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爱,无处不在】
爱无处不在,他可能是一句好心的提醒,给你的生活指路;他可能是一盏灯,给你在黑暗中照明;他也可能是一个人,给你无微不至的关怀。
早晨我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的闻到一股香味,我爬起来穿上衣服,刷了牙,洗了脸,梳好头,便下楼吃早饭。一顿刚做好的早饭摆在我面前,很简单:一杯新鲜的牛奶,一碗粥和一个热乎乎的馒头。看着眼前的早餐,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每天早早起来忙碌的身影,我百感交集的品尝着这一碗粥,暖暖的,我明白了这就是爱。
上学路上,我们一家兴致盎然地聊着天,空中洋溢着快乐的味道,这十分钟的路程在别人的眼中可能很漫长,但在家人陪伴着,我的眼中却是那么短暂,这就是爱,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晚上,我回到家做完作业开始运动,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家长认为让孩子偷懒一下就是爱了,不错。这确实是爱,但却是溺爱,而我的爸妈要求我每天都运动使我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两者都是爱,相比之下,后者何尝不是更深的爱呢?
爱无处不在,他是一碗暖暖的粥,给你一天的温暖;它是一次十分钟的陪伴,是你心中无比快乐和幸福;他是严格要求让你拥有美好的未来;爱,无处不在。
【篇二:妈妈的爱】
我的妈妈不善言辞,总是把对我的爱“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小事中。
我现在已经上三年级了,学过的生字总是很快就忘了。所以一有时间妈妈就会给我听写生字。记得有一次妈妈要给我听写生字。我有些害怕自己写错,听写还是开始了“翠鸟、苇秆、腹部……”天哪!那些字我好像会写又好像不会写,我的脑子乱七八糟的。终于听写完了,妈妈的眉头皱了起来,一本正经地说:“你自己看看错了多少个字?”我拿过来一看,那么多小红叉就像在我心上扎了一根根刺。扎得我喘不过气来,头上的汗都出来了。妈妈看了,缓和了一下语气说:“孩子,我们的记忆力不好就要多写多练,笨鸟先飞就说的这个道理。”妈妈教我把字分开记。比如“窿”,妈妈教我说上是“穴”,左下是“阝”右下是“攵”加“一”再加“生”,就是“窿”。我用这个方法很快就把“窿”这个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又用这个方法记其他的字。听写的时候,我没有再错很多字,妈妈欣慰地笑了!
妈妈虽然严厉,我也感受到了妈妈对我“润物细无声”的爱!
【篇三:藏在枇杷中的爱】
我有一个冷冰冰的爸爸,他平时不像妈妈一样喜欢抱抱我,亲亲我,总让我以为他不爱我。直到经历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我才感受到了他的“润物细无声”的爱。
五一节这天,我带着妹妹在外面玩了回来,又饥又渴,就想吃水果。于是,我打开冰箱,找到了一碗金黄金黄的枇杷。我拿出一个冰凉的枇杷,刚要剥时,爸爸看见了,立刻制止了我,说:“你再带妹妹出去玩,等一会儿来吃。”
听了爸爸的话,我非常生气,走进书房,锁了门,边哭边想:哼!爸爸真坏,连个枇杷都不让我吃,一定是他自己想把枇杷吃光。
过了很久,只听爸爸站在书房门口说:“咪呢,吃枇杷啦!”
“我才不吃呢,你全吃了吧!”我生气地回答。
可是过了片刻,我口干舌燥极了,就偷偷打开门,看见餐桌上放着一碗剥了皮的枇杷。我拿起一只,感觉没刚才那么冰了。我一下子明白了,爸爸是为了我的身体健康,不让我吃冰的东西。
我赶紧和爸爸道歉:“爸爸,对不起!我误解你了。”
“没事的,谁叫你是我的宝贝女儿呢。但下次可不能这样了!”
就这样,我吃着甜甜的凉凉的枇杷,却吃出了暖暖的爱。
【篇四:细雨纷纷】
下雨,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但,似乎又有些不同寻常。在汪曾祺笔下,雨,是淡淡的乡愁;在琦君心中,雨,是母亲的思念;与我来说,雨,即是渐渐成长的足印。
我的家乡处在盆地的山坡上,地形既不平坦又不宽广,以至于看不到翁卷所说的“绿遍山原百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我的家乡雨季湿润但不充沛,以至于看不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也没有别人所说的什么“春雨贵如油”什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家乡的雨是普通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是那雨,见证了我的心路历程,滋润了我的心。
小时候,妈妈让我参加了很多“课内”补习班,每逢下雨,教室的窗外就会响起雨打在玻璃上的噪声,哪来的“润物细无声”这一说法,这声音是及其厌烦的,当然也是必欲去之后快的。雨水沿着窗台溢满,一点一点流入教室,整个教室一片潮湿,好像被一股烦躁的气氛笼罩着,时间流得无比漫长,似度日如年,自然什么事也做不好。从此以后,雨对我来说就像个魔障,会莫名坐着发呆,烦躁,自发自火。
一日早晨,去画室的路上下起了小雨,画室一角堆积了许多伞,伞上的水滴在地上,看得我心情很不爽。那天,老师让我们画行舟的水粉画,以绿、蓝为主打色,可能是因为颜色的原因,我的心宁静,平淡了不少。后来不知谁说的,让我们把伞拿到室外,躲在雨下洗笔。老师的菜园长满了绿色蔬菜,顶上还爬满了葡萄枝叶,阳光不强不弱,正好温和。我们把一把伞“倒挂金钩”,其余像帐篷一样搭好,我们几个伙伴就在伞下倾听雨落下的声音,我慢慢地听,好像是金钟报时的撞击声,又好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亦好似是百花齐放,绽放在我的心田。
我有一位老师是及其喜欢雨的,是因为在老师小时候,只有下雨,爸爸妈妈才不会出去工作,在家陪着老师享受天伦之乐,老师因此就很享受下雨,直到如今。每逢下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就会有一首关于雨的小诗。不知不觉,我也被感染,开始背很多关于雨的诗,开始在雨下创作,开始学会感受雨的气息,慢慢懂得了“润物细无声”。对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有声胜无声,非且不会打扰我学习、“工作”,使我的心更加宁静、怡然。
听雨,本应是雅人之事。季羡林写过《听雨》一文,调侃他自己是介于雅人和俗人之间的一种动物。可能吧,我自己也差不多这样(我的理解)。小时候的叛逆,烦躁,不认真,使我成为一个俗人,而如今,当那细雨滋润着我的心,我便平静起来,或许,我亦在一步步靠近雅人的行列。
李商隐曾在我们巴蜀之地写过一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读着读着,我仿佛又听到了那细雨敲窗,纷纷撒落,淡淡的乡土味儿又浓浓的糊上心头……
【篇五:润物细无声】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题记
大千世界,人生区区数十载,相对宇宙,人不得不感叹人生之须臾。然而,一切一切的感动从人身上被挖掘发现。虽然,起初它微小,微小到甚至让人可以忽略的地步,可它润物细无声,直至它扣动了我们心灵最薄弱的那根弦时,才发现它的伟大。
丛飞,一个再也不能从记忆中抹去的名字,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一生。当他得知中国有那么多的贫困儿童,他不由自主地心动起来,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可他也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于是他走街窜巷不停地义演,为的是能将这份爱发扬出去。他的举动是那么心甘情愿,他不乞求什么美名,只要能为孩子们多做点什么他都愿意。
他不时为孩子捐这捐那,甚至还借款来给孩子们筹集学费,而自己家的生活是捉襟见肘,可他还是那么坚持着。以至后来积疾患了胃癌,患了病之后,他仍然用着他的歌声去继续唤醒孩子们的希望。说真的,倘若没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我至今还不能认识这位“润物细无声”的人,可当扣动了那根弦时,再也不是“润物细无声”了。
微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又一个集体。起初,微尘是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爱心人士所用的署名。在爱心款上,有好几处都有着微尘的名字,是啊,微尘,自己力量真的很小,乃至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义举,无声却包含着爱。
全社会那些爱心人士都愿意用微尘作为自己的署名,渐渐地也便形成了一个集体。此时,那位初次用“微尘”的捐赠者是该有多么地欣慰啊!他(她)的无声的举动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爱心高潮。
以前,看过一篇德国小男孩寻母的报道。小男孩从小被收养在了一间修女院。长大后,小男孩想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拖着瘦小的身躯不停地找妈妈。然而,还是没有消息。有一天,想起了能为妈妈做点了什么。他帮助每一个人后,人们便问他需要什么回报时,他说:“请你也去帮助十个人,再告诉那些人再去帮助另外十个人就够了。”哇,真的很感动很感动,为了能找到母亲,小男孩就能想出这样的方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声的想法掀起德国寻母高潮,爱,或许可以传递吧!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成名前从不认为自己是名人。起初,他们的行为举止微不足道,可当他们扣动了人们心灵那根最薄弱的弦时,“润物细无声”已不再成“润物细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