩情人》,但在大陆流传最广的词作中,却是他那首本人认为的污点之作《北京欢迎你》。

张国荣,想必这个名字在今天已经频繁的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络的首页,为什么一个已经去世十三年的人还会如此经久不息地吸引着粉丝?他若在世,今天刚好满六十岁。

说林夕是上世纪末香港流行音乐的一部分,实在是不为过。王菲、杨千烨、张学友,陈奕迅都曾得到他的真传。他和张国荣一起成名。在张国荣逝世后也渐渐趋于隐退,但他和张国荣始终是不同的。尽管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林夕说,我写过许多词,却始终赢不到一个人。张国荣在1998年跨越九七演唱会上,献唱完最后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又深情的说,这首歌送给我的妈妈和我最挚爱的朋友唐先生。是的,唐先生,他的爱人是男性,

林夕爱上的人,也恰好与他同姓,他给黄耀明写过很多首歌词,对方的男友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和林夕也只是朋友而已。林夕曾尝试长久地陷在抑郁之中,直到张国荣去世后才渐渐看开。后来他写道,我写了许多词,却始终赢不到一个人,这就和我吃了许多米饭却没有长高一样,没有什么好伤心的。

张国荣,从决定退出歌坛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做最真的自己。对娱乐圈的人情冷暖冷暖,他早已厌倦,但他仍热爱着唱歌事业,因此在他退出歌坛一年后依然回归。他毫不理会那些骂他言而无信的人,他签约新的唱片公司,只唱自己想唱的,首首精品。依旧有很多歌迷支持他,可自从他公布同性恋身份以来,质疑,嘲讽,唾弃,漫天而来,而这样的诋毁在2000年演唱会上张国荣大胆裙装出演后达到巅峰。

他从未理会外界的不解。02年,他患上了抑郁症,在03年4月1日从23楼一跃而下,留下一个完美的自己。

有人为林希的隐忍,沉默惋惜,也有人对张国荣的洒脱不解,但他们都在《我》这首歌里找到了自己。

如果说粤语版的“我是什么,是在十个当中只得一个”还带着一种迷蒙的孤芳自赏的话,那么国语版的“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就完全是两位艺术家人格的写照。他们从未掩藏过什么,也从未因别人的眼光而灰心,他们永远在做最好的自己,永远在勇敢地爱,永远追求真善美,永远在“I am what I am ”。

【篇二:一个懂礼貌的人】

在我们的学校,处处都可以看见一个身影在敬礼,处处都可以听见一个声音——老师好。然而,并不是全校的人都是这么懂礼貌,这些声音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发出的,这些身影也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她是谁?她就是我们的大队长——林夕。某一个早上,我们一起在操场上扫地,收拾好东西,准备回教室的时候,几个老师经过我们的身边,他们正在聊着什么。林夕立刻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字正腔圆的说了一声:“老师,你们好。”老师们点了点头,随后就离开了,她们的谈话飘进我的耳朵里。“那个学生品行很好,单单是这一周,她就经常遇见我,然后每一次都会问好。”“没错,我也是,那个学生真的很棒!”“对啊,要是我们班的学生一个个都像她那样,我就可以不要这么操心了!”我看了看林夕,他好像听见了,却没有一丝骄傲的神色。我们的大队长,真是一个懂礼貌的人!

【篇三:平衡之中,溯游而上】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可它们都不是原本的自己。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河水奔腾而去,携同它的过往。万物总是变化不息,所以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回到自己的过往,也无法使身外之物静滞。于是赫拉克利特又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总是同一条路。”迈动的双脚不会去注意路上的尘土是否在腾跃,不会看到微尘的旅行,它自以为这是同一条路,并不曾不变化。

还是那个岔道,还有一盏孤灯,还剩一抹月光,只是人影不再。或许变与不变本不是绝对的。不加思考,便会以为那条路即是尘封在时光中的那一条。人作为个体,拥有思想。人上坡时往往满身风尘,向往无尽的远方,艰难险阻成就一番上坡的景致。下坡时则无需多用外力,注意力自然地移于他处,清风抚在脸上,抚去了一切苦涩。路还是那一条,人也不曾更换,只因心不同,于是万物不同。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庄子借南郭子綦之口,也不过是为诠释这一点。子綦坐在桌前,学生子游见他形容枯槁,心如死灰,于是关切地上前询问,子綦只道是这是好事。“现在坐着这里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子游的确辨不出老师的变化——在他看来,除了神色不同于往常,子綦还是子綦。可他探寻不出,子綦的灵魂正尝试着挣脱肉身的束缚,他的思想在进步,他的哲学在升华,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在变化。他依旧坐在案前,在自己的河流里徜徉。而这条河流,已然不再是原来的那条。

“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此花并不在你心外,世界是因心而不同。

心向着月色,梦境便也浸润在月影里。心态因此改变了人行走的方式与所见的风景。风霜满程或是繁花似锦,哭着爬行或是笑着奔跑。人需要达到一种特殊的平衡。香港词作家林夕对星云大师所写的《老二的哲学》一文写了《老三的哲学》以阐述这种平衡。所谓老二,就是前面有一个第一,身后有一个第三。超越前者也许需要使尽浑身解数,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不曾想过的事。在这样一条上坡路上,他必须接受攀登带来的挑战。无意的松懈中,他或许会被老三所超越,滑下坡去。林夕认为老一到老二之间的距离感,比老三和老二的更众目睽睽。只有老三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安乐,体会自由。可我以为,并不能仅说老二或老三的“位置”孰好孰坏,而该侧重于他们各自的心态。老二其实兼有第一和第三的心理,既有恐怕被超越的畏惧,还要有超越的野心。进而可以占取第一的位置,退而居第三之位也无伤大雅。老三总给人居于人后的错觉,接受“不打眼”的地位,不甚敏感。如此说来,也实在只有采纳林夕笔下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方能活得“潇洒”。

上坡时安心赶路,直视远方,尽力超越。下坡时不急不馁,全作孩子从滑梯上端一溜而下的游戏,再重新思考如何攀回顶端。无论上坡下坡,有彩色的视野,达到特殊的平衡。如此,无论上坡或下坡。都是风景,不惧风尘。

子游看不懂老师子綦“槁木死灰”的哲学,世间也不乏堕落于中途的“老大,老二或老三。”究其源,是他们“心有瑕疵”。寻其根,却要说人无法脱离外物,无法与外界分离。他们要沉浸在河流里,他们无法“离地”,他们需要有所依托。所以他们会为身外之物所影响,所以他们难以维持人生的平衡。真正通晓“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变与不变在那个超脱的人眼中,显得无关紧要。东坡极目远眺,江上有清风,山间有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种“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动而以天行”的虚无恬淡,在他身上展现得恰到好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变或不变,都是人间至景。

无需考虑克制或放纵,即达到平衡,无所谓上坡或下坡,不关心河流是否是新的。

“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平衡之后,有所追求,俯瞰世间万物,淌过大川,路过山径的起承转折。心,只需“溯流而上,一次又一次,回到往昔岁月。”

热门推荐
1一件老物件——泛黄的外汇劵
2我的同学
3灵光闪过的那一瞬
4穿越
5妈妈总说不需要
6我身边的榜样
7调皮的泡泡
8冲刺
9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作文
10当个班长不容易
11我不是完美的少年
12冬日暖阳
13变大的蚂蚁
14愁绪涌出词中的绝唱
15月到中秋分外明
16我为自己点个赞
17观开学第一课有感2019
18摘梨
19我的初二生活
20窗外
21聪明的小猴
22那段追求友谊的岁月
23读书的议论文
24好校长
25美丽的家乡
26狮王读后感
27别把垃圾浪费掉
28月影无痕
29我的梦想
30春意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