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红薯】
我家楼顶上长着一丛红薯藤,它们长着绿油油的叶子。那原本是妈妈随意插下的两根藤,现在已经很茂盛了。
红薯叶刚长出来的时候,颜色是嫩红的,小巧得可爱。长大后的叶子渐渐变成深绿,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它的形状很像爬山虎的叶子,只是不像它一样一顺儿朝下,而是平铺在地面上,不留一点儿空隙。
红薯叶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蔬菜,中医有记载:红薯叶可以利尿,也可以治便秘。红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就是红薯藤的根须。刚长出来是白色的,它们迅速地钻到土里吸收养分,再分送到每片叶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细丝慢慢枯萎,一些则变成果实——红薯。成熟后的红薯可以蒸、煮,也可以加工成红薯干、红薯粉……
红薯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有一点儿泥土的地方就能很好地生长。即使没有人去理睬,它也可以长得很茂盛。不像玉米、花生一样需要人们去浇水、施肥、培土,才能长出果实。它只要一根藤,就能迅速成长。红薯也不像苹果、桃子那样高挂枝头,让人看了产生爱慕之心,它默默地生长着,虽然看不见,但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喜欢红薯,喜欢它平凡的外表,更喜欢它坚强的生命!
【篇二:细微深处】
冬去春来,季节在轮回,日升月落,昼夜在交替。世界如飞般变化着,我却想在这飞的时光中缓慢行走。只为探索细微深处,寻一方净土。
我的童年岁月,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从小,我就爱跟着爷爷到西头田间,爷爷在干活我就在路边玩耍。
每次爷爷要下地都会和我不停唠叨。然后我就独自在路边看刚插下的禾苗,看着流淌的小河,再找一找爷爷那勤劳的身影。盛夏时节,气温一天比一天高,而田间却最热闹,小虫也都出来忙碌着,我玩了一会儿就无聊了,跑道地里,站在田埂上喊到:”爷爷——”“你下来干嘛,快上去!”爷爷停下来喊道。我只好回去转过头看,他还在看着我,直到我到路上,爷爷才低头继续忙碌。仅仅是阳光下的微笑动作,却散发着和阳光一样灿烂的光芒,那是细微深处的温暖。
长大后,我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那灵魂深处的依赖。后来,思乡之情让我流泪,让我出发归故乡。回到家中,奶奶很高兴。拉着我说着似乎永远也说不完的话,爷爷也特高兴。
在平日里,奶奶总爱说爷爷笨,天天干活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不消停。总是去田间或者家前屋后忙碌着,到了收获时还总是最积极。甚至掉落的麦穗也十分珍惜,我知道,那是爷爷对土地的热爱,而土地呢?仿佛成了一种信仰,成了爷爷的信仰。
细微深处的是永无止境。有净化心灵的清泉,温暖人心的光芒。睿明智慧的道理……我愿静静探寻那永无止境。
【篇三:坚守自我——读《活着之上》有感】
“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时,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这就是《活着之上》的文眼。
想必很多人在人生中总会遇到掂量“生存”与“良知”分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决定人为什么会贪,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缘由。《活着之上》中的主人公聂致远是生活的失意者,但他却能在生活为他插下的条条荆棘中,始终坚守自我,扼守良知。这是我很佩服的一点。他像每个平凡人一样,被生活,婚姻,买房等事困扰,处处艰难,举步维艰。这本小说零距离的贴近生活,让我引发深思。
我们还没有步入社会,享受的是社会带给我们的关爱,也许不能理解一个人在外打拼有多艰难。学校也算一个小型社会了,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备受挑战。当你捡到钱包,里面的大红钞票会不会使你心动?你会不会想要占为己有?欲望和良知是直线上远远望不到头的两边。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君子的原则与功利化的现在总是矛盾的。
居里夫人给了我很好的答案。她发现了镭,那是她日日夜夜辛苦研究发现的镭,最后她却放弃了专利权,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也不在任何一项名利上尽情享受。她淡泊名利,视金钱为粪土,始终坚守自我。她现在虽然已经逝去,可她依然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永远在。在《活着之上》中,曹雪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当年穷困到了举家喝粥的地步,却创造了《石头记》这本伟大的作品。他不为名也不为利,过着“日暮西山餐暮霞”的清闲日子,那他是为什么?心里已给出了答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活着固然是活着的意义,活着并不是活着的全部。
我们也许会在将来步入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但我们每个人心里还是要有一根道德底线的,一个人丧失价值观而去做违法的事是很危险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自我,扼守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