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感动那一件件文物】
昏黄的展灯映照出一片沧桑,古朴的气息交织出灿烂的文明,漫步在山西博物院,感动,只为那一件件文物。
伫立在质朴的陶器前,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文明的勃兴。敞口的陶器上宽下窄,仿佛是远古人类指间的摩挲。闪动的火花间,可以看到那黑色的、有规律的彩绘花纹。黑色的油彩铺排成有规律的形状,空白的部分便成了一朵朵绽放的花——每一瓣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明艳娇嫩却又质朴得如同这土色的陶。我静静地望着它,仿佛是跟远古人类四目相对,那黑色的花纹幻化着,交舞着,在模糊而又无比真实中衍生出了中华文明,令人惊讶慨叹之余,又陶醉其中了。
悠游在雕栏玉砌的汉宫,轻轻点亮那盏雁鱼铜灯。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美丽的沧桑。铜制的大雁回首凝望,仿佛在回顾汉宫的辉煌。大雁口中衔着鱼形的灯罩,鱼身上绘着缤纷的图案,似是在诉说着青砖黛瓦之间的忧愁。日暮之时,昏暗的屋内,只有那一盏铜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悠悠数载,有多少人曾在日暮时分点亮这铜灯,向着那昏黄飘忽的火光,轻叹着,倾吐着那点无尽的忧愁,又或是在长夜漫漫,与那不灭的火光,消磨这无言的孤独。那盏雁鱼铜灯,似乎就是它自己的主人,而那些忧思,仿佛只是这亘古不变之中的几位过客罢了。
漫步在蝉噪鸟鸣的乡野之中,享受那独有的隐逸。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超脱的淡然。凝视着扇面《花鸟图》,仿佛置身在明代画家张穆那枕石漱流的山林。新雨初霁,初生的草儿飞快地生长,阳光穿透竹林,映照出一片斑驳。我携手画家在那一片盛开的桃花林里,寻找春天的影。烂漫的枝头,红衣鸟儿时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声。坐在小桌前,品一杯清茗,吟诵几句陶渊明的诗,享受“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的一份惬意。
流连在博物馆中,凝视着一件件文物,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她们的影子,每一束展灯交织出的光都是她们的呼唤,每一缕古朴的气息都是她们的沉淀。多想一直聆听她们的呼吸,在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感动那一件件文物。
【篇二:我心中的那展灯】
对我来说那展灯就是在我心中指引我的指明灯。
在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拿着厚厚的白纸朝我走了过来,他对我说:“我有白纸,你要不。”我看了看,心想;‘不要白不要。’我笑了笑说:“谢谢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纸的背面有字,我二话不说就强了过来。我跑回了自己的课桌,把它放了进去。放学后,看到四周没人后,我把白纸放到了书包里。我回到了家把白纸拿了出来,看到上面全都是答案。我当时差点晕了过去,我对自己说;‘不怕,不怕,看看几年级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正是我们年级的。这会我真的要晕了。
我再一次对自己说;‘不怕,不怕,明天还给他就是了。’我想,这样的小事,就不用和妈妈讲,讲了也帮不了什么。但是,我的心像压了数千斤的石头一样,吃不想,睡不着。
到了天亮,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还答案,我的心忐忑不安,到了学校我找到那个同学,我把答案还给他,他说不是他的。我当时好气,好气。我都想打他。让他拿回自己的东西。想了想也是同班同学就算了。当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了这件事,老师点起了名子。我还是站起来了。我的脸很红,还很热,我很气。早知道就不要他的答案了。我看了他,他边看我边笑。
老师把我们的家长叫了过来,过后,我看见只有妈妈来了。我也放了心。我向妈妈说了这的一切,妈妈相信我说的一切。因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相信我的人。妈妈在学校讲了一件事,让我深有体会。
老师走了过来,她把我们说了一通,但不知为何,我很开心,是因为妈妈的信念吧!
放学后,回到家,妈妈给我讲了很多道理,我认为是人生哲理。她告诉我这样是不对的,也不应该乱要别人的东西……讲了很多。她就是我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