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貂裘的作文

【篇一: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

独自倚在窗前,听见雨打梧桐的声音,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捧起一本《东坡诗选》,翻开书本,你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见一伙人骑着高头大马,手牵猎犬,肩擎苍鹰。只见人群之中,身着“锦帽貂裘”的你,拉弓搭箭,朝着西北方向,奋力射去。你的身后,是“千骑卷平冈”的宏大场面。虽两鬓微霜,你仍不改年少的轻狂,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要射中那凶猛的老虎,像孙仲谋一样一展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相信,就凭借着你的这份志气,终有一天,大宋会战胜西夏军队。

赤壁·怀古

一叶小船,在夜深人静的江上缓缓的航行着。船头,你高举酒杯,望着那绵延不觉的赤壁,你心中顿时充满豪情壮志,有感而发,便吟诵出那传颂千古的壮丽华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开篇你就用浓墨重彩泼洒出一片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看着平静的江面,你的心里却又激起当年的惊涛骇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啊,你所崇拜的,那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背后炮火漫天,万箭齐发,他只是微微一笑,但见“樯橹灰飞烟灭。”这时,你却羞愧的低下了头,只因“早生华发”。但你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嗯,一壶浊酒,就能忘却世间的一切离愁别绪……

黄州·游寺

夜晚,承天寺的院门被轻轻推开,失眠的你和同道的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步,四周全是一片寂静,澄澈的月光照射在大地上,将竹柏的影子投射在寺中央,宛如一大片积水,水中交织生长着藻、荇,一阵夜风吹过,水面却还荡起了涟漪。当你看见时,大为震惊,但有仔细想一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原来,植树缺少你这样的“闲人”而已。一个“闲”字,浓缩了你一身的流离转折,更是你坎坷曲折人生路的真实写照。

合上书本,回想起你的样子,你是那么的豁达、乐观;也是那么的轻狂、豪情万丈;但在遭遇挫折时,你也是那么的惆怅,迷茫。也许,在世人看来,你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我觉得,也正如你所说的一样“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的一生,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篇二:放下才能得到】

鸟的翅膀若是绑上了金块,那么它便不能轻松的飞翔;人若是背负着笨重的珠宝前行,那么他将不能轻快的奔跑。

有时候,放下一些你自认为不能放下的东西,你的人生会活得更轻松。

一直喜欢诗词的境界。词庄词媚,荡涤了尘世的污浊与名利。写诗写词的人,放下了金钱地位,把自己放逐于生命的荒野。看似清贫,实则心安。苏轼是深谙放下才能活的更轻松的人,他用旷达的心绪写下三分明月,十里春风,写下半棹流云,一分清水。他的竹杖芒鞋胜过别人的金毛貂裘,他的清风明月胜过别人的黄金万两。

只有懂得了放下,我们才会得到另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官仕之道是古人的追求,那是贫寒学子唯一可以抓住的飞黄腾达的机会。张继也不例外,但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容不下他的名字。在姑苏城外的小舟中,想岸上霜已结了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他在此时放下了自己本想紧紧抓住的东西,写下一首《枫桥夜泊》。以至于到今日我们还能记起他的心情:“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年的状元探花我们早已忘记,只有这个懂得放下的落第之人让我们铭记至今。

放下自己紧紧抓住的东西,在人生这一径长途上才能走的更远。

美玉珠宝拿在手里,让我们不能自由伸展自己的身躯,我们的品性也会随着这样紧紧抓住不放而逐渐堕落,失去追求。

著名的《变形记》作者卡夫卡一生未娶,他曾与俄国女记者杰森斯卡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当他得知杰森斯卡已经结婚时,他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

把自己和爱人放于光明之下,使自己的感情不在爱的名义下苟且,放下这被世人都想要抓住的真情,用自己的孤独表达自己对感情敬重。

有时候放下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都说有舍才有得,而高洁的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

放下也是一种得到。

【篇三:无情未必真豪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里,有一段对苏东坡最为精妙的概括。他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的多面性中,似乎还可以再加上“英雄”这个主题词,更有着他独特的英雄气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豪迈的基调与一“狂”字贯穿着全词。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一反文人书生的模样,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还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指辽和西夏。苏轼运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表达出希望自己可以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不仅他如此,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场面壮阔不已。词人将浓烈炽热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吐而出,词中洋溢着词人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展现出浓烈的豪迈气息,苏轼的英雄豪情,展露无疑。

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的英雄气概不仅表现在他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词句中,情深款款的句子里也包含着他的“英雄之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大概是最有名的一首悼亡诗了吧。此诗写于苏轼的爱妻王弗故去十年忌辰,遥想当年,当年轻的他们相遇时,是如此的美好。当年的苏东坡在京城以是小有名气,而王弗不仅有着出色的容颜,同时也颇有才情,常能与苏轼对月谈诗。王弗还有一份苏轼没有的沉稳与洞悉人心的耐心,在他们一起生活的这多年中,王弗常常提醒苏轼要对人多留分心眼。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弗,可能苏轼的人生将会更加曲折。在王弗逝世的这些年中,苏轼正如词中所述那样,将他对亡妻的情感深深埋藏在了心底,“不思量”但却“自难忘”。纵使苏轼在外,是何等英雄豪情,但在他心中,总是有那一份的柔情,留给自己深爱的妻子,即便岁月变迁,但却也不改当年。我想,英雄之心不仅是大丈夫纵横于疆场之上,亦是敢于在这样的儿女情长中,深深地回想与凝望吧。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苏东坡虽被一贬再贬,但是他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黄州他挥锄耕作,目光朝下,凝神聚气……他不埋怨,不忌恨,在黄州的精神涵养中,他达到了诗词创作的高潮。在惠州他为了方便当地人出行,“助以犀带”来造桥,钱还是不够,就写信动员子由一家,把皇帝昔日“所赐金钱数千”捐了出来。新桥落成之日,当地人喜极而泣,簇拥着东坡,“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到了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他依旧豁达面对,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也教黎人学习中原文化,他教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心似已灰成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东坡生前的最后一首留世之诗,仅仅在这首诗完成六十多天后,苏东坡便与世长辞,逝世于常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于自己的自嘲,但我想,这也未必不是苏轼在生命尽头对于自己整个人生的一个总结,对自己的人生的肯定。苏东坡也曾位居高位,也曾辗转于多个地方,但唯独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是苏东坡人生的最低谷,但同样,这也是他从一名书生,一名不太“合格”的政客转变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的华丽转身。在这三个地方,苏东坡的文学素养飞速发展,灵魂得到了高度提升。苏东坡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明了的认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人生的阶梯是什么样的走向,他直面磨难,从不畏惧,他对自己有着最明晰的认知,他的内心,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什么是英雄?在我看来,英雄不仅是勇武过人的人,更是敢于在人生的风雨中坦然面对,历经磨砺却日益纯净的人。纵观苏轼的的人生旅途,看似一路跌跌撞撞,但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坦然接受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反以其达观和智慧,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命运坎坷沉浮之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谁又能说苏轼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呢?

热门推荐
1两手牵住亲情
2迈进新时代
3保卫地球
4未来的眼镜
5母爱如山
6最懂我的那个人
7年味
8我家的声音
9沉淀在时光里
10母亲小传
11吃夜宵
12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13看见
14生活中的发现
15我最感激的人
16幸福相册
17一封家书表孝心
18《繁星·春水》读后感
19父爱
20那一次我流泪了
21回家路上
22老地方
23那一次,我差点哭了
24这就是我
25这就是我
26烈日下的劳动者
27同学录
28光阴的故事
29小学优秀作文
30小小书法家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