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治学的作文

【篇一:是“与时俱进”,还是“回归”】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材的不断翻新,是教材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重印民国国语课本被买断货的现象,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不仅让我思索,现代教育何去何从?

我认为“回归”当与“与时俱进”并重。

从治学角度而言,民国政府注重教育,主张道德教育,以美感教育完成道德,并且当时的名人名士肩负起编纂教材的重任,例如《开明国语课本》便是由叶圣陶主义,丰子恺主图的,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这些教材成了用心之作,贴近孩子的心灵,在诗意与美中增添了思考与引导,相比现在的课本更使小学生感兴趣,反观现在的教材面目可憎,由于对一些道德的拔高使得一些人物不够鲜活,拔高式的教育内容自然让孩子觉得乏味又深受其害,然而不仅如此,课本常常漏洞百出,令广大教师与学生同呼教材的质量差。种种原因都应归结于全社会对教育的轻视,名人名士不屑于参与编写中小学教材,又因经济原因缩减成本降低教材质量,没有好的教材又怎会有好的教育?现代的作家专家多处于自己的学术文化层面去创作是否也应当继承民国时期名人名士的那种责任的担当,那种爱国情?

从发展角度而言,当今世界形式告诉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入侵甚至比经济入侵更可怕,更能毁灭一个民族,发展观告诉我们,要发展自然要向前看,但文化的发展当是继承并发扬的。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试想若中国教材全是外国的先进思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将千年积淀的宝藏抛弃,而去追捧那些外来文化,那将不仅是文化的不幸,更是民族的消亡。恐怕老祖宗都会从坟墓中爬出来咒骂我们这群不肖子孙吧!但若仅仅注重国学,而对时代文化弃之不理的话,毫无疑问是不行的。看日本、韩国、美国,他们重视本国的文化发展,在经济强盛的同时文化产品也在全球涌流,显而易见这是他们把握时代特征同时立足本国文化的结果。

思及去年的鲁迅文章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的新闻,对此我很赞同鲁迅的文章具有时代背景,有太多的隐晦是语言是我们当代人难以理解的,还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也许有些人主张鲁迅文章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但即便如此,学生若是有兴趣完全可以在课外或是时机成熟之时再去进行研究,相比在启蒙式教育中的内容,我觉得兴趣与思考更重要。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我认为“与时俱进”还是“回归”不应当只是教材编写者与政府思考的问题,更应是全社会共同讨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共同参与国家教育方案的制定,毕竟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未来是中国人民的未来。

一本小小的教材折射出的是社会对教育的轻视,对传统文化的弃置。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立足本国文化并注重创新的重要性。继承自古以来严谨的治学风气与社会责任担当,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以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二:文化的纯粹】

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闪耀的明珠;数不清的唐诗宋词,文化瑰宝曾经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汉语汉字曾经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我们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到骄傲自豪,却看不见,那些都是曾经,那些都已过去……

为什么当代中国产生不了影响世界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为什么至今仍没有再次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影响中国千年的文学家?罪魁祸首莫过于人们用功用的标准去追求文化,他们追求的是由文化带来的名和利,而不是文化本身。可是,“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带着一颗功利心去追求精神文化,又怎能有所建树,创造辉煌?

鲁迅先生笔下曾狠狠讽刺过那些自称“智识高超而目光远大的先生们”,因为他们认为:“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活或者,至少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一个“利”字,但那时是中国最黑暗,最动荡不安,最吃人的社会。可现在呢,我们身处一个和平民主的时代,我们以中国未来的接班人自称,但是有多少人读书只是为了追求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家园,而不是有房有车,名利双收呢?而这,难道不正是当今中国文化的可悲之处吗?

而在那个日寇侵华,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北大、清华、南开大学被迫南迁组成的西南联大大学,却产生了那么多的人才,这其实和当时师生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闻一多先生的衣服破了之后只好穿上一条样式早就过时,十分不合身的夹袍;朱自清先生的衣服破得不能再穿就罩上一条蓝色长布;化学教授曾昭抡的鞋子更是露着脚趾,后跟也提不上来……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在陋室之中寻求真理智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正是这种精神,让西南联大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世界名牌大学平列而无愧色,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令人略有安慰的是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让13亿中国人一夜之间认识了他以及《红高粱》,让人们再次燃起对中华文化的激情。我相信,当人们学习文化不再为了功用,名利,而只是单纯地追求文化的纯粹,寻找精神家园的皈依,中华文化一定会再度崛起!

学了那么久的《论语》,我最爱的还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脱功利的生活态度和治学态度,何时才能真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热门推荐
1于细微处见丰富
2我和福娃
3可爱的大熊猫
4考试的作文
5桥读后感
6这件事真让我愧疚
7移居太空历险记
8我的老师
9打疫苗
10乡村生活
11鲤鱼壁画
12二十年后的家乡
13有一种爱叫“高科技”
14龟龟赛跑
15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6那是一次特殊的尝试
17桂花香·柿子红
18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作文
19借外物成充盈人生
20没有姐姐的一天
21小鸡不见了
22微信
23愚人节
24科比离世的作文
25击鼓传花
26同学我想对你说
27难忘恩师
28倒春寒
29母爱
30迎接春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