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瓦尔登湖畔的作文

【篇一:瓦尔登湖畔的春】

冬日携着寒假渐渐地走远了,春的气息充斥在周围。信手一抓,放在鼻下,似有春的味道。此地春如此,不知他处春何如。蓦然想起,我曾领略过那里的春。

深邃的琥珀,松橡环拥,“四周的山峰突然地从水上升起。”岸边,一个木屋,一个人。他闲来垂钓,他忽复乘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为我们演绎的是一种西式的高蹈情怀。

初春,在书中与他对坐,沏一壶香茗,听冰裂开的声响,看冰花飞溅的景象。终于,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暖风吹散了雾和雨,更融化了湖岸上的积雪。雾散后的太阳向着一个褐色和白色相间隔的格子型的风景微笑,而且熏香似的微雾缭绕着呢。旅行家从一个小岛屿寻路到另一个小岛屿,被条条淙淙的小溪和小涧的乐声迷住了。在它们的血管里,是冬天的血液流淌,并从中渐渐失去。湖畔春景图的主体,在梭罗的笔下仿佛注入了生命,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帧帧连续动画。举杯欲啜时,依稀听到一些声音,似曾相识却又久而未闻。最初听到很微弱的啾啾之声穿过了一部分还是光秃秃的、湿润的田野,那是发自鸟雀的,如冬天最后的雪在淅淅地飘下,触地。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历史、传说等一切启示的文字都敌不上那溪流向春天唱的赞美诗。叮咚的溪流,雪花的消融,润湿了那一抹抹绿。

小草像春火一样在山腰上燃烧起来了,好像大地送上了一个内部的热源来迎候春天的到来,而火焰的颜色不是黄的,是绿的——永远的青春的象征。那草叶像一条长长的绿缎带,从地上流出,流向下一个季节。山谷里,回响着冰消融的声音,如一座钟,无声却有声的地敲着,欲昭示着春日已至。

渐渐地,春日在他的笔下流过。次年九月,他继而也结束了这段生活。

我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在这个时间,恰在这个地点,透过时空,与他对坐,共赏着这湖畔的春,缄默沉思。

只言片语难诉读后思绪,唯有亲自浸入其中,涤灵魂之尘土,褪心灵之冗杂,方可获自身升华。

“破晓的,不仅是黎明”也有思想的春。

【篇二:读《猫头鹰人》有感】

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猫头鹰的人在街头卖鹰,一年之后,他的长相给人的感觉就完全变了。他的长相几乎和他卖的鹰一样,耳朵上举,头发散扬,鹰勾鼻,眼睛大而瞳仁细小,嘴唇紧抿,身上还穿着灰色掺杂褐色的大毛衣,坐在那里就如同一只大的猫头鹰,只是着人形罢了。

这巨大的变化引发了作者的深思。便想到,做了很久的屠夫的人,脸上的每道横肉都长得和他所杀的动物一样;鱼市场的鱼贩子,不管怎样洗澡毛孔里都会流出鱼的腥味;在银行柜台数钞票很久而不顾其它的人,脸上的表情就像一张钞票,冷漠而势利……

一个的职业、习气、心念、环境都会塑造他的长相和表情,这是不错的。读到这里我便想到“世本无相,相由心生”,想到苏东坡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质华”。那我们为何不多去静下心来读书,修炼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气质呢?

正如培根所说:“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史的人明智,读诗的人智慧,读演算的人精确,读哲学的人深刻。反正我们手握一支笔,手捧一本书便是在自我修炼。

当一个人,外界的繁事搅扰不了他,外面的诱惑迷惘不了他,这个人便有静气,也就算修炼到位了吧。而他给人有感觉一定是稳如泰山,风度自若。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嘛。

偶尔阅读,读到王维远离车马喧,隐逸自得的他以看淡红萼花发,自开自落,方写出“犹怜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这般意味深长的诗句;读到在夜阑人静时与自己灯影相对的苏东坡,他唤起心中的哀悯与柔软,方带无限温柔写下“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读到独居于清净的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检索自己,探索内心,写下《瓦尔登湖》点亮无数后人的心灯。

古人的静气通过书本慢慢氤氲萦绕在我的身旁,但我知道我的修炼还远远不够,须继续静心阅读,总会有那么一天,境随心转。

作者在结尾中写道,我们不只要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也要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与昨日的不同,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偏邪的道路。卖猫头鹰的人每天面对猫头鹰人,又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这么说来,我们每天都去静心读书,也是在照镜子呵。在与书中的自我平心交谈,与书中的自我灯影相对……

【篇三:精神家园才是不能缺的依靠】

所有生物都必须要有水的供给,所有植物都要阳光照耀,这就好像人都需要精神的充实一样不能缺失。

一个个拾荒者,他们积极进入图书馆看书,寻找他们的精神食粮,他们也许没有固定的家,但他们自己不会缺失精神上的家,一个精神的依靠。所以,人最不能缺失的是精神上的依靠。

荒芜的沙漠,简陋的小屋,风格古怪的撒哈拉威人,这些不奢华甚至恶劣的条件却特别吸引风情非俗的女子——三毛。那里,没有充足的水,没有温和的天气,只有一片片沙漠。但在三毛简陋的小屋里,一个简陋的书柜上,却摆满了各类的书。资源的短缺并没有让她在沙漠过得痛苦,因为有书籍,她从未感到寂寞。她的精神有了华丽的家园,就不必在意躯体的环境高贵与否。她灵魂境界里是一片茫茫沙漠,而书籍是沙漠里的水,宝贵而且必不可缺。

清幽的瓦尔登湖畔,立着一座小木屋,家具就是几块木板,伟大作家是从不需要太华丽的住所。梭罗,只需要玉米面和豆子就能过日子,然而书对他来说是不能够缺少的粮食。没有外界干扰,他仅喜欢这样静静的思考,不断给自己脑子多放料。虽然,他的屋子是时常漏雨的,但他毫不在意,只要精神有了依托,无论多少风雨都是微不足道的。他是平静的瓦尔登湖,书是无数条小溪,缓缓流入他的灵魂,给他支撑。

饥饿的人去啃了面包,高尔基去扑在了书上,因为精神上的依靠最坚固;尘世的繁杂,社会的慌乱,总摧残不了杜甫的灵魂,精神的才华给了他支撑;朱熹的“渠”总是清的,只为“源头活水来”,不断充实,才能如此澄澈,这大概就是他的精神依靠。

人的精神境界是无边界的,可以不断充实。而支撑我们活着的却是精神家园。因此,我需要多从外界补充能量给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支撑我们的躯体。“有些人死了,我却说他活着;有些人活着,我却说他死了”,就是这个道理。

【篇四:】

飞鸟过往间,生生灭灭,千年的过客撷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为你擦亮迷离的双眼,去看透那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怨。轻驭遐思,将生命寄托于灵魂。

小四曾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这忧伤也许会让人哭泣,让人颓废,然而当旭日东升,美好的一天又再次降临,我们的灵魂仿佛也经历了尘世的洗涤,变得熠熠生辉。灵魂不灭,生命不息。

清风徐来,明月可掇,独自漫步于明月松间之下,醉读与伤婉离愁之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痛彻心扉的悲鸣啊,怎能不叫人为之所动容,多少个寂静的夜晚,李煜独立于天地,轻轻地吟唱着“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又有多少个夜晚,他被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浸湿了双眼。悲哉!细看古今,多少帝王的楼阁都在历史的风雨中消散,唯他,在无边的孤寂中,与灵魂产生了共鸣,巨大的情感积淀化为挥笔的动力,让它心中的悲鸣,从此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知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纵使面对千军万马,心空依然一片宁静,肉体上的磨练是短暂的,灵魂上的冲击才是永久的。佛云:万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闭眼休憩,却知晓时间万物。难怪老庄不知是蝶化人,还是人化蝶,笑对万物;难怪梭罗愿“在瓦尔登湖畔上诗意的'栖居”;难怪还有那梅妻鹤子之主,采药童子之师。君不知,他们早已与万类和合,超然物外,将灵魂寄托于天地之间,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

灵魂是多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啊,我们也许尚不能追寻它的一丝踪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也逐渐明晰了,也许会有那么一天,面对生活的窘迫,你不再烦恼,甚至更加积极乐观,那么这个时候,纵使无法让灵魂永存,你所拥有的也将会是其他人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那便是幸福。

握一卷好书,品一杯香茗,足以让我畅叙幽情;独立于天地之中,亦可让我“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层贮月松风凉”。残灯已无焰,何止影幢幢,纵使生命已隐去它如练的光华,成为一缕没有质感的青烟,但灵魂不熄,依旧可让圣火长明。

热门推荐
1不一样的开学
2五味与调和
3门其实开着作文800字
4一二三木头人
5悔恨的一件事
6西湖公园的音乐喷泉
7讲究实际,不求浮华
8拨动心弦
9走过转角
10团结就是力量
11谁是最可爱的人
12扶起的诚实
13秋天的树叶
14《藤野先生》读后感
15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
16第一次做披萨
17一只小乌龟的自述
18成长告诉我
19小羽毛找妈妈
20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作文
21颜值和才华
22茗茶香
23游览草原
24家乡的竹林
25写检讨
26语文写作作文
27看图写话作文
28我喜欢小动物
29让自省为人生着色
30最美丽的季节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