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心中的孔夫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我们从小劳记的名言,出自一位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老人口中,他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让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历史,看看中国的第一圣人——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字。小时候,他只作为一个模糊而又干瘪的形象留在我心中。"3000弟子""72贤人"为他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长大后,当我亲手揭开这些面纱时,才发现他的"圣"果然名副其实。
孔子主张"仁",就是将人民放在第一位。无论什么制度,对人民有益的,就是好的;对人体有害的,就是不好的。要想统治好一个国家,就要取得民心。所以子贡问政时,他不选择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武装力量。仁,还可以理解为仁爱,就是要有善心,以慈悲为怀。所以马厩中失火,孔子只问人的伤亡情况,不问马。
孔子主张"礼",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礼,有礼貌,尊重的意思。故有"曾子避席"的故事。曾子得知孔子要教他知识后,主动站在席外请教老师。
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只要是自己的弟子,都会尽力的去教导,没有偏爱谁。所以有"陈亢问伯鱼",陈亢起初以为老师会更注重他自己的儿子阿鲤,没想到阿鲤说孔子只让他读《诗》和《礼》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关心百姓,同情他人,礼貌待人,一视同仁。你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你,我们也不会这么精彩。你就是中国思想的奠基者——孔子。
【篇二:我眼中的家风】
说起家风,很自然的想起妈妈对我讲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您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吗?”孔鲤说:“并没有,不过有一次在家中穿庭而过,父亲问我学诗了吗?我答没有。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过了几日,父亲又问我学礼了吗?我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就知道了,学师和学礼是我要做的。”陈亢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最后却知道了三件事,要学诗、学礼以及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现在想来这个故事中的孔鲤和陈亢都是在孔子的言行影响下明白了要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孔子的这种言行、生活作风为后人树立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家风”。
听妈妈说不仅是孔子,古代许多学者都极其重视家风,有的甚至亲自编写家训。这让我联想起了自己,那么我们普通人的家风是什么呢?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我二年级上书法兴趣班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送我下了公交车之后,我对爸爸说:“爸爸,今天司机叔叔把车开得真稳。”“是的,今天的车确实开得稳,今天的师父很有责任感。”“责任感?”我很好奇。“对,就是责任感,他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公交车既要开得安全稳当,还要把车开得准时。你想想,要是一会儿加油,一会儿刹车,你在车上能安全吗?或者不按时发车,你等了半天都没有车,你觉得好吗?”“不好。”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司机叔叔的责任就是开好车,医生就是看好病,爸爸妈妈就是要上好班,照顾好你,而你的责任就是上好学,听老师的话。”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是很理解,只是照着爸爸说的做,按时完成作业,力争把学习搞好,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明白这是我在学生时期应该做的事,是我的责任。当然,打小妈妈也常在我耳边唠叨“见了长辈要问好,和小区的小朋友玩耍时要爱护小朋友,多帮助别人”等。甚至有时候妈妈还会讲起爷爷、奶奶、姑姑他们宽厚待人的往事,并对我讲做人一定要“宽厚”的道理。时间久了,这些话在不知不觉中都装进了我的脑子里,做事认真负责,待人宽厚善良竟成了我的行为准则。这学期在竞选班干部活动中,我又一次以全班投票人数最多当选为中队长,课后我们班的李东昱同学跑来对我讲:王盛业,我们选你当中队长,可不是因为你学习好,而是因为你很有人格魅力。”听完他的话,心里乐滋滋的。事后便想这种魅力应该就得益于爸爸妈妈平时对我的这些训诫吧!正是这些训诫让我有了自己的风格,让我成为了同学们眼中受欢迎的人。这些训诫和爸爸妈妈他们对我的影响在我眼里就是“家风”。
父母爱玩手机,我们就跟着玩,父母爱看书,我们也就喜欢看书等,这种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营造的家庭氛围,我认为也是家风,看来家风也有好坏之分,所以我们一定要弘扬好的家风。
有句话说的好:家风之正在齐家,齐家之要在修身。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将长辈们的训诫铭记在心,将弘扬良好家风作为人生起点,力争做新时代坚强有力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