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秋水》
一场黄河洪水的泛滥,冲来了河伯的狂妄自大,而海神若的出现,则让河伯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相信海神的谦逊一定打动了很多人。即使自己已经“难穷”,但与天地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而河伯的惭愧顿悟,则更说明了谦虚的可贵。
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伟大的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的,因此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赞赏前人的贡献。爱因斯坦从不傲慢自大,一切光鲜亮丽的背后,倾尽努力的不只他一人,他说比他伟大的,比他更有成就的,在未来有无数个!现如今能认识到这类问题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骄傲自满,屁股翘上了天,从而止步于此。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知识的海洋是广阔无边的,比你厉害的人不知有多少,你有什么理由沉湎于你的“辉煌历史”!
李自成是一个最好的教材。身为明代农民起义领袖的他在起义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且礼贤下士、谦逊待人、虚心纳谏,因而屡战屡胜。但是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功绩的显赫,他的骄傲情绪一天天滋长起来,贪图享受,拒听忠言,居然杀害了向他进谏的忠臣李岩,以致军心涣散,辉煌的功业毁于一旦,自身也落得个被害的结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他有海神若的自谦自逊的能力,不至于如此;如果他有河伯的半点自反自省的能力,也不至于如此。
满招损,谦受益。麦穗如果是饱满的,则会谦逊地弯下腰,朝着大地;如果是空虚的,则会无知地昂起头,仰望天空。植物是如此,人亦是如此!人拥有强大的潜力,更应该努力地学习,开拓视野,不断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思想与能力。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的崇高美好由此而萌芽滋长……
【篇二:突破“习惯”的禁锢】
井底之蛙习惯于对着井壁幽鸣,终究见不了天空的广阔;河泽之神陶醉于自身的川流盈溢,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永远领会不了海神若的浩淼难测、虚怀大道。
习惯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便见不了大世界,如一潭死水不思外流,全赖自生自灭尔。人如果将自己关在四角天空下,不思突破,不思进取,只能浑浑噩噩终其一生。南宋王朝不思进取,委曲求全,偏安江南一隅,最终落得个国破江山逝的悲惨结局。所谓居安思危,谋之于未乱,北狩的徽宗恐怕追悔也莫及了吧!明成祖朱棣却不满足现状,挥军北上,一举歼灭残元势力,再而迁都北京,拱卫塞北,铸就了大明王朝的辉煌。
牛顿曾经谦虚地说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得。的确,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离不开前人的知识铺垫,但如果牛顿一味坚信前人,不思进取和创新,怕也是难成就他“自然科学之父”的美名。科学家们正是懂得突破习惯,敢于反对权威,才能够有所发明和创造。比如哥白尼,面对神学的权威和上帝的光环,他敢于突破习惯的禁锢,反对神学权威,坚持真理,提出“日心说”。尽管不为世人理解,更不为教会所容,他自己也落得身首异地的悲惨下场,但历史证明了他的勇气和睿智。
习惯的思维、习惯的处境往往将我们麻痹,如同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安乐死”。踏不过自我习惯的约束,就会阻碍自我前行的脚步。这些习惯就如遮住我们眼睛的绿叶,阻挡了我们远视天空的视线,将使我们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就像那个洋洋得意的河神,难免贻笑大方之家。
当我们习惯于自己的处境时,该时刻警醒:也许危险就潜藏在不远处。让我们鼓起勇气,突破习惯的禁锢,走出自我的圈子,享受大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