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虚实的作文

【篇一:灯光下的父亲】

夜色朦胧里,我看见路灯把人行道上变电箱的影子胡乱的射在一面工地白墙上,和树木重重叠叠的枝影虚实交错掩映。

我想到了原来无数个夜晚,就是这样忽明忽暗,忽实忽虚的青白色灯光笼罩着父亲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等待的时光。

他总是穿一身黑色的衣服,从冬季到夏季,从羽绒服到衬衫,黑白间交替又为黑而居多,格调容易隐匿于人群,并不显眼。

父亲喜欢站在校门口的那棵绿榕树下,望着从人流中穿插的中学生,寻找我的踪影。他不骄不躁,任由星碎的路灯零散地照在身上,身子永远保持插袋的动作。

有一次,老师延迟课堂下课时间,比规定时间起码晚了十几分钟。我在最后一节课课间嘱咐过父亲,路过KFC时捎上蛋挞。所以一放学,我满心欢喜雀跃,一路小跑着出了教室。正如我所料,父亲就是父亲。他像往常一样,黑色修身外套,伫立在一样的树下,保持着插袋的姿势。只是手里多出了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在灯光下半明半暗。

我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等很久了吧?”我略微漫不经心地问着,手已经在袋子里跃跃欲试。

“嗯…也没多久”父亲模棱两可地回答,而我也把这个问题抛之脑后。

回到家里,母亲才告诉我父亲一听到我叫他捎上蛋挞,立马早早离开家到学校,起码提早了将近一个小时。一是怕塞车,而是怕捎蛋挞迟到,总之就是怕我到校门口发现没有人,怕我也尝试等待的滋味。

他就宁可自己多站一小时,也不愿让我在车水马龙的马路旁煎熬几分钟。

灯光下那片模糊的影子里,承载的早已不是一抹抹闲暇的静默了。更多的,是涌泉之恩却滴水难报的爱啊。

父爱,就像是那虚实交错的灯光,但它永远不会像雪花一样融化在时间里,而是如陈年老酒,越酿越浓。

【篇二:我与经典文学的虚实】

至此,我于《红楼梦》的认知总之是狭隘而片面的,一位喜读文学作品的朋友曾说《红楼梦》中多诗,叫人读来晦朔生隐。

其实说来,这位朋友虽知识面广泛,可碍于市侩的生长环境,不免有些愤世嫉俗。对于她的言谈,大约只可听得三分,可对我大小造成了影响,所以我长久以来规避着《红楼梦》一类的经典书籍,从未真正阅读过,便更谈不上品味。

《红楼梦》的诞生时期,位于历史的交错阶段,运用的是叫人略微难解的古白话。我喜爱鲁迅的文学,自然也喜爱他那种白话稍夹儒味的笔风,可面对真正的古白话,我是敬畏而懦弱的,离我们已略有久远的文字只有在脑中千回百转,弯弯绕绕长久才能真正理解。

理解也并不是吸收,倘要将所读真正吸纳,那又是长久的过程,这实在使人疲累。所以我选择了躲避,远远离开那些生动却令我惊惧的文字,在这软弱的躲避中,我失掉了许多与美好接触的机会。

在学校,我的班主任老师正是教授语文。他也是一位善读之人,四大名著中他最喜《三国演义》。他曾说,他已将此书通读了三遍,对于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能给出读到的见解。

同学之中也不乏智流之辈。他们能熟流地解说书中的许多片段,与人谈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所以,上课时我最惧怕的便是谈及名著尔尔。

我不愿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每当他们提及名著时,那飞扬的神采一遍遍撞击着我的神经。于是我一次次地暗下决心,要认真读过这些书籍。可每次转眼,我都会迅速将其抛诸脑后。所以,我永远一边自溺于自卑,又一遍抛却着努力。

《红楼梦》被称为当时文学的巅峰之作。这其中自然不无它的道理。即使现今我还从未真正阅读过它的原文。了其中满蕴的中华古典文学之美是可想而知的。关于人物的塑造,它无疑是万分成功的,这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独独拎出,无一不是经典。

倘若我继续对它作出任何评价,大概都会显得做作、僵硬而虚假,即使是我已写下的这星点词句,都是对于文学作品评价的一概套路,缺少了许多的主观意见及真情实感。

此时此刻,即使我当真对此书的某一片段、临时抱佛脚地写下一篇评论,也还是少了意义与意境。所以我还是只写了自己关于《红楼梦》的稍许真实。

我一直在网络与作文中叫嚣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可实际却没有丝毫的作为。这实在自我相悖,或许往后,当真该对我自己的口口狂言与梦想做出真正第改变。

【篇三:虚实之间】

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未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

根据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有近四成半的中国人称自己幸福,而根据盖洛普世界民调,中国在155个国家的排名中位列125位,这一排名显示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财富拥有的数量绝不等同幸福感拥有的数目。

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当这样的问题由具有政治风向标的《新闻联播》在国庆长假期间每天向人呈现时,引起热烈反响,因为这是真正关于卸下外在感官财富功利而转向内心和谐的问题。

财富未必使人快乐,幸福,人要从自己制造的陷阱里走出来,不要盲从,不要迷失自己。

美国有一个妇女,似乎一直都是倒霉的对象,她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失业,甚至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命运让她深信上帝是不公平的。可是有一天,当她去储存室取东西时,却一不小心被反锁在了里面。然而,靠着可怜的一丁点食物,一本法语词典和一丝门缝里透过的光线,她居然奇迹般的度过了两个月,并最终获救。接受完治疗后,她愉快的对记者们说:“哈!我发现原来我从前的经历都是那么的可爱,因为它们是独一不二的。我现在已经学了一点法语,我准备继续学习它,成为一名法语翻译。”

就像这个美国妇女一样,我们不要一味的抱怨命运的不公,要把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都当成是上帝的恩赐。拥有当下,活在当下,方能快乐在当下。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他把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这双重悲剧表述的如此轻松调皮。曾经以为,我那所谓的对生命的理解和评价是无懈可击的,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再来反复推敲,便觉得这结论好像宇宙空间的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总是那么轻飘飘的,很难守住自己心灵的大树。

一直以来,幸福就在我们身上,只需伸出手臂便能掂出它的厚重,不是吗?

当梦想照进现实,幸福便开始蔓延。

【篇四:我心——读《北朝,北朝》有感】

精致多姿,灵巧而秀美千里的江南,与质朴粗犷,浑厚而阳刚的北朝相碰撞相融合。历史风云变幻埋葬了古人书写的万千篇章,留下寥寥数笔或遒劲或庸俗的笔画,在世人眼中点亮或盛烈或闪烁的火光,剩下的,栉风沐雨,烟过云散……

朱以撒年轻时爱极南朝。乱世之中的名士风采,在残酷的流离中,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情调与妍美秀婉的墨迹,给了作者一颗年轻的心最爱的风流潇洒与清新雅致。他沉浸于书画所带来的醉人感受,在文人酣畅淋漓的挥洒中无法自拔。其最爱王献之,盛赞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

可那轻薄脆弱的纸张,又怎经得起历史千年的磨洗?

当朱以撒在缓步前行中彻观南朝,看通古今,他逐渐肯定了自己的疑虑:或许南朝人所作真迹,早已化作一抔黄土,不复存在了吧。

与此同时,北朝在其粗犷与剽悍之下的细腻与执著,也一点一点浮现在作者眼前。沧桑却又峥嵘的石窟,是北朝人眼中的不朽,是他们真实可见的灵动与欣喜。“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宏,拙厚中皆有妍态。“

他们是寥廓苍莽之上的民族,他们是坚韧又柔软的人们。

书中所写:“南派的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的中原古法,厚重苍茫,真是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盛,难以论说彼此的高下。“乱世出英才,南朝北朝,迥然相异,却将其世代光芒,尽皆绽放,淋漓不已。

又有多少人如此,年少附庸风雅,在每一步成长中删繁就简,面对世事的浮华与喧闹再不动心,在永恒与腐朽间放下抉择,回归最本真的自我。再亮丽的人生,背后也定有辛酸苦楚,再愚钝的人心中,也有一方清明之地。不是不能面对,而是不敢面对。虚实之间,谁又知我真正面目?看似虚假,可又或许是发自内心,看似粗糙,实则一刀一刻都雕琢进心意。

我想将从容盛放入心,于是无论风雅粗犷,虚实之情,都抵不过回头缓行的云容水意。

热门推荐
1我的校园
2我的自画像作文400四年级
3我最喜欢的动物
4我的一天
5田园风情
6我想有一双翅膀
7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8总会花开
9最美的太阳
10春天
11天边,那一朵白云
12我的世界为你留住春天
13我创造了暑假两项最高记录
14青春因过程而精彩
15难忘的背影
16又忘带书
17那儿,我们遇到了青春
18《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19邻居阿姨
20那时,那人,那些事
21感恩母亲
22当时代进步撞上碎片化生活
23我的名字
24我的心爱之物
25赛场上的风景
26战胜黑暗
27没想到的事
28我要为老师竖起大拇指
29可爱的动物
30军训活动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