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祸】
在科学技术还不成熟的古代,对许多现象人们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只好寄托于神佛鬼怪之力。于是,为了图个吉利,得体征而去咎征,人们对“避祸”一事愈发重视了。
虽然重视,却不为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无疑给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祸需避,但避祸得生与求义取死冲突时,一定是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
面对生与义、福与祸的抉择时,民族英雄林则徐毅然遵从自己内心的坚守,那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真是振聋发聩,百年之后犹回荡于耳畔。
避,也不避,才是处理“祸”的最好方法。
孟子对祸福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又忆起《太上感应篇》之言:“祸福无门,惟有自召。”这两句箴言,流传了千古,浓缩了从缘起到尘埃落定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
由此观之,对于“祸”,不能仅仅只是“避”。因果之间千思万缕的联系哪里是一个简单的“避”可以切断的呢?借《论语》中一个重要概念——“修己”,修养自己,这才该是根本。
一直都很喜欢《塞翁失马》中那位睿智的老人,仿佛是有料事如神的神奇本领,不以失马为祸,不以儿子摔伤了腿为祸,是那样不按常理出牌,但事实又证明他是对的。
后来看到《老子》上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似恍然明悟,祸福相生相依,没有绝对的福,亦无绝对的祸,对待祸福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也许才是最好的。
又兀地惊觉“祸”与“获”同音,这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有了这种明悟?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祸之于人、事、物,其存在意义并不是“祸”,而是“获”,从祸中获得,即为福。
修己,可以避祸,但又不是为了避祸而修己,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在祸中修己,从祸中有所获,如此,化祸为福,然后“增益其所不能”,祸也就无须刻意避之了。
【篇二:助人为乐就是满分】
我们生活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事,有开心、伤心、快乐甚至心花怒放的事情。我就有一件事,即使我伤心,又让我快乐。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老师把昨天考的月考卷拿出来念了念分数,我竟然是78分!我既惊讶又伤心:“我竟连80分都没上!”我差不多要哭了,眼泪差一点儿掉下来,因为考试前我胸有成竹,一定要得100满分,其实卷子也很简单。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责备自己、一边伤心反思,忽然发现了一个腿脚不好,走路一瘸一拐的老奶奶正在提一袋20斤重的大米。我心里思么着“帮不帮她提呢?我现在心情不好,不帮吧。”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立马在我耳边萦绕,同时我又想到了宋朝李昌龄写的《太上感应篇》中说的“敬老怀幼”。于是我抖了抖精神,过去帮助那位不方便的老奶奶,我说:“老奶奶,我能帮你把这袋米拿回家吗?”老奶奶看看我说:“好啊,小朋友。我这腿不好走,谢谢你。”于是我便提着那袋米,跟随着老奶奶把米给她送回家。到家后老奶奶拿出糖给我吃,我说:“谢谢奶奶,我不吃糖。”然后迅速离开了,只听见老奶奶喊:“你叫什么名字?”我大声说:“再见,老奶奶!”
我继续往家里走,这时我的心情不再那么悲伤了,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帮助老奶奶提大米。心想着“虽然我没考到满分成绩,但是这事我应该得满分。生活处处有得满分的卷子,噢耶!”我欢快地一蹦一跳回家了。
其实,不要小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的好事,说不定哪一件就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获得人生的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