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并行的作文

【篇一:相遇的背影】

生命的痕迹便是那车轨,火车“轰隆”前行,或许与长节的并行一段,驶入岔道,可能和短箱的一擦而过。然而,有些火车,你只可瞥见车尾的背影,消失在视线尽头。

喧闹着,推搡着,涌动着。催促声和着广播的语音,我从地铁中挤了出来。半只脚还未踏上地砖,一只白袖子从我肩上横过:“你的水杯”。呀!那正是我的杯子,不知何时被挤掉了。还没来得及道谢,那手就抽了回去,在车厢中花花绿绿的衣服间找寻着,那白色的背影,伫立在竖杆前。人头攒动,淹没了那抹白。

这偶然的相助仅留下个身影,但铁皮的水杯温暖犹存,我不会无从回报,而是促使自己把这动人的背影延续下去。

我曾托朋友帮我从景德镇带个手工瓷回来。椭圆的肚呈乳黄色,瓷口漆着粉青光泽的釉,好不可爱!“这是个学徒做的呢,”朋友说着,“但你别嫌弃,他可摔了好几个成品。”那瓷杯炫着光华,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做工的背影。汗白的手指轻触着陶土,托盘飞旋着,有了弧度,有了色彩。指尖雀跃着,似在演奏优雅的钢琴曲;衣袖拂动着,抚落浮世的尘埃。去其糟粕,留取精华,他仿佛要把自己的心祭献上,成为这经受历史熏陶的精致技艺的虔诚信徒。不知何时,一个臃肿的身影闪入,时而向着那精干的身影比划着。

多么深厚的身影!那坚定的灵魂在时光的打磨下姁姁,凭着一心的热爱,把爱好炼成事业,精益求精,在社会的洪流中不断寻求自我的统一。就这样一件精美的器物,把我与这千里之外的身影相连,有了一回不寻常的际遇。不禁暗问,是否自己也能存留一份匠人之心。

城市的夜幕还未完全揭去,湿润而寒冷的空气刺痛着皮肤。摇下车窗观望,幽深的黄光路灯向后奔腾着,连成黄色的波浪,同深海下的发光鱼群。或许那是片塑料,随着车轮的滚过,在马路上打着旋儿。红的,蓝的,白的,店铺的招牌仍亮着,为招呼行人不放过一分一秒。

我蜷缩在这片刻的城市背影之中,当阳光把他的光辉遍布每一个角落,这阴影便消散了。这白天与黑夜的罅隙之间,城市才从繁华忙碌中解脱,有了短暂的倦怠,也就是此刻我才遇见了这座城市。就连高楼的棱角也变得柔和,大厦的玻璃也不再冷峻,有了人的情味。或许,适时留下一个不完美的背影,会是诚意而轻松的表达。

青春的火车总是充满了好奇与求知,匆匆忙忙。然而不可置否的是,在片刻间遇见的车尾背影,相较起长途的并行,更加扎深在我心中,又不断蔓延,影响我认知的形成。

【篇二:与文化并行】

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出一份圣洁的美。作为仅存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自然不容忽视。

在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比比皆是,犹如满树桃李,等着有心的你去采撷。

漫步走进唐诗之中,“诗圣”杜甫因国家战乱纷纷,夙夜忧叹,写下了《春望》,将忧国思家之情抒写的淋漓尽致;缓缓踱入宋词,苏轼将对自身遭遇的无限感慨和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地向往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了一首《水调歌头》之中,寄托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上;翘首展望元曲,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了一副清晰可见的悲凉哀愁之景,叙写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如一颗颗晶莹华美的宝石倒映着人民内心深处的期盼与祝愿。面对这如此璀璨的文化,一直引以为傲的我们,却愕然发现,我们在一昧追求发展的时候,不经意间将文化遗忘在了后面。

面对世界性的汉语热,我们本应该作为最熟悉汉语的人,对于汉语文化的理解程度却每况日下。在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的情况下,还不断探索外国的语言,将母语文化冷落一旁。对汉语文化的曲解让人痛心疾首,火星文以及外来词汇的直接使用更是给汉语带来了抹不去的伤痛……

泱泱中华文化犹如先辈们早已为我们后代拾起的珍珠,却被无知的我们遗落在海滩上,随着时光的潮起潮落,沉入深不可测的海底。在追求发展力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拉起文化,齐头并进?让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断了传承,我们心中又是否会有一份难以磨灭的罪恶感?……

中华文化石民族精神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拾回中华文化,能让我们中华民族更有内涵,更加具有凝聚力,能让我们中国人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更远,让整个世界再次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骄傲!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动力。在永不停歇的时代火车上,我们应该拉起中华文化,在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多分一点时间,捧起一本古籍,在时代的火车上,与文化并行!

【篇三:理性与人性并行】

这是最好的时代,“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人才呈“井喷之势”,不断涌现;这是最坏的时代,随着人们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扩大,忧虑也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工智能。有无数科幻小说、电影讲述人们对被支配的恐惧与被掌控的不安,然而,这真的是科技发展展现出的最严重的问题吗?并非如此。

人类的进步推动科技发展,其宏图伟愿则是:由人类使社会进步,主导社会走向,从而使科技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却鲜有人察觉此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倒错现象”,即,人类“机械化”,科技“人性化”。人们开始追求绝对理性,乃至于弃绝“软弱”的人性,却又要求科技逼似人类,从而为人类提供“贴心照料”。

究其原因,则是人类过度追求超前,一心要奔向更远的未来,却没有停下看看,自己遗漏了什么,是人性。人性在这不脚踏实地的“跃进”中一点点流失。人类进步了,却没能使“人性”与“神性”、情商与智商同时进步。

“神性”,即人们渴望掌控、渴望创造的情结。只是,当对“神性”与智商、理性的狂热追求无限膨胀时,人就真的能达成那个美好的愿望了吗?不尽然。

人工智能是人的产物,出于人之手。当人自身都面临“人性缺失”,又怎能要求人的造物具备人性?因此,不仅仅是科技“人性化”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就连科技通过“成为人”来支配人的时日也尚不可待。

也有人认为,未来科技危机的根源也可能是科技具有“绝对理性”与强大能力从而危及人类,所以人也应追求不受干扰的“绝对理性”。那么情感与人性呢?它们不必要吗?恰恰相反,它们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进化,从而脱离野兽的行列,这是因为兽类完全受本能与情感支配,而人类具有理性和思考能力,但我们不能因为理性是进步的助力就滑向理性的极端。机器则完全由数据支配,它象征了“绝对理性”,然而兽与机器都非人,真正的人,正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其体内存在“人性”与“神性”的碰撞,才可称之为“人”。

若人类真的视数据高于实际,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当人们罔顾社会现实,丧失同情心与同理心,就会为达到目标不计后果,这将不再是一场“‘理’的胜利”,而是社会的倒退,人类不必担心人工智能的威胁,因为人将藉由“绝对的理性”毁灭自身。须知,真正的进步,不是耽于人性、停滞不前,也不是为了理性放弃人性,而是让理性与人性并行。理性与人性本不该分庭抗礼,真正的进步,是在两者之间前行。

热门推荐
1最珍贵的遇见
2春的前凑
3最美的音乐
4中秋之美
5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
6难忘的国庆节
7礼物
8我战胜了懒惰
9那次玩得真高兴
10“皆大欢喜”其实并不喜
11看图作文
12学会坚强
13我身边的科学
14读《城南旧事》有感
15那段快乐的日子
16我的老师
17话题作文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考试前夕
20
21秋之美
22我儿时的一个梦
23美丽的植物园
24一场奇怪的梦
25母亲爱爱之深
26爱的力量
27七年级英语作文
28做蛋糕的
29文化根,何处寻
30叶之情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