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卖报记】
今天是有意义的一天。因为我要参加牡丹晚报小记者团举办的“卖报纸、献爱心”的活动。
去报社领完报纸,我就独自走上街头,怀着紧张兴奋地心情开始卖报。我先选择了一家蔬菜超市,里面的叔叔阿姨看到我抱着报纸进来,很是惊奇。我鼓起勇气,对其中一位阿姨说:“您好,阿姨!买报纸献爱心,您买一份牡丹晚报吧!”阿姨问道:“卖报纸的钱是干什么用啊?”我回答:“这些钱将捐给贫困大学生。”“那多少钱一份?”“爱心没有大小,给多少都行”。阿姨听完,冲我伸出大拇指,爽快地掏出五元钱买了一份。耶!首战告捷!
一份、两份……当我越卖越多、小有收获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让我难堪的“下马威”:在我拿着报纸向一位叔叔介绍时,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他就不耐烦地朝我摆摆手:“不买!走开!走开!”我心头一阵失望,被人不礼貌地拒绝,滋味真不好受。此时的我已经热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了,我无精打采的找了个台阶坐了下来,心里有了放弃的念头。这时妈妈给我送水来了,我向她讲起了我的“小委屈”,她安慰我说:“没关系!买不买是别人的权利,你只管付出自己的努力就行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心想:对呀!如果我放弃,这些爱心不就没人转达了吗?!于是我重拾信心,转战下一个地方。
在一家大型超市门口,我不管成功与否,一次次微笑着迎向人群、一遍遍重复着我的卖报词。渐渐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有位阿姨甚至主动塞给我十块钱:“小朋友,你很了不起,我支持你!”听了阿姨的话,我感动极了,所有的劳累仿佛都消失了。在这充满爱心的人群中,我的二十份报纸很快就卖完了。
在今天的卖报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内心也在别人一次次的拒绝中变得强大,也在一份份爱心面前深受感动。
【篇二: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叫郑后伦,是四川大竹人,四川话口音特别重。每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默写,那么这个作业一定会花很多时间的。
一天,我们学《西湖》这一篇课文,当天老师就布置了默写作业。爷爷给我报词的时候,我听出了这几个词:树有(素有),放眼远照(放眼远眺),经个(掠过),仙井(仙境)……当时我就傻了眼,忽然觉得我“0”号本上的“狗皮膏药”有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吧!默完之后,我便不住地跟爷爷把刚刚那几个词再一字一捺地教他读,心想:这下爷爷该不会再说四川话了吧!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爷爷竟不高兴了:“我们四川话嘛就是这么读的,只要你听得懂就好了呀!”“关键是我听不懂呀!”爷爷笑嘻嘻地说:“那你们苏州话我也听不懂,再说,你也是四川人。”说完,还沾沾自喜地说了一段自己会说的苏州话童谣,其实我听得云里雾里。
爷爷还是个大马虎的“白字老人”。同样是默写《西湖》这课的词语,默到“明月东升”这个词时,爷爷不禁说出了“明日东升”,我哈哈大笑。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马虎的起因,原来是“代代相传”啊!我又教爷爷说了一遍这个词,爷爷撇着嘴说:“爷爷小时候,没钱读书呀,哪像你们现在……!”开始喋喋不休起来。我说:“这跟知道不知道没关系,完全是你马虎不马虎的问题!日、月这两个这么简单的字你不认识吗?”“行,行,你知道就行,爷爷小时候没读过书。”“我俩说得完全是两码事,好嘛?哎,你就不能配合一下,让我们有点共同语言嘛?”“爷爷没读过书嘛!”现在轮到我无奈了。
这就是我可爱的爷爷。
【篇三:错别字闹笑话】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人写错别字,这些错别字可能会闹出笑话哦!这不,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湖南省新华书店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活动。妈妈带着我去参加了那个活动。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要上场了。我被安排在了小学组第二小组。终于,轮到我上台了。我坐上选手椅,真是又激动又紧张。主持人开始报词:“梧桐。”什么?梧桐?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心想:怎么办?梧桐是什么呀?老师没有教过,这里又不能写拼音。我抬起头用稚嫩的声音对主持人说:“姐姐,我们老师没教过这两个字啊!”话音刚落,全场哄堂大笑。
当时的我有点傻了,一脸茫然的看了看主持人,又看了看观众,最后把目光落到妈妈身上,妈妈有一点着急但也在偷偷地笑。这时主持人轻声地说:“小朋友,我给你一点提示,梧桐是一种树木的名字。”哦,原来是这样,我茅塞顿开,写下了两个木字旁,在前面一个木字旁后面写上了东吴的吴,在后面一个木字旁写上了同学的同。“时间到,小朋友们把题板亮出来吧!”主持人说。信心满满的我把题板一亮,裁判说我的梧字写错了,就这样,我被淘汰了。妈妈安慰我:“我们回去好好学习汉字,下次再来。”妈妈的朋友送给我两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书,他目光坚定地说:“童话,这些字都记住,你下次来肯定是第一名。”
那次经历激发我更加努力地了解汉字、学习汉字的决心。我知道了,中国语言文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的汉字需要我们这些新一代学子去探索、去发现,我一定要紧紧握住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