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改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身边的怀民也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拂了拂胡须,我俩心照不宣地笑起来。明朝,于这黄州驰马赏景,专于眼下杯酒盏茶的清欢,不也很闲适吗?
【篇二:苦趣】
我自幼便喜食莲子羹,因为那是甘甜的,不喜食莲心,因为那实在苦得紧。至于剥莲拾子、留子剔芯的活,更算是份苦差事了,很难从中品出什么趣来。
仲夏,晨清,荷艳,莲新。为着痴想多日的莲子羹,起了大早,随母采莲,或散行或泛舟,总之,必得是新鲜的。如此,剥莲似是有了些文人雅趣,却更衬剥莲之苦。
一缕晨光,两座木凳,三只白碗,七根莲蓬。凳矮,腿难舒展,只得半屈弯着,且无靠背,脊椎只得弓着,难得片刻松快和施放。目光低垂,只剩满眼的红白黄绿,长久有些倦怠。捡起一只莲蓬,掰开,剥子,置碗,取其一,寻其中缝,以甲开离,碧芯狭细,骤显于前,如是百余次,指缝多有青渍、指腹微红。其间多次以各理作逃,均为母识破,乖然坐定,长久,腰酸腿麻,苦煞。
“妈,市上有卖现成的剥好的莲子,何以如此辛苦?”我突问,她笑而不语,只叫我“定心”。
自此,常被母亲唤来做此类无趣的苦力。长久以往,便也觉不得苦了,倒还有一种闲适安然的沉静,性子也少使了,脾气也收敛了不少,不再浮躁,心性也沉定了。
临近大考,诸事烦忧,母亲常做莲子羹,还是一凳一碗一个人,每到这时,我总会暂且搁下笔头作业,主动去剥莲子,不为什么,只因那缕清香,那抹青白,让我心安。
吃莲子时,发现有多颗未剔莲芯,苦甚。正欲剔除,她说:“莲芯虽然苦,但降火戒躁,多吃点!”我愣了神,怔怔地望住勺中的莲子——莲子、怜子,莲芯苦、怜子之心更苦。我似是明白了这莲芯之苦的背后,她的旨趣:凡事戒骄戒躁,沉静闲淡,安稳常乐。
又不禁忆起儿时那“定心”二字,才明了这剥子之苦的背后,它所助我养成的志趣:凡事不慌,沉心定气,在瞬息中不忘初心,不浮不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的变迁。
又是一年仲夏花开时,那淤泥里,铸就的是“不染不妖”的品性;那份苦里,蕴藏着人生大乐趣。
【篇三:风吹过门口的梧桐树】
片片树叶飘落。
又是一个开学季,初二的我在外婆的陪伴下向学校走去。外婆送了我就要回老家,听她说在城市里不适应,想回去干活,这一走,就要隔好久才能见了。
一路上我用食指轻轻扣着外婆的手心,她的手因长期干农活而想树皮一样粗糙,在以前,都没有发现。
风停在初一。
那时的我初来乍到,也不免有些激动,到了校门口便匆匆忙忙的跑了进去,跑了几步便给外婆挥挥手,就再也没有回头,没有对外婆的动作、表情留下一点印象,只有风在脸上留下的丝丝凉意。
风就这样吹了一年。
这一次,我没有曾经的激动,只有对外婆的不舍,又是一年的夏天,一个又是有风的日子,而过了这一次,下一次就不知要过多久了。
鼻子微微有些发酸,眼里的泪花被风吹干,我走进学校,眼眶很涩,情不自禁揉了揉。正欲继续向前,却听到身后有人叫我的名字。一回头,是外婆。
风在这一刻,慢了半拍。她嘴角带笑,用两根手指在嘴边画了个大大的半圆,是个大大的微笑。我也笑了,举起手向她比了个大大的“V”。转身之后,眼泪从脸上滑过,却被我很快的擦去,我要像外婆比划的那样,永远微笑。
小小的喜欢里有小小的忧伤,小小的离别中有小小的缠绵,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在离别时给我比划的微笑。
这是第一次没有说再见。
在这样一个有风的夏天。
【篇四:镜子】
小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照镜子,满满的新奇感充斥了内心。“怎么里面还有一个我?”我摆了摆动作,“连这都和我一样,他到底是谁呢?”直到后来,妈妈才告诉我,它叫镜子,能照出我的黑脸蛋,此后,我便天天照镜子,看看是不是和妈妈说的一样……
长大后,由于对知识的渴望使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我相信书是一个毫不虚伪的镜子,每当遇到烦恼时,在书架上随便取上一本哲学书籍,看着书上满满的读书笔记,烦恼便会迎刃而解。
书,我人生的镜子,教给我为人处世的镜子,当我与母亲争吵时,记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回想着母亲为我奉献的一切,我总为我的无知和冲动后悔,并为母亲奉上真诚的歉意。生活中遇到与朋友不合时,吟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参透完孔子的大仁之德后,我会及时找到朋友,化解我们心中的矛盾,令我们更加珍惜彼此,所以,我不知道,如果我失去了“书镜”我的人生是否变得孤独?
书,我学习的镜子,给予我挑战困难的勇气。在我久攻一个数学或是物理“堡垒”而不得克,且正欲缴械投降时,记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我再次拾起武器,勇敢奋进,勇于面对挑战,给予得意的敌人头部重击,从而拿下“堡垒”。在学校,看着同学们身披名牌,互相攀比,还时不时嘲讽于我,但我和刘禹锡一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我品行高尚,穿什么都是好的,毕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一心向上,我行我素,没什么不好。
在生活中,书更教会了我欣赏,在网页上浏览着杨万里的诗集,品读学习着他赏景的角度。我也时常模仿,可都达不到效果。他是那样细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能把初夏的荷花芽写进诗集,没有任何修饰,是那样的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书是我人生的明镜,映照着我的方方面面;对待老师尊长,要以礼为重;对待陌生人,要真心相待,对待幼小的朋友,要关爱照顾……总之,我实在不知道,如果我失去这面镜子,我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