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竹纸的作文

【篇一:让我沉醉】

赏花灯,让我沉醉

伴着洒在桌角诗词上皎洁的月光,翻阅着文词著作,”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再见中秋,似又多了些人,满是愁情。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传统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然而深受孩童喜爱的莫过于赏花灯。

作为我国三大灯节之一的中秋节,玩灯的活动却只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早在北宋时期便记载过这一习俗。每逢中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徜徉在灯海中,常常流连忘返,忘乎所以。那种沉醉呀,便成了童年最美丽的记忆。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蛰声喧喧,月光分明得好,一片片清辉点缀,这瑶台镜白玉盘的月光下是样式不一样的花灯。中秋的花灯似乎有别样的情感,用竹纸扎成所喜爱的样子,横挂于短竿之间,竖起于高杆之上,看着彩光在黑夜中闪耀,也为中秋添上了别样的风景。孩子们争比着看谁的灯更加精巧,却忽略了高空中飞扬的孔明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引得人欢笑追逐。时而会有小我几岁的孩子想让我与他们一同嬉闹,我也就过去陪伴他们。我们追逐着远方的灯,望着前方的光点,消失在田地之间,只留下阵阵欢笑声。

用情意加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挂起来,寄托思念与祝福,祈盼丰收和幸福,还有比这更浪漫更美好的文化表达吗?花灯,伴随着柔和的风轻轻的摇着,似轻盈的舞者般翩翩起舞,传递着对于亲人无尽的思念。抬头向上方望去,悬挂于上的花灯,飘扬于天的天灯,星星点点,与天幕中的星光、月亮交相辉映,我的心便迷失于无数光点之中。

赏灯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奇特的光彩,更在于陪伴思念家人的温情。“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一切的一切慢慢平静,浓浓的思念化作一盏盏灯飘在空中。月儿缄默了,夜色微微露白,人群散去,留下淡淡的月光。花灯的灯火不再阑珊,似乎所传递的情感已经到达。今夜花灯人尽望,离人天涯共此时。说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吧?我在花灯下,痴痴想着。

没有大型的灯会,没有繁华的景象,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星月的点衬下,我沉醉于其中,感受着中秋花灯所带来的独特的文化气息。

【篇二:汉字,跃然纸上】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笔一画勾勒在山水之间,悄然晕染开来。如丝如木般印在了千年间的青册之中,留下的是如诗如画般的道道轻柔。汉字,跃然纸上。

点墨间,谱写着季节的诗篇;方正中,散发着时代的情愫。伴随着千古文明,他走进了我们,引来我们无数的遐想。或许是他牵引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历史,追随着他迈开了脚步,大步流星地走在了竹纸之上。因为有他,我们不再孤单、寂寞。恍然间,一点一点的转换已在改变,发生得那般潜移默化,毫无防备地等待着即将被冲散的人潮,是怎样的落魄。

事与愿违,仿佛一切都化作一出舞台剧,就如千年来处心积虑设计安排的一场阴谋,最终盛大开幕,公演成功。而我们喜出望外地做着这令人发指的观众,看得是津津乐道。因为我们成了汉字的主人,再也不是原来那被指引的人们,似乎我们成了这浩荡山河的掌控者。高兴、自豪充溢着,在这个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社会,我竟如同走在世态炎凉中一弱小的人。我感到了一丝罪过,耻辱感渐渐显现出来。我以为这只是我的不适应而已,万物皆浮象,会消失的。但那丝罪恶感不仅没有消减的迹象,反而在不断壮大,充斥着我的心。一幅幅画面浮现,我看见他——汉字,被肢解,面露痛苦的神情,让我难受,我无法直视他的双眼,我不愿让他看到我眼里的恐惧,我在担心、害怕。心里不明白,也看不清。

那如洪水猛兽般的报复,终究是来了。可惜我们太沉迷于那短暂的欢愉,丝毫没有觉察到。成群的人流散了,这样的结局我们始料未及。不少人发出了惋惜的叹息,望着那逐渐远去的文明,无可奈何。本该承受的,必定逃不脱。

醒悟过来,重新建造着这片荒芜废墟,想起了那被遗忘的文化,使他重见天日,盼求的不再是繁华,而是希望留住这尘世中的独特生气,这缕生命本源。我们又走在了这宽阔的道上,势必更艰难、更远长,但有了他的陪伴,不会感到落寞、彷徨。

悠然地走在路上,蓦然间,我看见,汉字,跃然纸上。

【篇三:碎片化时代的思考】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当下,碎片化的时代已悄然降临。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众多便利,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子设备,我们就能用它在我们碎片化的时间里上上微信、翻上几页公众号、顺便再看几眼朋友圈……这些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一大途径,然而,我们实在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下,通过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浏览,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就好比以最受人们欢迎的朋友圈为例,许多人喜欢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到朋友圈,与家人朋友同事们分享。在这些风景美食满天飞的朋友圈里,偶然可见这样的标题或文字:“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多看多想多做,超越常理,出奇制胜。”乍一看这些文字都很有道理,但是阅读之后,对自己的内心也并没有什么帮助,转眼也就忘记了。仔细一想,“多看多想多做”这六个字,谁都会讲,听上去觉得不难,可真的要付出行动时,又有多少人能完完全全做到呢?

这些看似正能量的文字背后,有着许多被我们忽略的,最本质的东西。在许多时候,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它会让你觉得努力和承受痛苦的重要性,而却忽视了其它成功的条件和方法。这种文字隐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讲大家喜欢的东西,这也是碎片化信息流行的原因。

在碎片化阅读流行的当下,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去学习齐白石的学习方法。在那个信息贫乏的时代,他20岁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指导书在当时非常有名,对他来说就如同珍宝一般,可这套书是别人的。他下定决心,一定努力工作向主顾借来读。在他百般恳请后,主顾终于同意将它借出。之后,他便利用每晚空闲的时间,用薄竹纸附上书页,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画地描在竹纸上。就这样勾画了足足有半年,画成十六册,才悉数描完,然后才把原书归还。

接下来的五年里,齐白石靠着全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反复斟酌,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一代国画大家。而在今天,又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先生那样去读一本好书呢?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每天五彩斑驳的信息,

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总是被那些“标题党”所吸引,打开正文后又匆匆关掉,再滑到下一个……

我觉得,在这个碎片化时代下,我们的思维智慧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唯独缺失了一样东西——深度。每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全身心的投入,沉浸到角色中去,不被外界所打断。而是平凡的时间,利用起来也固然不是什么坏事,可以先计划性的定一下几个小小的目标,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而又不影响到其他工作,比如背上十来个四六级单词,钻研钻研自己看过的一小段文章,又或者是听上一小段轻音乐,放松放松呢。

所以我认为碎片化的时代并不是完全没有利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安排时间并利用好它了。

热门推荐
1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2幸福与父爱相伴而行
3令我开心的一件事
4家乡的春节
5父亲的眼神
6家乡的果园
7雾的启示
8无声的感动
9童话故事
10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11我的缤纷世界
12我的心爱之物
13夸夸我自己
14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15我的“神厨”老爸
16缆车惊魂
17我学会了搭房子
18爱美的小美人
19相差一分
20我的暑期计划
21三国演义读后感
22春轻语
23别样的亲情
24秋天的礼物
25让我们的心灵开满鲜花
26饮酒其五改写成散文
27军训的感受英语日记带翻译
28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29我的校园
30那抹纯白的底色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