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命的轮回】
午后,女儿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蚕宝宝破茧成蝶变成飞蛾啦。看着她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知道她期待已久的愿望实现了,终于全程目睹了蚕的蜕变过程。一个月前,六只不到两公分的蚕宝宝来到了我家,女儿精心准备了一个小盒子作蚕宝宝的家,每天准备好新鲜的桑叶,看着蚕宝宝每天吃着桑叶,一天天长大。一个周后,蚕的身体开始发黄,我们提前用小木棍为蚕搭好架子。终于,蚕开始吐丝,将自己包裹。于是,女儿天天都在关注什么时候飞蛾可以破茧而出。终于,第一只飞蛾破茧而出,我告诉她,飞蛾只有两三天的寿命,在产卵后就会慢慢死去,产下的卵又会变成蚕的幼虫,蚕宝宝新一轮生命的轮回又将开始。
中国是蚕桑大国,从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养蚕,蚕桑丝绸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丝绸是中国独有的衣料布饰。由西汉时期开始的那条对外贸易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000多年以后习主席重新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足以可见蚕桑丝绸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养蚕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破茧而出、作茧自缚”等等,更有赞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优美诗句,一切都可以看出蚕桑在中国的文化积淀中是多么丰厚。
是啊,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却创造出了无穷的灿烂文明,生命的伟大让人叹为观止。从卵到幼虫到蛹到飞蛾,蚕用短暂的生命历程演绎了什么是奉献与创造。我告诉女儿,蚕宝宝在幼虫时候得到大家的宠爱,尽情地享用桑叶,积蓄营养,储备能量,等到自己长大,时机成熟就要开始付出,开始吐丝、奉献,蚕茧加工成丝绸是蚕宝宝最大的贡献。如果破茧成蝶,就要担负起繁衍后代的责任,更多的卵变成幼虫,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轮回。而人的一生与蚕宝宝的一生何其相似!幼年时期,享受着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上学后,得到老师的关心与教导,长大以后就要和蚕宝宝一样,要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蚕宝宝的一生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需要完成,这个过程是自发的、是本能的,不需要引导的。同样是生命,我们的人生成长则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接受提携与帮助,不断地自我思考、自我反省,才能日臻完善。人生也有多个历程,而我们在每个特定的阶段都应当认真对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当学生,要认真学习;作为晚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作为成人,要努力工作、回报社会;身为父母,要呵护孩子,培养他健康成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代代相传。
听完我的讲述,女儿对我说,她今天完成的练习题中有一个阅读理解故事,里面的小乌鸦在它小时候妈妈哺育它,当它长大了,妈妈却老了飞不动的时候,它就自己飞出去找东西给妈妈吃,然后才自己吃。我很欣慰,孩子能从我的讲述中明白一点道理,能联想到乌鸦反哺的故事,能从蚕宝宝的生命历程里渗透一点人生的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蚕宝宝的生命在不断的轮回中繁衍生息。我们希望孩子们的人生能健康快乐、多姿多彩,要让他们知道拼搏的人生才是完美,人生不仅仅是繁花似锦、祥云飞度,更应当披荆斩棘、风雨无阻。
【篇二:语文的畅想】
那真的是你吗?——语文。美丽、高雅、富有魅力……在我心目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完全形容出你的美。
在语文的海洋中,我打捞到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贝壳。当我读完《安徒生童话》,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经受的痛苦。她还那么小,就要在寒冷的大街上卖火柴,那唯一的也很简单的愿望却都无法实现。比起她,我不知有多幸福,所以我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在语文的星空里,我还摘到了许多闪闪的星星。我读过许多诗,比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乡村四月嫌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诗句都饱含了作者真挚而又深切的情感,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的同时,更看到了一个如画又如梦的世界。
在语文这课参天大树上,我还采摘了许多甜美的果实。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知道了头发最真实的作用,还知道了人的身高为什么在早上会比在晚上高出1厘米左右……这些知识解答了我许多许多的疑惑。
在我心中,语文就是这样优美、博大精深、富有魅力!
【篇三:走进】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蚕桑文化已深深融入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艺术等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桐乡素有“蚕乡”之称,境内栽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很多描写桑树的篇章。
桑树一身是宝,堪称神奇,可它却并不娇贵。在乡村的山坡上,池塘边,房前屋后,杂树丛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走进桑园,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缓缓淌进心里。放眼望去,满目鲜嫩透明的绿色,让你恍惚:这是在画家的水彩画之中吗?凑近了一摸,那桑叶粗糙而又精致,细细的脉络,向你传递一种穿越了千年的柔和和沧桑感。怪不得,蚕会爱上桑。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桐乡人非常勤劳,早春时节,太阳刚探出头,空气湿度大,温度又低,妇女们就挎着个小篮子,步行到桑园里去采摘那沾着露水的.新鲜桑叶。到了家,阳光斜斜地照进蚕房的时候,她们就将嫩绿的叶子洗干净,晾干,摘去叶柄,把最好的桑叶放进竹匾,让蚕宝宝们吃个饱。这样采桑喂蚕的日子要持续近一个月,蚕宝宝们也从只有芝麻大小的样子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大家伙了。很快,蚕开始吐丝,银白的丝从它们身体中不断吐出,织成一个个丝茧。
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也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桐乡的祖祖辈辈,像蚕一样,脚踏实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蚕神女圣早成思,今年丝税抽征早。”一直为世人供奉的蚕花娘娘,相传是黄帝之妻——嫘祖。据说有一天,嫘祖口渴,到郊外一片青翠欲滴的野桑林里喝水。当她在取早晨的露水时,一个白花花的蚕茧从她头上方的一片桑叶上落了下来,掉入她的水碗之中。嫘祖一惊,待细看时,发现这是一枚自己从未见到过的轻巧的东西。她折下一段桑树枝,想把那掉进水碗的东西挑上来仔细观察。没想到在挑捞时,树枝上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后来,嫘祖将那蚕丝用来纺线织衣,制成了飘逸的丝绸,并开始驯育野蚕,让更多人能穿上这柔软丝滑的丝绸。
每年,蚕茧丰收之后,桐乡可热闹了。农家妇女们将蚕茧浸在热汤盆中,把丝绕在丝筐上。她们的手指飞快地将丝缠在丝筐上,手臂在丝筐四周挥舞了一圈又一圈,将一个个小小的蚕茧,抽成一根又一根洁白的丝线,然后再剔去茧中黑乎乎的蚕蛹,将留在茧中的蚕留下来的壳一点点分离出来,最后制出白白的蚕丝被来。那一条条蚕丝被看似平常,却凝结了勤劳的妇女们的心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蚕桑、喜爱上蚕桑,蚕桑文化走出了江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
走进蚕桑,你会领略到更多独特的美景,就像走进桐乡,你会喜欢上勤劳、朴实的桐乡人!
【篇四:给朋友的一封信】
王欢同学:
你好!
去年暑假,我们在骏马岭公园骑自行车时认识,并成为好朋友,今年想请你来我的家乡做客。
我的家乡在阳城县寺头乡,那里是个美丽的地方。
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会陪你到三利生态园看一看,那里除了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爱的动物,如小白兔、火鸡、孔雀等,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在露天游泳池里游泳,旁边还可能吃上烧烤呢,这只是平时三利生态园的景色,过节的时候,景色格外不同,一条美食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还挂着五颜六色彩色的灯笼,非常热闹。那时,三利生态园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美丽极了!
我家乡的蚕桑也是非常有名的,我们这里是华北蚕桑第一乡,每年六月,都有各地的人来采摘桑葚,如果你来晚了就没有了哟,除了桑葚很好吃外,还可以做桑葚汁,桑葚汁也是很有名的,如果你来了一定要品尝。
听了我的介绍,你的心动了吧?来吧,我的家乡欢迎您。
祝你开心快乐!
你的朋友:马名枝
2017年11月5日
【篇五:走进】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蚕桑文化已深深融入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艺术等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桐乡素有“蚕乡”之称,境内栽桑、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很多描写桑树的篇章。
桑树一身是宝,堪称神奇,可它却并不娇贵。在乡村的山坡上,池塘边,房前屋后,杂树丛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走进桑园,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缓缓淌进心里。放眼望去,满目鲜嫩透明的绿色,让你恍惚:这是在画家的水彩画之中吗?凑近了一摸,那桑叶粗糙而又精致,细细的脉络,向你传递一种穿越了千年的柔和和沧桑感。怪不得,蚕会爱上桑。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桐乡人非常勤劳,早春时节,太阳刚探出头,空气湿度大,温度又低,妇女们就挎着个小篮子,步行到桑园里去采摘那沾着露水的新鲜桑叶。到了家,阳光斜斜地照进蚕房的时候,她们就将嫩绿的叶子洗干净,晾干,摘去叶柄,把最好的桑叶放进竹匾,让蚕宝宝们吃个饱。这样采桑喂蚕的日子要持续近一个月,蚕宝宝们也从只有芝麻大小的样子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大家伙了。很快,蚕开始吐丝,银白的丝从它们身体中不断吐出,织成一个个丝茧。
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也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桐乡的祖祖辈辈,像蚕一样,脚踏实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蚕神女圣早成思,今年丝税抽征早。”一直为世人供奉的蚕花娘娘,相传是黄帝之妻——嫘祖。据说有一天,嫘祖口渴,到郊外一片青翠欲滴的野桑林里喝水。当她在取早晨的露水时,一个白花花的蚕茧从她头上方的一片桑叶上落了下来,掉入她的水碗之中。嫘祖一惊,待细看时,发现这是一枚自己从未见到过的轻巧的东西。她折下一段桑树枝,想把那掉进水碗的东西挑上来仔细观察。没想到在挑捞时,树枝上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后来,嫘祖将那蚕丝用来纺线织衣,制成了飘逸的丝绸,并开始驯育野蚕,让更多人能穿上这柔软丝滑的丝绸。
每年,蚕茧丰收之后,桐乡可热闹了。农家妇女们将蚕茧浸在热汤盆中,把丝绕在丝筐上。她们的手指飞快地将丝缠在丝筐上,手臂在丝筐四周挥舞了一圈又一圈,将一个个小小的蚕茧,抽成一根又一根洁白的丝线,然后再剔去茧中黑乎乎的蚕蛹,将留在茧中的蚕留下来的壳一点点分离出来,最后制出白白的蚕丝被来。那一条条蚕丝被看似平常,却凝结了勤劳的妇女们的心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蚕桑、喜爱上蚕桑,蚕桑文化走出了江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
走进蚕桑,你会领略到更多独特的美景,就像走进桐乡,你会喜欢上勤劳、朴实的桐乡人!
【篇六:雪中感想】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窗台上望下去的景象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就在前几天,杭州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白茫茫的天地,雪精灵在树木之间跳跃着,边走边留下她的痕迹。小树含笑低下了头,大树在风雪之中昂首挺胸。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天白了,地白了,水白了,走出去的人们也白了。
四季就像孪生姐妹,但脾气就大相径庭。春天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那时大地都在忙碌之中,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呀!夏天就成熟多了,脾气有点暴躁,夏日的午后常常听到他的怒吼。秋天是位高贵的公主,穿着长长的金裙子,披着金色的卷头发,那时人们又忙碌起来了。而冬天是位老婆婆,披着雪白的斗篷,羽毛似的大雪从天而降,人们坐在台灯前读书、做事。
什么东西都在变化,时间如流水般过去,再也回不来了,我们渐渐长大了,父母慢慢变老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吧!
【篇七:乡村风景】
你喜欢乡村吗?你可能会说喜欢。那么,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带你去看看吧!
春姑娘踏着轻轻的脚步来了!一场春雨过后,泉水“叮咚,叮咚”地唱着歌,青蛙睡醒了,瞧!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绿色: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柳树长出了嫩芽,我们脱去了厚厚的冬装,穿上了轻便的春装。快瞧啊!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玫瑰花也开了……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它们似乎在进行一场选美大赛,看谁最漂亮。人们来到田里,刚忙完了蚕桑的事又去插田了,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夏天如同一位少女,迈着轻盈的舞步,也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她给柳树梳头,为花草浇水。青蛙在这时放声歌唱,荷花也为它伴舞。孩子们跑到草木茂盛的地方,翻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玩得不亦乐乎。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采几根“茅茅针”,把它放进嘴里,甜甜的,沁人心脾,惬意极了!
秋姑姑来了!她带来一种金色燃料,把整个村庄染成了金色。啊!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银杏树“沙沙”地舞起来。田里,人们享受丰收的喜悦,采了一筐又一筐。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一家家房顶上升起袅袅炊烟……这一切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
冬爷爷匆匆赶来了,村子变成了一个粉砌玉雕、银装素裹的世界,家家坐在炕上,吃着秋天丰收的食物,聊天、看电视,过着红红火火的日子。青蛙入睡了,等待着春雨的到来。梅花怒放了,用鲜艳的红色装点冰雪世界。孩子们戴上帽子、手套,穿着新棉袄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呵呵”声充满了整个村庄。
这就是我认识的乡村,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惊喜,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收拾好行李,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