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浓浓的年味】
说起渐行渐远的“年”,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吧!年,是团聚的日子,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从腊月二十三起,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
腊月二十九,我们全家一早就动身,回乡镇老家与爷爷、奶奶团聚。一路上,我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气氛。平时清静的街道挤满了车辆,它们都超低速地行驶,像条卧龙般缓缓地向前蠕动着。不时响起急切的喇叭声。我顿时感到游子的思乡之切。
回到家,见到爷爷奶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对我问长问短,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夸我“长高了”。爷爷拍拍我的肩,说我“脸上有肉了”,奶奶却大惊小怪地说:“看这小脸尖得!平时都弄什么给孩子吃?”弄得我怪不好意思,只好打岔,“爷爷,我棋艺长了,杀两盘不?”
下午,妈妈帮奶奶包起了包子,豆包、菜包、肉包,出锅时满院飘香,惹得人“口水三千丈,亲情似个长”啊!
到了除夕那一天,整个街上人声鼎沸,人群熙熙攘攘。集上卖年货的,吃的、玩的、喝的,应有尽有。家家户户也贴起对联。那时的情景,欢欢喜喜、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大家也为除夕的大餐摩拳擦掌呢。到了傍晚,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经过一阵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乐之后,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呈现在众人面前:糖醋排骨,晶莹剔透;大块儿头的烧鸡,油酥香嫩;黄澄澄的年糕,外焦里酥;大耳朵的水饺,像一枚枚元宝……大家闻香色变,赞不绝口。
我们围着餐桌,放开肚量,有的喝酒,有的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大家谈笑风生,举杯恭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年中所有的劳碌、烦恼都在这温馨的氛围中烟消云散,所有的收获、喜悦、亲情,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饭后,我们围着电视守岁,聊聊来年的打算与计划,更多的是祝福。不知不觉中,时针已悄悄指向了十二点,悠扬的钟声响了十二下。大年夜压轴戏开场了——分发压岁钱,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欢喜的节目呢!“收红包得叩头行礼呢!”他们看着两眼放金光的我们,都打趣。
这时,大街小巷响起了鞭炮声,天空中不时升起五彩缤纷的烟花。夜空仿佛一个偌大的电视荧屏,正在现场直播万家庆新春。真是“灯火辉煌庆佳节,欢声笑语迎新年”啊!小生朱运韬这厢有礼——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舅舅阿姨拜——年——啦!
【篇二:一颗善良的心】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像沙漏一样,一分一秒,一天一天的过去,像是一颗流星一去不复返。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一件事让我难以忘怀。
一个上午,我家来了客人,我和妈妈去集上买菜。集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和妈妈来到了一个靠边的菜摊上,卖菜的是个老爷爷,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脸上布满皱纹,双眼深深的陷下去,高声招揽着客人,双手布满了老茧,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民。
妈妈问了价钱,便开始打价,可谁知道这位看似朴实的老爷爷一分钱也不肯降。我在一旁不耐烦的催妈妈,妈妈只好称上菜付了钱就急急忙忙的拉着我走。走到半路,妈妈才发现手机不见了,我摸了摸头若有所思的说:“落在卖菜的老爷爷那儿了。”说到这,我猛然想起那斤斤计较的老爷爷,有点不祥的预感。我心里还想着:万一他翻脸不认人怎么办?妈妈也像触电般的,身体动了一下。
经过了一番考虑,妈妈决定回去,于是我们又向菜市那边奔去。老爷爷的菜已经卖完了,他正在四处张望,从他那忐忑不安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正在等人。我和妈妈像箭一般的飞过去,老爷爷认出了我们,严肃的脸瞬间变得眉开眼笑。用长满老茧的手把手机递到了妈妈的手中,还说:“以后千万别马虎了!”妈妈也点头微笑,以示感谢,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
在回来的路上,妈妈不停的对我说:“以后要做一个像老爷爷这样的人,充满善心和爱心……”妈妈一遍又一遍絮叨着,这次我并不觉得妈妈啰嗦。这件事像一个烙痕,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