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爱家乡的雾】
雾总能带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飘飘欲仙,给人一种在云中畅游的快感,如痴如醉。
家乡的雾便是如此,不像重庆雾都那样持久密布,却给人腾云驾雾之感,像置身仙境一般。不久,霞光万照,雾就慢慢褪去了。这种稍之即逝的感觉令人难以忘却,反而充满回味,一言难尽。常常为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雾与清晨无疑是最配的了。晨雾淡抹下清晨也变得静谧了。尤其是在刚刚破晓的时刻,还在月色朦胧时,路灯是那么明亮,静止不动。一切都还像未醒来的婴孩,祥和安静,似乎从不曾被打扰过。这种景色,不像其他时刻,常常被人捕捉到。晨雾不像绚烂多彩的秋景,不像银装素裹的冬景,不似山高水阔,气势磅礴。这是一种意境美,令人陶醉其中。笼罩在雾里的短短那一会,没有陌生人的喧闹,会让我无比放松。
雾给整个世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还有心灵的慰藉。晨雾,何不值得文人墨客为她挥毫泼墨。也许她很平常,但是出奇的美,荫蔽了世间万物,是自然留给人们放下脚步,看看眼前的时刻。
我爱家乡的雾。
【篇二:以诗为话题】
诗意,是嵌进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雅致,也是经历千万年风雨所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文化。
年少方牙牙学语时便是与诗息息相关的了,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认识的第一位诗人,便是李白。少时便常常坐在那皎月下,坐看一地银辉。心中暗暗过勾勒着幻想中的李白,也是于一个这样的月夜吧,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诗《静夜思》。那时,小小的心里满是仰慕。
年龄再长些时,便倾心于蒋捷温庭筠等人了。坐在方方的书桌前,点一豆烛光,品味着那首《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只是爱读,于是,便以心为舟,徜徉在诗海中,或与陶渊明一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与李璟一道守望在小楼,一道“吹彻玉笙寒”,这是千万年前,古人的浪漫与风趣了。
而林语堂先生对诗歌的认知是更深了“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向往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岁月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如果说读书是改人容颜的,那么读诗便是养人气质的,那种从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显露出的温文尔雅,眉目间晃动着的浅浅阳光,岁月与诗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那种温润如玉,是诗。
【篇三:很远与很近】
雨后阳光透过林间树叶的罅隙,宇宙射线穿过亘古无垠的寂静。自然与科技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而现在却背道而驰。大自然在人类的冷落中渐行渐远。
我们曾歆羡古时三峡的顺流而下,日行千里。两岸猿声属引凄异,却也因大坝的拦腰截水而停顿了脚步。我们也曾向往从此仗剑天涯山长水阔,踏访古迹寻访僧侣,却也最终只靠小说中的情节聊以解馋,用“抽不开时间”的理由搪塞自己。我们何曾没有暂时逃开喧嚣住进深山的愿景,却也只能了了作罢。互联网时代里的一切都显得便捷迅速,但页面上的介绍、图片带不开自己亲身去经历、感知、探索的那份悸动与喜悦。
其实科技只不过是使自然远离我们的助推器,究竟根本是现代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我们在惯有的冷漠中背弃自然,伤害自然。及至我们愿意去亲近自然的时候,一切话语与扼腕都会变得苍白与无力。
那么别再感叹自然很远,那么的遥不可及,而是去走进自然,那时才会知道自然原来如此近。
庄子笔下的自然有各异的声音,他闭眼倚在林中时,听到风摩擦叶子的窸窣,听到风穿过树穴的呼啸。我们也大可如此感受自然的箫声。王维宦海沉浮后选择回辋川山居来平息自己的内心。与松风为伴,与落霞对诗,与古琴唱和,与流水细语,独享自己的风清月朗,静观一人的云卷云舒。诗意的栖居莫过于此。我想我们连通蜀道,打破难越关山,开拓秋来风景异的塞外的初衷正在于此。我们海陆空三管齐下是在拉近自然而不是为自己筑起一座冷冰的铜墙铁壁。大自然如同薛定谔的猫的是死是活无法预测,只有步入了自然的人才才能领会个中滋味,而这才是真真实实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乐趣。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离你很近。点点滴滴的发现都可给你最质朴的诗情画意。当我们以欣赏、体验、亲近和敬畏为本,以科技为用,我们就能与自然建立起密切且自得的联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携一颗流淌爱意的心,风霜雨雪,清风自来。
自然离我们很远?
不,自然离我们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