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最崇拜的人】
古今中外,崇拜过的人似乎不少。多到有些人的名姓都已经不清了,可是形象一直高高在上——一抬眼,漫天星河。
最早的崇拜,好像是从明星开始,小时候对着电视机模仿对白,片尾曲的歌词虽不解其意却也会哼了。世上怎么会有这么耀眼的人啊,我呆呆地看,呆呆地想。
后来心智成熟些,便易为才华与作为倾倒了。比如醉在郭敬明盛大的绮梦中,将好看而晦涩的词句勾了又勾;吟着纳兰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惊艳于这样温柔而疼痛的词句;钦佩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坚定,觉得走在时代之前的人,总是伟大。
直到,一场场的盲目崇拜生生在现实中夭折,就像孩子不得不丢掉心爱的玩具。直到我看见所谓“偶像”在幕后的平庸甚至不堪,直到我发现好听的句子终究为情缠,直到在某本史书中瞥到王安石不过是个“拗丞相”。
大梦方醒。
所以这些年虽看到的更多,却再难以崇拜某某了。看到的伟大越多,肮脏越多。正如你欲冲破华丽外表一探究竟,却得到了鲜血淋漓的苍白骨架。——你终于认清事实。
我想我找不到一个可以盲目崇拜的人是在于,世上本就没有一个人能无瑕到全部被他人接纳。我们总是习惯于先被的最好的吸引,然后倾倒。我们如今喜爱李白杜甫,喜爱雪莱,喜爱林徽因张爱玲,是因为我们欣赏他们的文字,或某种品格,但历史的洪流将我们与他们永远阻隔在两岸,因而永远没办法知晓某些令人不愿相信的事实。
很了解很了解一个人之后,便很难去爱,也很难去恨了。
盲目崇拜的信众们总是幻想那人高高在上,期待其举手投足不似凡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是踏在这土地上跌倒,再爬起的。
“崇拜“于我,像是一种盲目,一种麻醉。
因而我更愿意说”欣赏“——每一个人都真正值得被欣赏,芸芸众生都有那”不似凡人“的惊艳瞬间,只是有人的被无限放大;有人的,终日在寂寞空庭之中,无人知晓。
【篇二:阳春时节】
阳春白雪;阳陵采薇;下里巴人。
——题记
我这一生尚短,未经酷暑炎炎,不晓凛冬冽冽。只曾在这阳春三月的年纪,遇见过最敬爱的您——我的赵老师。
忆那时我约莫单十年岁,父母在更幼时相继出国远赴西班牙。您上课时提及书中单元练习关乎写话的小小片段——“写一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怔愣片刻努力回想,面容却仍是模糊一片。那时便只觉着心中一派茫然与空荡。酸涩意味自心头涌上鼻端,未能耐住眼眶中打转的泪水,曲臂趴伏课桌,双肩耸动,哭出声儿来。身侧同桌不明所以焦灼询问,却更加深了几分我没来由的悲伤。他本欲举手想要汇报此事,您却注意到了我的不对劲,也知晓些我家庭的特殊情况。您悄声行至我同桌身旁俯身轻言,着实很轻,却被我收入耳中——“嘘…让她哭一下,不要说话。”同桌依言安静下来,我探手稍抹眼角泪水,再执笔在纸面轻划,笔下文字无声诉了悲伤。
课后您将我唤至办公室,详细询问了我家中情况。叙述缘由间我不免再掉眼泪,您怜惜地帮我揩了眼角泪珠,缓了声调一字一句柔声开口。
“不要哭,你的爸爸妈妈一定是真的很爱你才会出国的呀。他们只是希望你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有时候真的很难过,也可以把我当作你的妈妈。有了什么不开心或是开心事,都可以找我说噢。”
闻言我止声哭泣抬头看您,您抬手轻抚我头发,唇角弧度上扬,自然恬适,给予我一腔真情。您如同一位真正的母亲,令我心安,即便那时您还不是一位母亲,只是一名刚毕业的新任教师,却在那时真正打动了我。
您就似阳春三月雪,瑕得无垢,纯得透彻。您也似阳春三月光,温润和煦,明媚静好,却又拥有直达心底的温暖力量。每每再忆您的微笑与话语,困顿都不过一刹。
阳春白雪乃为最高深的曲目,能随之和者在高歌,下里巴人的千人中不过两三。浅吟阳陵采薇的百人中亦是如此。而您便是那阳春白雪,如同您的名姓一般,我虽与您相别已久,但我坚信不论现时抑或将来,您都会同阳春白雪一般,在教师生涯中熠熠生辉。
【篇三: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题记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在匆匆这些年遇见你们,真好。
同桌的你,明天的你是否会想起那些年我们公用的课桌,明天的你是否会想起我们共度的课间的欢畅时光,明天的你是否会想起我们曾一起仰望的繁星我们曾一起憧憬的未来……或许青春就是这样一列轰轰烈烈的火车吧,何其有幸能与你同坐共同看沿路的风景,或许现在这趟列车即将在一个叫做“高考”的站台停靠,而你我也将带着内心如朝圣者般神圣的希翼向一路向前,各奔东西,感谢一路有你相伴!
同班的你,生命是一种缘,而相遇又是何其难得际遇,于千千万万的人中,你我成为同班同学。三年,有欢畅的笑声,有失声的痛苦,有拼搏的身姿,有奋力的呐喊。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汁水饱满,时光缓慢的日子。是否还记得那些午后,躺在跑道上看天上的云朵变幻,明明觉得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可下课铃却迟迟未响。而如今的你我为着未来争分夺秒。你看,我们路过山川,路过沼泽,路过一个又一个的叫做过去的站台,路过一个又一个叫做现在的门牌,我们寻找着,那只叫做未来的兔子,那些我们一直好奇,而又有一些惴惴不安的未来,有时候,在我心里,隐隐约约感觉它们是明亮的。愿青春无悔,愿未来可期。
同级的你,可能你我彼此只有楼角的匆匆一瞥,可能你我之间连彼此的名姓都未曾了解,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都在这栋楼中,小小的书桌前为了未来奋力一搏,你我都在追逐这一个又一个的梦,梦想着成熟,梦想着未来,梦想着功成名就…。而我,愿你我都可登上彼此心中的象牙塔。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你我这次的分离是为下次见面更用力的拥抱。愿你我的梦想在这盛夏六月绽放出最美的光华!
【篇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曾经很多次地在历史主观题中写下“不忘国耻,正视历史”的答案,却从没有去试着担担那历史的重量。曾经不知多少次地从书籍电影中窥见那满目疮痍的年代,那无比沉重的战争,却仍旧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震惊,还是震惊。
走在前往馆内的道路上,不由要正视那由各国文字书写而成的“遇难同胞300000”的大字,旁边则挂着一只硕大的和平之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会将它敲响。庄重的心情,是已经有了的。踏入馆内,四周猛然暗下来的光线里,那依依稀稀的火把是唯一的,且不温馨的光源、被烧毁的房屋,废墟中露出半截的家什,一切都那么尽力地还原当时的情景。我想象着80年前的人们该是怎样地惊慌与失措,不安与恐惧满满地溢上我的心头,让我不禁捏紧了同伴也同样汗湿湿的手,慢慢地向前踱去。我是愿意去低声地、庄重地将墙上所有遇难同胞的姓名一个一个地念过去的,可无奈那墙太长,也太高,压在心头是我永远负担不起的重量。我看着那一个个某氏的字样,那是旧中国的产物,那些女人连一个名姓也没有。作为落后年代那鲜明的特征,永远载入历史,旁边一个个遇难者的遗像,生与死的对比,分明在控诉日本军人的残忍行径,令人无比唏嘘,自叹幸运。
走向祭祀台前,心灵在此刻收获了宁静,亦容不得一丝尘埃的打扰,两边闪烁的蜡烛长明着,低低的梵音不知从哪里传来,安宁还是安宁。之前满腔的震惊、满腔的怒气此时已被徐徐地压下,我明了,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平的钟声长久地在耳边回响,偌大的祀堂似乎只留我一人在此驻足。于是我懂得,所谓正视历史,必先承担历史,然后以和平的姿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