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喜儿的作文

【篇一:难忘的第一次】

以前我家有一只小狗。大家可能会说狗有什么了不起,我家也有啊!可我今天说的这只狗是我最难忘的,是我第一次养狗,也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养狗。这只狗是我和爸爸一起抱回来的,刚到我家就像和我已经熟识了很久,一下子就扑进我的怀里,我开心地为它起了个名字叫“喜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喜儿”成了最好的朋友,每天我都和喜儿一起玩耍,我放学后还没有到家,“喜儿”早已在村头的路上等我回来。

我很疼爱它,每次家里吃肉,我都不舍得自己吃,给它留下,看着它整天对我摇尾巴,我心中乐滋滋的。当我伤心难过的时候,“喜儿”就静静地坐在我的身边,不时用身体蹭我的腿,好像在安慰我……

但是好景不长,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喊了一声“喜儿”,但是等了半天我的“喜儿”都没有出现。我急忙找它,最后在狗窝里发现了它,它的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芒,无精打采地抬了下头,可怜地望了我一眼,连站起来的力气好像都没有。我心疼极了,急忙抱起了它,“喜儿”的口中流出了白沫,我顿时感觉呕心就将它放回了狗窝……

我玩累了,当我再次来到狗窝旁,我发现它一动也不动,静静地躺在那里,我感觉有些不对劲,我试图抱起它,可是我的手刚接触到它的身体,我已经知道我的“喜儿”已经永远离我而去……

写到这里,我悔恨的泪水不禁又流了出来,如果不是我的大意,我要是及时发现它生病了,带它去看医生,我的“喜儿”就不会离我而去……

每次放学回家,在村头的路口,我多希望能看见“喜儿’雀跃迎我的身影……

【篇二:泥土的味道】

万物总有起源,而那源头就是承载一切的泥土。--题记

小时候每每去姥姥家,心中总是欢喜。不仅是因为有小伙伴陪我玩耍,还因为老家在农村,地面上没有柏油马路,而是棕黄色干松的泥土。

我那时有个朋友,她乳名叫“喜儿”,而她的大名我已不记得了。

每天,我们俩约好了,在一棵大杨树下见面,因为那下面有一大片空地,还有许多土堆供我们玩。

有时,我就自带一个瓶子,里面装水,和喜儿一起和土。和土也是门技术,要不稀不稠刚刚好,才能捏出好看的形状。

我最拿手的是用泥堆城堡。抓起一把泥,摊在地上,弄均匀。铺好后,再拿起更多的泥,堆在基础部分,用手磨平,成正方体或长方体,拍拍上部,把它拍实,和底层融为一体。然后折下一根树枝,把小窗子、门、装饰画好,揪下几朵花瓣贴在上面,就大功告成了,心里是满满的自豪感!有时,鼻尖有点儿痒,用手刮刮鼻子,总有一股味道,不是香味儿,更不是人工合成的什么化学品的味儿。而是一种夹杂着花草气息的清新味道,是大自然的味道,不由得感到心中一阵轻松。

我们现在总在追求着美好的味道,有时却求之而不得。徘徊,迷茫在自己所设的困境中,想亲近自然,时常不能满足。但是,假如你静下心来,深深思考,思考我们的脚下为我们提供一切生存条件的土地,或许你会明白些什么。

其实,万物起源是那片土地,是他赋予了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是土地培养了自然中的万紫千红,多姿多彩。世人常说“不要忘根”,或许就有此意。或许我们应该体会下泥土拥有怎么样的“味道”!

而它已在我心里!

【篇三:我最欣赏的人】

我读四年级时,父母商量着给我选学一门乐器。我想都没想就选了小提琴——并不是我想拉小提琴,我只是好奇,想看看四根弦怎么能发出那么多、那么动听的声音。

确定了乐器,父母便着手找老师。我姑爹给我推荐了一位姓万的老师,不仅小提琴拉的很好,一手二胡更是远近闻名,我表妹正在那儿学二胡。

第一次上课,还没进门,一首悠扬的乐曲飘进我的耳朵,好欢快、热情的乐曲,我的身体不禁想要随着音乐舞动起来……

一曲终了,正在我意犹未尽的时候。一个身材不算高大的老人突然站在了我的面前。这人一头艺术家洒脱的发型,脸上有着和蔼的笑意。眼睛炯炯有神,两鬓斑白,活像金庸笔下的周伯通,古灵精怪的样子——一定是个有趣的老头,我想。“你好,你是来我这里学小提琴的吧?我是万老师!”顿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我对小提琴的兴趣油然而生。随后的基础练习我掌握得很快。

在掌握基本的弓法和指法后,万老师便开始讲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故事,他让我们根据故事领悟拉曲子的方法。他讲《白毛女》的时候,每一个音节他都能解释出相应的含义。凄凉的音节,他解释成这是喜儿被抓走的时候;而激烈又紧张的部分,则是村民们齐心合力救出喜儿的时候。说到这儿,他再次被周伯通附体,手脚夸张地挥舞起来,脸色通红,嘴里不停的唱着这几个小节,好像真的要去救喜儿了一样。听他讲完,我们个个灵感大发,拉得格外好,他就笑眯眯地直点头。

《梁祝》的最后一小节,是我一直无法拉出意境的部分,为了能使我准确地体味“渐弱”和“渐强”所体现的不同意境,他描述了这样一个场面:霞光满天,蝴蝶渐远,慢慢地,慢慢地,只见天地相连……说着,手变成了蝴蝶状,越飞越远。终于,我的琴声中有了青山绿水间蝴蝶翩翩起舞的感觉,万老师高兴地给我打上了“94分”。

万老师不仅讲课有趣,他对课余训练的要求也很严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常被他挂在口头。为了督促我们的练习,他的“万氏格言”张口就来:“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地球人都知道”、“学琴不练琴,结果等于零”、“勤勤恳恳练琴,踏踏实实做人”……正是有了这些话,我懂得付出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的道理。

万老师授课有方,说理巧妙,活泼有趣。他不仅教会了我学习之法,还教给我做人之理,是我最欣赏的人!

【篇四:读《白毛女》有感】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随着熟悉的乐声响起,那个舞台台上点着脚尖翩翩起舞的红衣精灵映入眼帘,扣动了人们的心弦。

她的名字和喜庆的红布衣可真配——喜儿。欢欢喜喜,祥和喜庆,恰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她有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双颊的红晕恰似风雨后的朝霞……

喜儿的大麻花辫上最惹人注目的也就是一根细长的红头绳,原来是爹爹送的,是爹爹亲手扎的,不管怎样在她眼里都远胜过那红艳艳的妖罂粟,爹爹对喜儿的情都在这根细长的红头绳上了吧。

作为观众,也作为读者,我们是靠在杨白劳(喜儿的父亲)家的木窗户上的。眺眼望去,这个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透风的窗子,家里没蜡烛,就靠土墙旁的那片火堆闪着点点光芒,月光照进来,土坯房里却显得很亮。喜儿和杨白劳的脸上却被一点微弱的光芒照得红彤彤的。

喜儿一生下来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尘埃,可别小看了她,这粒尘埃是埋下了种子的,是有着无限生命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爹爹因为欠债被当地的地主黄世仁(蝗食人)抓了去,没想到那黄世仁利滚利把欠的债翻了又翻,杨白劳被逼着按了手印,抵了喜儿,最后爹爹无奈死去,喜儿失去了双亲,孤苦伶仃。

现在,这粒小小尘埃里的种子丢了魂,没了神——没有雨露的浇灌,没有阳光的普照。

喜儿进了黄家,迎接她的是死神的镰刀,但喜儿心里还天天想着爹爹,喜儿对爹爹的情是藕断丝连流着一样红的血的。黄世仁他娘用她抽大烟的签字刺喜儿口,拿鞭子打喜儿身,喜儿躲,掐喜儿臂……这时候的尘埃哪里是能消灭的呢?(况且尘埃是永不会被拍死的)但也留了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地狱般的黄府啊!”冻的刺骨——没有一丝光线,没有一缕曙光——迎接阳光的窗子被盖上了。尘埃里的种子停滞了生长……喜儿的脸上阴惨惨的。

但就在黄世仁欲把喜儿卖了的时候,有人(张二婶),硬生生撬开了天窗,阳光像把镰刀似的劈了进来,种子再次生长。黄世仁不敢正眼看,喜儿被那人救了,逃了出去。这一走,却叫那黄世仁把人变成了鬼。

红衣裳变成了白衣裳,黑丝成了白发,菜种子成了花种子。

缺盐,缺水,唯一不缺的是喜儿心里对魔鬼的恨,因为这样,喜儿成了“白毛仙姑”,可在别人眼里更像是白毛女鬼。喜儿顶上的雷雨下的像针像剑,扎的喜儿直疼,扎得农妇们直不起了腰。

这雨下了,雷打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大春找到了喜儿,春天真的到了。尘埃里萌生着种子,太阳一出现,便杀走了黑暗,种子开始萌发,开除了金灿灿的迎春花。白衣裳成了红衣裳,这样的红色更深沉,更震撼,是被踏着千刀万刃的红军用血染成的红色。

时间如白驹过隙,《白毛女》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但它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它用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解放前期的农家女子,中国也许有千千万万个喜儿,但不管是谁,都深深烙印着那个年代的农妇们必有的刚烈与热血。她们的心里都种着一颗光阴的种子,萌发时风雨无阻,生长时遍体鳞伤,枯萎时零落成泥但芳香永存。

我的心中也有一颗光阴的种子吗?我能成为一朵在尘埃里开出的迎风盛开的花吗?我不禁问自己。

热门推荐
1家人的爱
2参观东莞粤剧博物馆
3种子运动会
4一杯纯净水
5一本书,一份情
6仿写三袋麦子
7太空漂流记
8诗词邂逅
9读懂父亲
10爱我的妈妈
11军训感悟
12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13我心中的桃花源
14走过四季
15我是一朵七色花
16我的理想
17小猪找朋友
18我的小传
19如果网络取代纸质报刊书籍
20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21春天里,我们播下奉献的种子
22第一粒扣子
23我的大哥
24寻找父母童年的美味
25学生作文
26长泰漂流乐无穷
27我好想让它回到身旁
28温暖的旅程
29美丽的白羽公园
30我最喜欢的动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