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书卷多情似故人】
我喜欢书,我喜欢在书中寻找共鸣,喜欢去揣摩作者写某段文字的心情,喜欢编织想象一本书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不抱任何目的,就这样,让自己虔诚的灵魂注入书中的文字,孤独游往,然而我的心灵却是澄净欢快的。因为那个时刻,灵魂毫无束缚。
无论你出于什么环境什么身份在什么阶段,都应抽空读一两本书。张爱玲说过:“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忙并不能遮掩住一个人骨子里的浅薄,生活不足以逼一个人世故,但能让一个思想不成熟的人落魄。我所认知的成熟的人应该是冷静理智,坚强独立,在忙乱的世界活得从容不迫优雅漂亮的人,而成为这种人的前提则是,他的思想应当是颇有深度的。而创造这种前提的条件,应当是饱读诗书。普希金认为:“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人在迷茫无措时,总是抓住一根草就认为是救命的稻草,而倾其所有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有。这是愚者的无能。成大事者,他的天下七分应当是自己攻打下来的,而这时他的领导、才略、思想、见地、决策全都来自于他在书中所领悟的知识。这就是书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思想的深度注定了一个王者要走多远的路。因此,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因此,秦始皇焚书坑儒,巩固思想统治。因此,人一生不可不读书,尤其是在这个竞争力非凡的时代,否则,必当穷其一生。
书多读益善,多读却并非盲读,有时一段文字即可将你的思想顷刻颠覆,读书,也应该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应当如孔子读人那般:“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据某市对中小学生受社会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而知,有53。6%的中小学生受不良刊物影响毁其一生。近期的青年作家韩寒备受争议,他笔尖下的文字犀利如剑,将社会的残忍与黑暗毫不留情地揭示于公众。有人敬他如师,有人恨他入骨。而他唤醒了我们脑海中另一个人物的形象,他就是鲁迅。韩寒几乎不读其他作家的书,但他却读了大量鲁迅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许多人认为这样极端偏激的文字不该过早接触,这会颠覆一个人的价值观。而有的人则认为看清这个社会的负面才能更好地站稳你的脚跟。而我的看法,借用徐晓《半为人生》的一句话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韩寒也说过:“如果一本书就能改变一个人,只能说明他读的书太少。”我想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即使是社会的舆论,也无法打倒一个有强大内心的智者。
不久前获的诺贝尔奖的莫言,初见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朴素的,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人成为了所有人的传奇,中国的佳话。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华而不实的文字和群体的世界,莫言用他朴实的文字和思想抵达了文学的巅峰。他的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的。假若可以飞,他宁可用脚去追。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什么文凭的他因在一家图书馆读完了所有的书而开始走上作家之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果你有异议,请你拍着胸脯告诉我,你有这样的毅力去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并活用于你的笔下。莫言朴素的外表下是一颗真正智者的心,当你羡慕他的成就时,请看看他腹中用了多长时间装载了多少经纶,而不是偷他家的胡萝卜。
于谦表示:“书卷多情如故人。”读书如读人,未开封的书和未知的人都是神秘而耐人寻味的,带给我们的影响总是受益匪浅。所以我认为,读过很多书的人,永远都不会太差。
【篇二:始终不忘初学】
日子似箭离弦又似离弦的箭。转眼间,自去年近八月中旬,高中入学起到今日,过往似百缕云烟弹指间便尽散人间。回首过往的日子,我除了匆匆迷茫外,似乎仅有孤独。或许是由于孤身异地彷徨求学的缘故,我逐渐理解了刘同所讲的,他对于孤独的理解。也体会到了韩寒在《杯中窥人》中所提及的社会。
的确,社会似水,我们是布。一旦踏入社会,即使水再清,我们也会被浸湿,直至打磨的失去棱角,顺应的沉入杯底。我想:人大概确切是如此的,一日日的长大,却清楚了恐惧和害怕。孤独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想追求的,但许多时候对于生活,却又不得不选择孤独。生活似迷雾,许多时候,分辨不清自己与他人。
班内很静,除我以外,似乎所有人都在忙碌着事情。这种丝毫无声的静,不由使我宁静心中,多了少许惶恐,和一些称不上缘由的压抑。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至今都不大清楚。高中的拼死拼活,似乎仅是为了高考。对于高考,大概就是两种观点,一种赞同,一种反对。而我则于二者间徘徊。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先生是高考支持者中的典型,他曾不止一次地讲:“没有高考你能拼得过富二代吗?”起先,对于此,我曾一心支持,而后逐步接触了所谓的社会,我便改变了起初的态度。
白先生所讲的,固然是不错的。但若细想我也有自己的认识,首先即便有了高考,我们没日没夜的拼死拼活,就能拼得过富二代吗?其次或许你考上了北大清华,但你依旧很难比上富二代。即使你很优秀,但清华永远无法像王健林面对王思聪创业一样,拿出五个亿的人民币让你创业。
早在九九年,韩寒以一身傲气作别校园。一时间,社会中对此开始了躁动不安。许多人开始,仅以一点顿悟而伪装全然觉醒。武断之中毅然决然地将自身划分到了自己所谓的圆滑的“叛逆者”中,效仿韩寒,以自身为代价抗争高考。
至今,再度回首,那些同韩寒一同自定义的叛逆者中,成功的或许也仅有韩寒。因为韩寒本身便是叛逆者的真正定义。也或许,除韩寒外,还有其余的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叛逆者,也成功了,但他们终究是不会同韩寒一样名扬四海的。因为这个世界只能记住第一个成功者。
我不赞同高考,却又不得不高考。我是真正的叛逆者,也成功了,虽没有韩寒退学之勇气,但决不少韩寒抗争高考之傲气。高考在改革,他会趋向公平吗?
“大丈夫,能屈能伸”你若要改变世界,便就应该被世界先改变。不忘初学,去出征高考!为了自己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或许对于高考,我们应当全力以赴。
铃响了,我也该停笔了,路面上的地灯渐渐亮了许多……
【篇三:我看韩寒】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但同时又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其老练的文笔让人不得不感到他才华横溢,有多少同龄人能写出那样的文章?说其是个孩子,是因为他的思想太成熟,成熟到与社会的一切不相符合,完全都在自己的认为之中,完全把人抛到社会之外。要知道,物极必反,成熟到这样的结果是让人感到他孩子式的幻想与虚构;说其狂妄自大,是因为他少年得宠。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让这个满脑子反叛的怪物一扰乱,就变得惊喜不已,于是他就开始认为自己是中国几千年一见的奇才,乃仲永在世,甚至和李敖、钱钟书称兄道弟。
一篇《杯中窥人》的确让人为之震惊,六门功课红灯高挂更让人对他议论不止。人们在肯定他才华的同时,又否定了他的放弃。他却为自己找出千百种理由来推脱责任:说什么钱钟书当年数学考零分也被北大录取,好像北大录取钱钟书是因为考零分;说什么像他这样从事写作的作家,数学只要学到初二就可以了,理化也只要学一年;最后,公然发表《穿着棉袄洗澡》来抨击现如今教育制度,不可思议,就算是制度真的在什么问题了,也轮不到他韩寒来批判,更何况中国除了他韩寒之外所有的中学生都在适应着这种制度,虽然有抱怨和呼吁,但那只是一时的风波,之后一切照旧。而我们总不会为他韩寒一个人来改变一切吧!应试教育的确要向素质教育转变,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转变成了素质教育,也不像他韩寒所描述的。我们知道穿着棉袄洗澡的确不好,但未进澡堂就剥的一丝不挂,恐怕也不怎么样吧!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真正走进浴池才脱掉该脱的呢?
从《三重门》到《零下一度》,我不知道是韩寒文思泉涌还是刻意炒作自己,写长篇本没有错,但为眼前放弃永远是一个错,难道他不怕江郎才尽,难道他决意要做仲永第二?而长篇写的并非令人折服。首先,书中所表现出的自大就让人别扭。《三重门》尚可,也许是处女长篇,不敢也不好狂妄。《零下一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琼瑶、王朔、金庸、孔庆东等等,一大批相当有希望有名望的文人被他批地体无完肤。他们再有什么不是,也是他的前辈,更何况,在文坛中,他们的名望大他韩寒几千倍。其次,他在书中的消极思想让人生畏。我就不明白,一天一天强大的中国在他眼中怎么越来越差。社会上一些美好的事情怎么也就看不见,而那些糟粕的东西他却深记在脑海中,而且还让他们成长。当然,韩寒对社会上一些黑暗的东西的大胆批判还是不得不让人为之叫好的,为他的直接,为他的大胆。
糊里糊涂中,也对韩寒评头论足如此之多,才发现自己本没有资格来批判他,如同他没有资格批判琼瑶一样。但韩寒终归是个才,一个歪才,而这个人现在需要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吹捧和赞扬,而是把他从歪路上拉回来,否则,这个轰动一时的孩子留给我们的只会是他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篇四: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暑假看了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马浩文因为一次意外事故,遗憾的错过了儿子的童年。等到他再次回到儿子身边的时候。马飞已经变成了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问题少年。马飞面临学业问题,尽管在学校看来儿子没有可塑之处,但马皓文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阎主任和马皓文立下赌约,打算用一个月时间将马飞的学业提高,证明他不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
这部影片,主要是围绕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展开的。这部影片很好的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努力,我们为什么要去一所好的大学。
如果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有不少人会回答考一所211985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也曾是这么想的。但随着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有许多人充满了一个疑惑。考大学就是我长大后唯一的出路吗?因为现在有即使没有上过大学,却依然成功,挣得很高年薪的人,但这种人很少。但是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大多都是名校毕业的。曾经一个小学同学,在毕业录上“长大后的梦想”一栏中,是这样写的。他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可以变成韩寒。但全中国有几个韩寒呢?如果韩寒没有自己本身那么多的才华。我想他也不会成功。考一所好大学不是为了让我们得以生存,而是长大后可以做自己,不为生存而担忧,可以活的出彩,可以活的完美。
我所理解的高考的意义: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而大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站,但它不是最重要的。面对高考,我们会有两条分叉路。一条是现在平坦。往后的路却崎岖不堪,而第一条路是现在是山路崎岖,而后来平坦,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条路,也许绕了许多弯。我们到达了总站,但它的概率是十分低的,也许一开始我们就搞错了方向,以至于离目标越来越远,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前路可能艰苦,但是翻过这座险峻的高山。你会发现你的前路,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这是应试教育。
《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告诉人们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平衡的,而不是对立的。设想,如果马浩文没有对马飞因才施教进行素质教育,马飞不会在洪水里自救,在宇宙中也不可能想出方法去拯救自己和同伴。在洪水那一幕中,有一个细节。即使马飞父子走散,父亲马浩文也一直提着马飞的书包。如果最后马飞不是年级第一,而是一个成绩垫底的问题少年,他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这也是在说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平衡的。两者都不可缺。父亲给予马飞的。是学习的兴趣,是良好的方法,是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去左右去干扰他的未来。
心想一番事,扬帆起航,不管路上是风平浪静,是风吹海啸,还是逆风而行,你终会跨越这片沧海,到达你理想,期望,盼望的彼岸。你的梦想终会实现。
【篇五:这本书掌掴了我】
连韩寒都长大了,我又还有什么理由幼稚不堪?
——题记
年纪尚小的我曾把韩寒奉为“男神”,《三重门》翻了一遍又一遍,且不说倒背如流,人物对话也都历历在目。在写作上扶着他的步伐,一步一观望,一步一模仿,那年那时,行文风格、说话做派,大都与他不径相同。
《儿子韩寒》这本书是班主任推荐的,大概与大多“追星族”一样,这本书在我心中无疑高大了起来,好像拥有了他,我遍离他又近了一步。没错,那时的我固执的认为,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成为第二个韩寒。
遗憾的是,这本书不是他执笔的,是他的父亲,一个被人忽视的天才。
起初,我饿狼扑食般地阅读。那是韩寒的儿时,“韩寒”这个名字是父亲的笔名,作家梦破灭的父亲将火焰传给了后代。小时候他就展示出超于常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兴趣,他是父亲的骄傲。这种骄傲持续到了初中。韩寒语文的突出影响到了理科,一次数学考试上,数学一向落后的他竟得了满分,却被老师判定为作弊,于是,小小的韩寒心中,“老师”这个词沾上了尘土,也低进了尘土里。这直接影响到他后期的作品,写到老师和教育,总伴随千万波涛和侮辱。高中时,他干脆辍学,专心写作,他的行为背负着两种声音,支持他的人抚摸他的身体,千万骂名又在他的皮肤上留下划痕。那时,他只是个孩子。最后他还是成功了,多年以后,他说她从不后悔做出当时的选择,也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并且,如今他也是一名老师。
这就是韩寒,褪去了幻想中一步登天,贵人相助的神话外衣,使我呆楞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尚且存有余温的书页被风吹得翻动,我只感觉书中的字和笔画都一跃而起,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接着是又一下,再一下。直打到我眼前迷雾散去,心中有了清晰。
世界上哪有什么神话?我只看见了韩寒台前的光鲜亮丽,却忘了去发现他背后,过去所背负的一切。如同《霸王别姬》中的那句话:“要想台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观众如我一般,只能看见他前方聚光灯下的光环,却不知他身后是一片昏黑、空无一人。
我妄想一步登天,总抱怨生活缺乏机遇,所以我悲天悯人,无病呻吟,在一味的模仿中自娱自乐。这本书掌掴了我,将我从幼稚的虚幻中拉出,脱离了那个永不清醒的白日梦,它时时刻刻命令我看着这个向前跑的世界,领悟这个世界的现实。
你要做自己,为此而努力。
如今,我也偶尔翻开《三重门》,只是少了那份“热血”,我欣赏他,但更多的是敬佩他。《儿子韩寒》也放在了它该放的地方,余光看见,竟也觉得心安。
“树叶还是它该有的颜色,天上飞的鸟也是它该有的大小。”
我要向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