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渺沧海的作文

【篇一:窗外盛景自在心】

推开一扇窗,欣赏一片景。或是花灼灼,或是风点点,或是一犁膏雨,或是万里烽烟,或是那莲叶无穷碧,或是那城春草木深。问何时景盛,何时景哀?答曰:“窗外盛景自在心。心境不同,窗外之景亦不同也。”

四季更迭,旋踵,又一季深秋。额尔古纳静静地躺在黑土上歇息,与一阵阵寒风,一道道古墙,一株株蜡梅一道,安然地度过一个个白天与黑夜。迟子建踱于风中,素面朝天,将秋天的故事说给家乡的月。她一定是第一个感受那寒冷的人,她一定是第一个看见那鸟儿消失于天际的人,她一定是第一个摘下那山茶在风中起舞的人。只因她心中充满诗意,充满对自然的关怀。黑土无情人有情,即使漫天飞沙走石,即使满地黄花堆积,她心中,依旧花肥雨润,依旧叠青泻翠。

额尔古纳是一扇窗,窗外之景看似无情,却在她的笔下现出真情。迟子建,怀揣着真挚初心,在额尔古纳右岸,将盛景收获在心。

“千年走一回,山长水也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不同于目不窥园的文人,余秋雨选择挽起裤管,云游四方,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走过都江堰,做过西湖梦,到过贫民窟。每一道风景,落笔,便成了动人的文字,那山水迢迢也化作清泉,漫过脚踝,浸润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同样的景,他却能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巨大魅力,并将这美传递至他人内心。

沿途风景是一扇窗,窗外之景看似无生命,却在他的笔下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予人以文化盛宴。余秋雨,在那漫漫长路中,在那文化苦旅中,将盛景收获在心。

推窗赏景,景即在心。心境不同,景亦不同。有宽广心灵,便能如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寓身扁舟,寄情明月,渺沧海之一粟;有诗意心灵,便能如海子,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之景中发现生命之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坚韧心灵,便能如萧红,满身伤口,起起落落,浮沉中却依旧享受她的黄金时代。

捧着一颗心,推开一扇窗。以心为师窥风景,你会发现,云散了,天晴了,暖人的风开始吹了,窗外盛景自在心。

【篇二:无法改变的】

“作为围栏,这真是一件杰作,它足以把一些贱民、流浪汉、饥饿的人和寻找玩所的孩子阻拦。能够穿过铁条、跳过钢尖的,只有死神、雨水和明天。”

围栏再高再锋利,也阻挡不了这三者。这是一条永远绕不开的路,无论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神这一道大坝,拦住了所有人的去路。于是先人苦苦寻找着灵丹妙药,却终无功而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这样写道。即使千万人向上帝跪拜请求不要带走他,上帝也不会为之动容。所有彩色的照片都将会在某日某刻变成灰白色,伸手阻拦,却只看见照片上的色泽一点点淡褪。于是人们只好追求“流芳百世”,唱着“请记住我”而默默离去。

死神的必然降临已经慢慢为人所接收,可雨水,又是何物?

那是自然。

“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余秋雨在《我的山河》里这样写道。在自然面前,所有的人、事、物都成了微不足道的尘埃。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依旧阴晴圆缺,白天和黑夜,依旧只交替没交换。连大文豪苏东坡都不禁“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类渴望着自然,渴望着改造自然。愚公想要移山,精卫想要填海,可那都只是一个传说,只是一个假象。山依然在那儿,屹立不倒;海依然在那儿,波涛汹涌;自然依然在那儿,容着万物,一声不吭。

自然之后,是明天。是无知的明天,是深不见底的命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来就有这样的诗句,感叹着世事的无常。也许那天没有任何的风,历史上那一场“火烧赤壁”就不会存在,或许那天,落败而逃的就成了蜀军。

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因为格鲁希的懦弱,而大转局势,也许前一秒,所有人都在想着拿破仑必胜,而后一秒,所有人都开始叹息。而“滑铁卢”一词,也便成了经典。

死神,雨水,明天。

死亡,自然,命运。

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

“那些无法的改变,就在放下举起间。”歌词里这样唱道。既然如此,又何必再追寻,又何必再纠缠。唯有放下,才能走远。唯有放下,才能让我们在命运的最后,勿忘心安。

【篇三:意料之外见情理】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北大演讲时语惊四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道:“但我们要为它创造一个意义。”顿时掌声雷动。因为意料之外见情理。

死,不是逃避苦难,不是临危怯懦,在很多时候,死是一个响亮的结尾。

为价值而死,生命是辉煌的。易水河畔的歌吟穿了千年的时空,仍回荡在这古老的土地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背负着所有百姓的期望,壮士披上利甲,不祥的预感成就了英雄临终的悲歌。而它英雄无畏,那把生命至美的匕首将改写历史。这样的死,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慨,人生也因此具有沉甸甸的价值。

君不见汩罗江畔的老者吟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扬之汝汝者呼,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中。”他于世而不容,如鹤立于鸡群。倘若屈原去楚国,或似陶渊明一般“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还能有那种高洁的精神吗?而这样“宁赴湘流”的精神已源远流长,洗涤着整个民族的心灵。

为信念而死,生命是悲壮的。“夸父追日,渴死于路。”这是一种飞蛾扑火的勇气。不能说这是愚钝。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哥白尼在广场上仍然说道:“可是,它(地球)还在转着啊。”他们用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悲壮,意料之外见证了真理。

有人说人生的长河如柔弱流逝的水,但你却不见,在寒风来临时那巨大的冰柱站立起来了吗?流动的水却展示了另一种永恒。

有人羡慕海之浩渺无穷、山岩之亘古永恒,但是它却比不上人的一生。山与海,它们不会死,不能在一生的结尾给自己一个意义。而人生虽然短暂,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人生的过程却更丰富,却更有价值。

意料之外,情理俱全,如果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挖掘它的本质,也许你会发现另一种意义,因为意料之外见情理。

【篇四:浮生】

人生,短暂又虚浮;时光,锋锐如剑;岁月,飘散如尘。

短暂岁月里,总有许多小镜头莫名的难忘。静静的打开记忆的盒子,回想着往事,那些缝缝补补,不肯丢弃的画面猛然出现在眼前。那些以为不曾拥有的珍贵物品,却在和我们擦肩而过时,才猛然醒悟,原来已曾拥有。每当看着零零碎碎的花瓣落地,回想起自己浪费的人生,原来看残花凋尽也是一种痛。那些得不到的,不属于自己的,我们都在放弃,抹去了无用的记忆以为就可以伪装虚假无实的人生。时间的轨道里,虚假只不过是一条空荡的地铁。

李白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虚浮的人生如同美梦一场,能持续多久呢?和李白自己仗剑独游天下时的忧愁很配,混乱尘世,无能政府阻挡。向往的快乐自由,总是短暂的,总是如夕阳撒下的零零碎碎余晖,总是从狭小的指缝间流过,总是如一阵风从身边擦肩而过……

人生又像苏轼笔下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短暂的人生如沧海一粟,渺小又珍贵,有的人不珍惜它,有的人无视它,还有的人甚至欺骗它。这短暂的人生,有一个尽头,古典主义者将它看作一种解脱;现实主义者却将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于它;浪漫主义者却把它寄托于心,看作向往自由的基本。

虚浮短暂的人生,如梦境,如颗粒,同样的本质却有不同的掌控者,这岂不是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美丽世界?在人生的道路上,虚伪只是一个美丽的面具。

【篇五:极致破碎】

花朵的绽放,是美丽的具现,可人们没有看到,绽放的同时,花心,是破碎的。

美的极致,正是在于内心的破碎曹雪芹,以自己家族兴衰的悲惨历史为构架,写出了爱情悲剧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境界。可有谁知道,作者在创作前流过的眼泪之苦呢?写作期间,作者家徒四壁,喝粥填腹却不饱,幼子甚至饿死。成书后情况却未有改善,正如作者的自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古往今来,成大学问,大事业者,未独泣于深夜而为之,未曾有也。

盖屈原放逐乃作离骚,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仲尼厄而做春秋,司马迁受刑而出史记,韩非子膑脚而修兵法,左丘明失目而厥有国语,吕不韦挨难而有吕览,王羲之感悟书写兰亭序,成胜者,必有罪先受。

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北宋诗神词圣苏大文豪,受小人排挤,放逐远方。当时苏轼心灰意冷,万念俱灰,难道就要这样下去,坠谷不出了吗?不,他升华了。他在游舟江上之时完成了心灵上的蜕变,有感于天地之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于是他“沧海”一声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于是我们就看见了《赤壁二赋》。

也有人是怒极而辞。贝多芬曾为当时带领人民革命的拿破仑作曲,可在得知希尔将军改变主意称帝后,毅然决然地将“拿破仑”改为“死去的英雄”。

梁恒曾经说过:一个人不管有天大的委屈,世界也不会陪同你哭泣而历史只认同你的贡献。

与苏轼同时代的柳勇,文采飞扬,可因为种种原因,屡试不第,命运多变。于是早年的他出入青楼,原本哭泣的心,愈合了。他为市井作词,代代传唱。如果他真的正中科举,也许百姓们就不会记得有这样一位词人。

花朵,是绽放,还是破碎?其实,只有经历了极大的痛苦,才有机会体会成功之贵。

那么,绽放是给人们赏的,而破碎,是只有自己才懂得的。

【篇六:书山有路“缓”为径】

在快节奏的21世纪,不少人信奉“秒读图书”,以致其似乎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这势。但实则不然,试问,一个正常思维的人如何会相信“3秒钟读懂任何人”、“0。5秒决定你的人生”的论调。其实,书山有路缓为径!

风景需要慢慢欣赏,书中颜如玉也需缓缓来读。缓慢地读书,我们必将收益更多。如果走马观花的看,又怎能领略到川端康成面对凌晨四点开放的海棠花的惊喜?又如何体验棱罗瓦尔登湖畔垂钓的心境?又如何领会加缪垒出不止的幸福?又怎样才能体悟仓央嘉措白鹿踏原的浪漫?他们将自己的体悟、感情思想融入文字中,只有当我们慢慢地欣赏,一看一思的阅读,我们才有可能有所感触,书山有径,只需我们慢慢品味。

缓慢欣赏才能净化人的灵魂,注入高尚的思想。可想而知,“秒读图书”下的文化必将越来越浅薄,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无根的浮萍又如何稳定呢?这个时代已经在向“快餐文化时代”演变。要想扎根稳固,缓慢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每每读到陶渊明的“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心中总是一片澄澈,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能保持素净。而读到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内心总是一片豁然开朗,而读到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又不免汹涌澎湃,热情洋溢。

在古典诗词中泛舟慢游,着实给了我人生无数启示,缓慢的欣赏的确丰富了我的思想。

秒读图书既然无所裨益,为何不摒弃秒读思想,回归慢读本位。如果每个人都缓慢的来读书,那么我们必可除去社会上的暴唳之气,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涵养的社会。缓慢的读书,我相信为官之人必可从魏征那学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缓慢的读书,我相信教书育人之人必可从孔子那学来因材施教的方法;缓慢的读书,我相信学生必可从古人那学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恩……

缓行于书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不再只是贤者的代名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只是英雄的呼喊。

缓行于书山,我们必将看见嫩芽破土而出的抖擞,倾听花开的声音,见证枫叶变红的轨迹,体悟雪花纷飞的内涵。

【篇七:与修养相伴】

叹宇宙万物,渺沧海一粟,羡白云红叶两悠悠。驾一叶扁舟,遨游于大海之上,面对浩瀚无垠的蓝天,回首花季人生,不禁仰天长叹:与修养相伴,我亦青春无悔。

与修养相伴,你将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内在的修养。孟子,古时圣贤,人们尊重他,是因为他学识渊博,仁者爱人吗?我并不认为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而是由于他道德品格高尚,修养好。修养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美,也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丑恶的嘴脸,一件小事就斤斤计较,完全没有修养,就是有这样一些人让修养蒙羞,让灵魂尘封。与修养相伴,你尘封的灵魂会苏醒,你心灵的污点会褪色。

周总理一个后世敬仰的伟人,他抛弃自身荣誉,为人民奉献一生,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还是如此平静,他没有大骂共产党,因为他是有修养,有涵养的人,他的身上诠释着修养的内涵。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修养的人虽逝去,可他们名垂青史。我们如果把自己与生得来的修养抛弃,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前途。我们虽不及古人,但我们也不能逊色给后人,我们应该活得潇洒,活得有修养,与修养相伴,人生亦无悔。

灾难面前,你退缩了,你为了身外之物,选择了放弃人格与尊严,更加抛弃了一个炎黄子孙的修养。中华民族生活在一个文化古国。中国人则是有修养的佼佼者。世界面前,我们展示中华风采。如果我们是有修养的人,如果我们在乎自己内心的呼唤,我们就不该让别人看不起,我们不该让“郭跳跳”再次出现,也许你忘记了这十几年来读书的目的,如果你忘记了祖祖辈辈的教训,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关注自身修养,做一代人人赞扬,不负重望的青年人。与修养相伴,提升自我形象。

没有星星装扮的天空是黑暗的,没有生命的宇宙是枯燥的,没有修养的人生是暗淡的。与修养相伴,灵魂的呵护。

【篇八:从高处往下看】

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低处仰视高处,觉得艰难,而到了高处往下看,却会有许多感受,不同人在不同高处感受不同。

站在时代的高处,才能远大目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辛幼安远眺故都的慷慨悲歌。明知南宋朝廷腐败庸不作为,天下大势动荡,他却勇担江西安抚使,以一人之手独擎湘赣,他曾奏《美芹十论》、《九议》,提出了强兵复国计划,全被斥回。但他坚持理想,奋勇拼搏。他远大的目标就来源于他登北固亭:“千古兴亡之事悠悠。”他拼弃前嫌,终有所成。

站在高处看世界,才能穿透现象看本质。在低处看山,总不能看出山的高耸。只有自己爬上高处,方知它的伟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子美登高望齐鲁大地的雄伟磅礴,而他穿过齐鲁直入自己内心:尽管我自身水平尚浅,但当我一达人生之巅时定能“一览众山小。”

站在高处往下看,才知世界之物的大大小小,方能全面具体的掌控大局,方能看得真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身为帝王的曹孟德豪气万丈,了解各方情况,才能体恤民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后曹魏一统天下,正因为他的悲悯、安民、恤民。

站在高处往下看,方知世间本看上去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原来不过尔尔,不足挂齿。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是这样,苏东坡知道自己的渺小,如世间的尘埃,在孤寂的流放中感悟。开始埋头认真做自己分内的事,用谦逊之心待人处事,终于培养出“苏门四学士”皆为诗才。

站在高处往下看,或许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感受,却可以让我们赢得远大目光,真实,谦逊。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笑颜如花的诗词,领略无尽的风光。

【篇九:星空的倾诉】

南山的星空与他处不同,我时常感受到她的倾诉。

现在,我站在南山山前的野地里,泥土夹杂着百虫歌鸣向我问好,身后的老屋不知何时又覆上一层灰尘,我静默的站着,聆听来自星空的倾诉。

我听到星空中众星沉浮时的喘息,星云、尘埃被光染成神话的舒爽,我更听到了星空的伟大。

星空的确伟大无比,一切生命都在她的注视下生存,一切观察她的生命都屈服于她的壮美,一切的生命都感叹她长存不灭。星空的伟大来源于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以至于人类只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星空与自然创造的其他的物质一样,试人类徒有“羡长江之无穷”之叹。

人类与星空在内的一切自然万物相比都是悲哀的。人类就像我身后的老屋被时间流刷得伤痕累累。破落的门槛参差不平,窗户不时风肆虐,不住哀嚎、呻吟,终有一天轰然倒下,归于尘土,人的生命也笑话般地结束。而这南山,千万年前立起至今不倒,千万年前形成至今不败,这泥土,千万年前存在千万年后依然存在。

而人类在久久羡慕无所收获后便学会了报复,将渺小硬夸造为伟大,把座座山平掉驶过条条怪物,把野地埋掉盖上层层混凝土,使土地艰于呼吸。当人类把冲动演绎完后,苏醒的灵魂开始辱骂自己,高唱种种“环境保护”的口号,而灵魂却与肉体分离,人类停不下摧残自然的脚步。自然对此只是偶尔敲打,更多的是蔑视,她等人类自取灭亡之后再举起征讨的旗帜。

所以,当人类还在吹奏征服自然的号角时,不妨思考自己的可怜,自以为是的征服不过是笑话罢了,只可供茶余饭后的闲谈。人类能征服自然什么呢?星空张扬上演千亩传奇、万顷神话,人类活不过百年之寿。

人类还是屈服自然吧。我们能有混凝土压住沉默的土地,却不能抓住整片星空养作笼中的困兽。只有我们承认渺小,守望伟大,乐享“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心存敬畏与感恩,才能与自然和气生风。老屋自然融入泥土,获得永恒的存在,在星空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渺小于伟大共存。

我站在野地里,闻着泥土的气息和野地生机的呐喊,仿佛置身于一片恍惚的世界,分不清哪里是老屋,哪里是南山,哪里是野地,哪里是泥土,哪里是星空。

热门推荐
1老哥
2升国旗
3阅读伴我成长
4会买商品的机器人
5用爱织成的毛衣
6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
7为何你总与我作对
8时间过得太快
9乔迁之喜
10奇妙的梦
11我爱你美丽的校园
12摇桂花
13我们班的“开心果”
14奔向胜利的日光
15游长隆动物园
16徜徉在爱的长河里
17暑假过生日学生作文
18抓老鼠
19登山记
20童年傻事
21皮皮熊
22碎片化生活
23告别之美
24“酒鬼”爸爸
25在紫玉兰的见证下
26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27我的哥哥
28读书笔记
29和你一起超过的日子
30游青海湖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