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土情——幸福潮州征文】
每个游子心中都有依恋的故乡。
——题记
拖着疲惫的身躯,我终于看到了故乡,即使经过漫长的旅途,精神却还是为之一振。
我走下车,准备走走故乡的路。远处,是夕阳留下的剪影,洒下一地的辉煌。我抬起手臂,阳光把它镶上了一层金黄色,在它下面,是流动不止的血液,更是一种浓厚的依恋故土的情感。
一踏进故乡边境,那一刻,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踏实感,感到每走一步,都特别稳当。
一段步行过后,我走进牌坊街,立即可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街道不大,但很干净,每座牌坊就像镶嵌在街中的宝石,借着灯火,透出荧荧光彩。天色渐暗,但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里,没有发达城市的灯红酒绿,却也远离了拥挤、喧嚣、嘈杂,人们有序地前进、驻足,尽情享受夜晚初临的美好。我也没有错过,在那里,仰望座座牌坊,古人伟业丰功深深印入脑海,一路走尽,从牌坊中饱览了往来的人文古迹。身为一个潮州人,此时我心中感到十分满足。
转角过后,在饶宗颐学术馆门前经过。这使我不禁想起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他闻名海内的学术成就和对推动潮汕文化发展的贡献,让潮州人在外扬眉吐气。作为潮州人,我内心感到十分自豪。
回头一望,身后是古朴厚重的城墙,时间的小刀使它消逝了以往的光泽,斑驳的墙面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的烙印,于是登上城墙。
江潮依旧,我伫立远眺,直至月亮高悬。映着清朗的月光,对着夜夜奔涌的江潮,城墙像一位褪尽铅华的智者,而我似乎在倾听他诉说一件又一件历史往事。不知何时,江面起了一层雾,却依稀可看到零星的船只往来和新修建的广济桥的流光溢彩,即使不很明亮,但隐隐透露出一种安定祥和。城墙外是盛开的木棉花,即使在黑夜,在路灯的映衬下依然可看出它们的光泽。忽然想起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它们的花朵就像是那些烈士的鲜血,树干就跟烈士的身躯一样挺拔矗立。”不知是雾水还是泪水,我的眼角湿润了,从江岸的灯火,我似乎看到潮州的历代先哲默默注视这里的发展,炯炯目光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看到他们心系潮州,为家乡奔波劳碌的身影,心里油然而生出一股敬意。
于是转身下楼,远处拂来的风,带来一股清新淡雅的香气,却发现楼下人家栽种的两株玉兰树。我知道不久之后它们终将盛开,为这里带来满地的芬芳与幸福。
【篇二:我也是富翁】
窗边的银杏,一片片重重叠叠,一层层淡淡的浅绿。
“枝头‘银杏’罗绡透,绽彩化霓似锦绣。”教室中回荡着激烈的讨论声,他们讨论着家乡的美景、美食,文化特色,新鲜事儿。我默默地坐在一旁,听着七嘴八舌的声音:“镇江是一个美得让你吃醋的城市!”、“兰州水席真热闹!”“胶东半岛海钓更好玩!”……听到这些,我莫名惆怅:“我家乡的……”“卷面筋。”同桌恶作剧般地接上了我的话。同一个家乡的我们,怀着同样的家乡情怀,我实在想不起任何关于家乡的特色,最后的一丝希望也被掐灭。我愣在座位上,脑子如一张被清水洗涤过的白纸,仿佛一贫如洗的穷人。
我的目光穿过窗边银杏,想与儿时的生活对视。
自小在老家长大。每当傍晚,只见一缕缕炊烟顺着屋檐游走,缠着树梢升腾,伴着清风缓缓飘散,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舞动裙摆时醉人的倩影,虚无缥缈而又变化多端。有时浮于长空,翩若惊鸿,有时四下飘散,化为诗行,游走于山地之间,裹挟着稻谷独有的醇香入鼻腔,游走于味蕾之间,别有一番滋味。
伴着炊烟的脚步,我将小妹妹送回家,正撞见在门外收油菜的阿姨,阿姨见了我们,盈盈地笑:“两个调皮鬼回家了。”她抱着一捆油菜进屋,递给我一袋满满的粽子,我刚想摇头,阿姨却笑说:“阿姨刚做了些粽子,路上别贪吃,吃完了你奶奶就没有了哦。”说后,便拉着小妹妹的手往屋里走。
“丫头,回家吃饭了。”奶奶在远方向我笑着摆摆手。奶奶站在灶前,打开灶锅,烟气笼罩着奶奶整个身体,朦胧又惬意。菜上桌,浓郁的香味儿扑鼻而来,我如鱼得水般,尽情地享受着这份独有的美。我笑嘻嘻地跑到奶奶面前,将藏在身后的粽子放在灶前:“奶奶,这个。”奶奶双手捧着我的脸,捏了捏我的鼻子,“就你会吃。”于是转身,打开灶盖,将小巧玲珑的粽子轻轻顺着锅沿放下。刚入水,溅起一阵涟漪,滚动的水,咕噜咕噜吐着大小不一的气泡。我凑上去看,粽叶上星星点点的气泡,粽叶越发浓绿。奶奶将灶盖盖上,我静静的在旁等待,心中默念着数儿……
“开锅啦!”
我匆匆赶到锅前,却没料到雾气已将我笼罩,很热,我感觉到两颊上已留下水滴,我揉了两下眼睛,粽子像列队般整整齐齐地排在锅内,奶奶将粽子盛出来,我赶忙下手。一层层剥开粽叶,鲜亮嫩汁的粽子裸露在眼前,我大大咬了一口,糯米的柔软使我恰似坠入棉花田间,我笑着又见窗外炊烟飘向远方。
那袅袅的炊烟,在银杏叶中缓缓散开,飘回我的心头。果不其然,那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回忆,沁心的清香带来浓郁的乡土情,虽不轰轰烈烈,却也是我最大的财富。
我也是富翁,哪怕家乡没有别人那么多的亮点特色,我也是一个拥有浓厚乡土情,怀揣隽永亲情的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