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永动机的作文

【篇一:告别约束】

我的爸爸是一位钓鱼爱好者,对钓鱼情有独钟,他每个星期都要到水库旁钓鱼,一守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天,他回家时,带回了几条泥鳅,并把它们放进一个鱼缸里。

那个鱼缸就放在电视机旁的,显得异常惹人注目。那几条泥鳅不大,浑身呈一种深褐色,在游泳时一摇一摆的,可爱极了!在这么多泥鳅中,只有一两条比较活跃,大多数的泥鳅都潜在鱼缸的底部,不时摆动那细长的须,偶尔在缸底活动两下子。

有一次,在我吃饭时无意间看了看鱼缸,猛然看到水缸上部有一阵上上下下的身影。我不禁感到有些疑惑,便走上前去看了看。只见一条泥鳅在从鱼缸底部左一摆右一摆地往顶部游去,细长的须在水中摆动着,它就这样游到了水面,把头竖直,想窜出水面。然后,它并没有这么幸运,那条泥鳅刚游到水面一会儿便像一块石头似的猛地落到了水底。那条泥鳅尾巴朝着下面,没过一会儿便又重新游上来,然后又随之落了下去,它就这样游上去又掉下来,怎么也不停下来。

就这样,这条泥鳅每天上上下下地游动着,游累了就在水底休息一会儿,活似一个永动机。我不明白这条小泥鳅是怎么了。

有一天中午,我到客厅里去拿东西时,在那个鱼缸旁看到了一条掉在地板上的泥鳅。我蹲下身子,望着那条泥鳅,那条泥鳅好像是我之前看到的那条,它时不时微微动弹一下,显然已经气若游丝了。渐渐地,它一动也不动了。

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淡淡地铺在泥鳅身上那星星点点的水滴上,奇怪的是小水珠居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也许这就是自由的光芒吧。

【篇二:年的作文】

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当论,牛顿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爱迪生约12小时就发明一样东西,居里夫人发现了镭,霍金透析了黑洞……..当我打开书本时,这些字眼就像孩子一样嘣到我的脑海中,这便激起了我的理想-----做一名科学家。这个理想像一块磁铁似的紧紧吸引着我,令我心驰神往。

人没有理想是可悲的。这个理想是从我小时候就有的,那时我还小,总是问这个是谁发明的`那个是谁发现的。妈妈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回答我,我就对发明产生了兴趣。我还用马达做了一个小风扇呢!随后,我对力产生了兴趣,总爱幻想做个永动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从那时起,我便有了一个做科学家的理想。

我深深的知道,要做科学家首先要有知识,要运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我现在要多读科谱性文章与课外书。长大以后先考上清华大学,再去外国留学,这样,我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科学家。对了,科学家是要写论文的嘛,语文也得学好哟!当我实现理想时,我会更加努力去探寻科学的奥秘。

现在,我又想起了那些科学家与他们的贡献,于是我决定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实现我的理想!科学家,我来了。

【篇三:以适度为话题】

探究是探求与研究,是对一种事物或事理的深度探索。课内外探究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西式教育中尤其被重视;然而,在中国教育之中,课内外探究却成了鸡肋,作用甚微。因此,我认为,课内外探究应踏实、有益且适度。

课内外探究必须脚踏实地,不能流于形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无论是书籍还是教师授课,都被明确要求涵盖探究,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探究就成为了形式。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探究就是在玩,还不如自己讲授,因此就仅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甚至不给学生时间进行探究。几分钟时间怎么可能完成一项探究呢?探究的目的不是得出某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应是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开拓思维。假如探究仅流于形式,学生在简单思考后就不再深入,被老师灌输他人深人思考过的标准答案,吗?社会还能够革故鼎新、不断进步吗?所以,我坚信探究应踏实。

课内外探究应内容有益,不能盲目探究。如同开良卷方能有益一般,只有“探良究”才能有益。牛顿晚年沉迷于研究宗教神学,最终竟然放弃科学,一心探究神学,最后,探究神学成了这个大科学家的人生污点。可见,探究确应探有益之究,但,什么样的学习探究才是有益的呢?我想,应是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后,探究匕首究竟有多毒、荆轲长相一类便为无益,探究荆轲的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应为有益。后者之所以有益,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分析人物,符合教学宗旨。可知,探究应有益。

课内外探究需要适度适量,不能本末倒置。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探究也应该如此。探究是一种延伸,一种拓展,因此不能因为追求探究就忘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不能因为追求探究就钻“牛角尖”。作为中学生,面对中考、高考,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本末倒过度深究。永动机的提出,令科学家无法自拔地陷入其中,倘若不坚持适度原则,焦耳对此怎会急流勇退,作出“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由此可得,探究应适度。

在极度缺乏创新的今日中国,探究是稀缺的,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必须坚持踏实、有益且适度的原则。

【篇四:古灵精怪的弟弟】

每当我看到房间里那些与弟弟一起玩过的玩具时,就会想起远在他乡的弟弟来。

他很听话也很淘气,听话是听从我的“命令”而且基本上照做不误。他的淘气就是时不时地玩些奇怪的花样,比如端着一碗水到门口去晃呀晃的,洒了一地不说,还把自己搞得像“小泥人”似的,逗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的嘴很厉害,一旦吃起来那就跟一台“永动机”一样。有次我买了包薯片,他一见就飞奔过来,口水仿佛已经淌到地上了。他走到我面前时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嗲声嗲气地对我说:“哥,给我吃一片吧,就一片。”我吓得一激灵,便把整包都给了他,然后他就坏笑着跑了。

他还精灵得很,让人防不胜防。有一次他乘我出去玩时,如同一只猫似的潜到我房间,打开了我的存钱罐下方的小孔,又找了一个小口袋,二话不说就将罐里的零钱倒到小口袋里,直到满满当当的,才关上存钱罐,然后一溜烟跑了。万幸的是我刚好回来撞见了他,他支支吾吾的样子让我发现了这一切,最后我在他的辩解和哀求下才放过了他,不然接下来的几天我将成为“亿万负翁”了。

现在的他已经与伯母搬到洛阳生活了,我很想念他,想念着这个精灵古怪的弟弟,怀念我宠着他的那些日子。

【篇五:今天和明天】

人生中能有多少个今天呢?可以说有无数个,因为对于无数个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日子而言,都有一次当上今天的机会。也可以说只有一个,因为无论是已逝的过去,还是未至的将来,都不能改变自己是存在于今天的这一事实。然而,对于我而言,明天是今天的延续。

我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呢?从小我就开始在想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任何头绪。不过在这探究的过程中,我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个思考的本体,只有把自身的存在从今天延续到明天,才有继续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决定,吃饭,睡觉将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说笑归说笑,不可否认的是,人只有在现在维持好自己的内心不崩坏,才有可能在未来大放光彩。今天是明天的铺垫,也可以说,没有今天,就没有明天!

我现在的同学中,有些人已经完全处在放浪的状态中,每次看到他们在嬉笑打闹,破坏纪律时,我的头顶就一阵发寒——这么早就把自己放弃了吗?他们就不想再看看自己的明天了吗?要知道,像我这样的天才?,一想到将来的事,心中就有愁绪万千漾起,蛮不是个滋味啊!

话题不由自主地牵扯到了学习上来。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学习就是我们在今天该做的事情,就是我们为明天的准备。明天始终是未知的存在,只有在知晓我们确实存在的今天,才能为我们即将延续下去的明天打好基础。

时光机器这种东西,说说是很神奇,但它其实就是一个像永动机一样永远不可能触摸到的,虚无缥缈的存在,跟明天是今天的延续一样,无法更改。我们不可能穿越到明天去改变它,既然如此,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在今天,把明天改写!

【篇六:感恩亲情】

父亲老了。

有一次,我站在他面前,他快到一米五的个头都只到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瞄,就能看到他头上的根根白发。他匆忙地朝前走,背已稍坨。那个在我心里高大挺拔的父亲,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时光偷走了。我当下怔住了:这一天来得太快。

我以为时光稍微返回一点,我还是那个趴在父亲背上睡觉的小丫头。

儿时以为父亲是个大官,总是不在家,工作忙得很。慢慢长大了,发现自己还真是荒唐的可笑。父亲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神奇,总能拿出源源不断的钱供我读书和买零食。那只是父亲艰苦劳作的成果。他只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农民。不长在家,是要出去做工,不然几亩田地,养活一家实在太艰辛。他没啥爱好,从小到大几乎没听她唱过歌,不喜欢新衣服,也舍不得扔掉剩菜剩饭。遇上艰难的事,就独自抽几根烟,好像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也从未见他掉过泪亦不曾听他说过日子苦,更没有出现过心情不好时就甩手不干的事。他和世上大多父亲一样,像一个永动机,永远在为这个家庭劳动着,不知停歇。

升入初中后,我曾想过多个温情的场面。比如在过年的时候,像电视里喧传的那样,和父亲来个深情的拥抱,轻轻说一声:爸,我爱你。比如在他生日时,给他买一个生日蛋糕,点上蜡烛为他唱生日歌,让后大声的祝福他:爸,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臆想出来的场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父亲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他站在墙的一边,我站在这边,彼此小心翼翼的靠拢,又怕对方触摸到。偶尔打个电话,也是几句重复的话:天气好吗?吃饭了吗?最近学习怎么样?钱还够吗……然后就是久久的停顿,接着就挂了电话。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和父亲开几句玩笑了。他怕我担心他的身体,我怕他担心我的学习。

我们以爱之名,渐渐疏远了对方。这其中更残忍的是我。或许父亲早已在墙上打开了一扇门,而我却迟迟不肯将它推开。我做作矜持着,以为功成名就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我会因看到电视里父亲和儿子相拥在一起的画面而鼻子一酸。我也无法选择的,看着我与父亲渐渐的远离,我会忍着心痛去开父亲为我开的那道门。但我并不会在结尾时,突然升华一笔,写一个拿起电话跟父亲解除心墙后彼此失声痛哭的桥段。

我只是想说:爸,我想你。

【篇七:自然作文】

柑橘在南方能长出饱满甘甜的果实,但是倘若将它种在淮北,那么它的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苦涩。因为这种移植是违背它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在澳大利亚是高等良材的桉树,移植到美国后,却只能长成“薪炭林”,用来烧火,这也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规律。规律是与宇宙共存、亘古不变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规律,因此如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规律。

伟大物理学家焦耳年轻时,曾被当时流行一时的‘永动机”设想深深吸引,并投入了十余载的时光全力钻研。但是,尽管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他所得到的,只是不断的失败和越来越深的绝望。最终,他在一次傍晚漫步中猛然醒悟:“永动机是违背规律的,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存在!”于是他毅然放弃“永动机”研究,转而投入到能量守恒领域的研究。最终,焦耳取得了成功,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焦耳对永动机的研究因为违背规律而遭到失败,但是他及时的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并在此后依据规律办事,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代大师,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尊重规律。

外国如此,中国何尝没有这样的.例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开展“大量钢铁”“亩产万斤”等严重脱离实际的运动;违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在广大农村还处于落后的手工生产模式时,推行过度超前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模式,最终是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正如康德所说:“规律未必令你感到愉快,但是它就是这样的,不会以你的好恶为转移。”有的时候,规律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心愿和期望,但是为了让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在尊重它的前提下处理各种事务,否则,我们必然遭受失败。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我们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我们的事业,更快捷的取得成功。因此,让我们尊重规律。

【篇八:我们班的小能人】

【篇一:班里的“能”人】

陈崧岳

咱们班可不寻常了,就因为有一个“能”人。

“咦?你敢骂我?”“骂你怎么啦?”“你打我不成?”“你打呀!”你问我班里哪来这么多不和谐的声音呢?当然就是“机枪嘴”干的。班里人怕他,因为他说话特快,没有任何机枪比得上他,容易使人心烦意乱,因为说话快,别人根本揪不出空隙说“停”。就算他在做题,大家也躲得很远,他要是做错题,没人敢说,因为没人想与他打“舌战”,一战便不可停,因为没人谁能在“舌战”中说清楚半个“停”字。他可真能说!

大家肯定知道机枪光有射速,不持久也不行,所以,“机枪嘴”也叫“永动机”,一说话就如江水滔滔不绝,永远停不下来。他说过话的课堂,一定会拖堂好久,因为他总是会在课上说瞎话,影响进度。

尽管他说得多,但他对于朋友的秘密绝对守口如瓶,不会泄露出去,是“拉链嘴”。可一旦有仇人跟他说悄悄话,“拉链”立即拉开,又在班里玩机枪了。

获得这三个称号的就是小罗同学,能与这么有趣的人做朋友,我很高兴。

【篇二:小小瞌睡虫】

陈亭蓁

“呼噜噜,呼噜噜!”教室里雷鸣般的呼噜声又从耳边骤起,原来是徐XX又在课堂上睡着了。只见他把书立着做掩护,把头埋在两只手臂之间,一动不动,就像一只趴在桌子上的动物标本。眼看着老师对他一吼:“徐XX,你给我起来!”回应老师的只是:“好的,呼噜噜……”可是呢,每次在下课前的一秒钟,他都会准时起来,就像一只闹钟般。

前几天,我们小队一起去看春节剧场,那音乐的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可是大家刚坐下不久,却又听见“”一声,徐XX倒在椅子上的声音,过了一秒钟又开始他的“睡觉独奏”。大家都看着我们,我们又推又叫,累得筋疲力尽,可是都是无用功!他的呼噜声越来越响。

哎,真是名副其实的瞌睡虫!

【篇九:小小动物园】

我的家庭里有三个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我的妈妈像一只“豹子”。妈妈看书和工作的时候非常安静。她有时候喜欢穿带有花花绿绿的花纹衣服。妈妈非常勤快,扫地、洗衣服、拖地都非常快,一眨眼的功夫就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了,是我们家的劳模。有时她非常严厉。当我做不好练习,不认真学习、看书的时候,她就会大发雷霆,我吓得大气都不敢喘,连一根针从桌子上掉到地下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的爸爸像一只“大熊”。他性格非常急躁。每次我在说事情的时候,爸爸都心不在焉的听着。他非常喜欢踢足球。每当有球赛的时候,他就会打开电视,看足球比赛。他还给我讲过足球比赛的规则。晚上,爸爸睡觉的鼾声像打雷,声音大得都能把房顶掀开,让我难以入眠。爸爸工作比较忙,应酬比较多,经常出去吃饭、喝酒,希望爸爸能多注意身体。

而我,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随时随刻都在活蹦乱跳、爬上爬下,妈妈说我就是一只“皮猴子”,就是一台“永动机”。我有时还会发小脾气,跟妈妈犟嘴。有时我也很听话,妈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有一次,我看书入了迷,连续看了几个小时的书,妈妈怎么叫,我也不去睡觉,结果到了第二天,我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妈妈说我难得成为一只安静的“小猴子”。

我们的家庭像一个小小动物园,幸福而又快乐,热闹而又温馨。我爱我的家。

【篇十:创新从需要中来】

让我们阅览人类历史,古往今来,作为人类的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推动一个文明发展下去的不懈动力。

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头,便不难发现:历史上创新的例子确有不少,可实际上体现了价值的又有一个?

做出了创新,却毫无作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永动机,一个曾经被许多人研究过的课题,这许多人中同样包括了不少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尽管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结果是残酷的:永动机不可能存在。

永动机不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另一方面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即一种实际需要。无论在哪个年代,不管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与永动机所创造的“无限大”能量相比,人类的实际需要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永动机完全不符合需要,其也就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一个创新的出现,必定出于一个实际的需要,不存在脱离实际需要的创新。否则,这类创新只能像永动机一样:只讲求理论,可现实中毫无价值可言。

一九零三年,一个值得被铭记的年份——就在这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首架飞机。这是个极其有用的科学成果,而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便是符合了人类的实际需要。

飞机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是个历史上人类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的铁路等陆路及船等水运的方式已经开始体现他们固有的缺陷。出于进取,人类必须在交通运输上做出革命。而飞机的出现,正好尽可能地补全了当时交通方式中的空缺。所以飞机的诞生,这一创新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存在实际需要的必然结果。

创新的存在,实际上便是发展中的必然,是实际需要在不断明显中的主要结果。

试想想,假使当初莱特兄弟发明的不是飞机,而是航天火箭,暂且不说科技的发展程度,在当时人类的实际需要还未如此超前的情况下,火箭有用武之地吗?

如果当时采用火箭作为运输工具,那么结果将是无法想像的:成本过高、危险性太大等一系列威胁当时社会有限生产条件的问题,都将影响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

所以,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过分的创新是无用的,甚至是会阻碍人类发展的。

创新对于人类的影响固然是大的,可我们也不该忽视:一切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创新的支持。而这种创新所针对的根本性实际需要,便是维持某一物种的存在。

宏观生命的发展历程,无数的物种由于不同的不利条件而灭绝了。这便是其无法在实际需要中通过创新来改变现状的结果。

猛犸象是更新世时期的强大物种。其因逐渐失去了原本适应的环境,数量大大减少,直至灭绝。

在那个年代,猛犸象的实际需要已经改变,而它们却不知及时变通,导致这一物种必将被自然所淘汰。

生命对于实际需要的创新,是必要的。创新要有时代性,一切创新都必须随着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即便在当今,物种的分布仍是不均匀的,也不会均匀。拿老虎的例子来讲:中国东北部有东北虎,孟加拉地区有孟加拉虎,美洲地区有美洲虎。同样属于老虎这一类,可它们任意一种的分布地区都是不可以随意更换的。

可见,不同物种各自的创新,总是符合各自的实际需要,一种实际需要只能有一种或几种差别不大的最适宜的创新。生命对同一实际需要的创新能力必然是有限的。

综合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创新从需要中来,有需要,才有创新的必要。

现在,人类的发展也遇到了难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环、环境污染等。

如今的人类,又会如何去创新呢?

热门推荐
1成长的快乐
2研学游
3身边的好人
4美丽的大海
5霸气的女汉子也有温柔的一面
6父爱的光芒
7老虎发通知
8秋天的乡村作文
9你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10厨房是一个音乐厅写一段话
11胜似亲人
12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13共享时代
14那一刻暖意流淌心间作文
15总想对你唱
16没有鞭炮的年
17我们班的“开心果”
18他的笑容进入我的视线
19精彩的海狮表演
20追求理想
21偷吃的滋味
22可怜的我
23一句话的力量
24友情
25一件开心的事
26猜猜他在做什么
27珍惜生命
28难忘的秋收
29男子汉
30蝴蝶花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