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本来我可以】
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洁净的宣纸上渲染,氤氲出一幅幅黑白交织的画卷。像一次情感的宣泄、一次成长的蜕变、一次生命的狂欢。
六岁那年,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那点、横、撇、捺感到十分好奇,于是我便报上了书法班。但令我失望的是,老师每天让我写的,竟然只是点、横、竖、折等这样百般无聊的基础笔画!我曾多次想过放弃,但是,我知道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便每天重复着点、横、撇、捺,点、横、撇、捺,点、横、撇、捺……
一个月后,我终于开始临摹了。照着别人的作品,一笔一笔,写出的一幅幅作品却是那么不尽人意。我心灰意冷,把毛笔折断,将墨汁扔掉,把宣纸撕得粉碎。回到卧室摔上门,看着自己被毛笔磨得通红、起泡的手,我不禁问自己,从开始到现在,我到底都干了些什么?我的努力有用吗?努力终究比不上天赋吗?霎那间,我觉得自己就好比一个小丑,可笑,又可悲。
窗外,天空那么晴朗,万里无云。突然我听到了洗笔的声音,是从楼下传来的。我趴在窗户上向下看去,只见有人正坐在下水道旁练字,旁边摆着一个洗笔用的破塑料盆,里面的水已经黑了。他起身倒掉黑水,又接了一盆干净的水继续写。我怔住了!往事浮上心头。我是为了什么学习书法呢?不知从何时开始,对书法的单纯喜爱变成了学好以后炫耀的虚荣心!初心变了,心态也就变了。于是,我又打开门,打开心灵之门,拾起毛笔,拾起初心!
起泡、破裂、成茧,这过程很痛,但结果很美。画室的墙上终于贴上了我的作品。书法带给我的,不仅是历练,还有欣赏。欣赏篆书的古朴厚重;隶书的端庄典雅;楷书的字正腔圆;行书的圆通流动;草书的超脱狂放……看这黑与白、线与点的交织,仿佛让我处于一个安逸美好的世界,像一次洗礼,洗去世俗与丑陋。
本来可以放弃,却因坚持,到达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篇二:文化并未流失】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我们就与汉语打交道;从一撇一捺到字正腔圆,我们无时不在感受汉字的魅力;从平凡人的大爱心到名人伟人的丰功伟绩,又有多少故事曾经或正在洗礼着我们的心灵……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文化,神秘,又博大精深;遥远,又如影随形。
文化——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韵味,有的人用可以洞察一切的眼睛去解读他,可他依然那么神秘莫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从迁客骚人的笔下,它似乎已经迸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屈原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一个怀才不遇的年代里,含冤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将那一天定位“端午节”人们将亲手摘的竹叶裹着糯米旋转成棱角分明的希望,虔诚的投入滚滚江水,为的是别让汨罗江的鱼儿咬食爱国志士屈原的身体。而如今,这一虔诚已经载入我国的不朽传统文化,这一东方国度的传统文化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就成了一种文化,并且绵延后世……
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对于文化懵懵懂懂的孩子和似是而非的大人们似乎在慢慢误入歧途: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写着错别字的招牌门号,随手而扔的果皮纸屑,耳旁总是轰鸣不停的嘈杂噪声,污言秽语的谩骂声……文明,宽容,儒雅这些道德文化似乎与文化渐行渐远。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那么一些人,还有那么一些事,还有那么一些地方,文化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得以传承。听,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悦耳动听,在这片让我们触摸文化的天堂里,有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导,有孩子们唐诗宋词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火花,学校的“诗歌朗诵大赛”上,青葱少年正字正腔圆的传颂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看,电视里《汉字听写大会》,孩子们正在记忆的脑海里搜寻中华汉字的一笔一划,学校的书法作品展上,师生们正用黑白的完美搭配书写汉字的或铿锵有力或典雅隽永;搜索,“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正洗礼着一颗颗看似冰冷实则依然炽热的心灵,“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孝心少年”……正诠释着平凡的人,大爱的心,躺在病床上的高考生正用见义勇为为人生的高考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字字一句句,一桩桩一幕幕,不正是中华文化的有力体现和传承吗?
有人担忧:社会在进步,人类寿命在延长,青年心灵提前硬化。殊不知,文化并未流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以绚丽多姿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融汇进我们生活。写规范字说文明语,我们有责,我们在行动;拯救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责,我们在行动;美丽中国建设,我们有责,我们在行动……我们可以自信的告诉世人:文化之轮是片刻不停的,文化这辆列车将会迎来更绮丽的风景,馨香飘远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