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燃灯的作文

【篇一: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赞美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于《生查子·元夕》中感叹道。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挥动墨毫,展开思绪,写下了有关元宵节的诗词文章。那么,元宵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又起源于什么呢?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就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于汉朝,到了唐朝,不论皇宫还是民间,处处张灯结彩,赏灯活动十分兴盛。在宋代时,赏灯活动格外热闹,夜夜笙歌,通宵达旦。京都里人们摩肩接踵,观赏花灯。城中扎起大大小小的“鳌山”,百姓争相观赏,生怕看不到这美景。

在我的家乡咸阳,元宵节风俗基本与传统民俗相同,还有一些当地特有风俗,例如白天有社火表演、耍狮子、牛拉鼓、高跷等,夜间有跑竹马,跑旱船,舞龙灯等。

在元宵节夜晚,天上皓月高悬,人们要点燃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大家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十五晚上的咸阳到处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群熙熙攘攘,赏景观灯,热闹非凡。放眼望去,一片彩光,其间还不停闪烁着,宛如天上的星星降落人间。那些万盏花灯,照亮了整个城市,燃灯放焰,烟花冲入夜空,绽开了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花朵。宁静的夜空中,一轮硕大无朋的明月挂在空中,那一束束烟花将明月四周点缀得像一座花园。人们时而仰望烟花,时而观赏花灯,时而喜猜灯谜。正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夜幕虽已降临好些时日,但人们直到玩得尽兴方可散去,离开时依然恋恋不舍,不舍与这“火树银花不夜天”分别。

元宵节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风俗,以及老百姓欢度佳节的愉悦快乐。

【篇二:元宵节】

春节的喜庆还没有散尽,我们便迎来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早上,我起床时,厨房传来一阵阵声音,我无精打采地问:“妈妈,您在做什么啊?”妈妈问答到:“啊!你说这个啊,我在做汤圆。”我说:“啊!瞧我这记性,都忘记了今天是元宵节了!”妈妈说:“没关系,幸亏我还记得!来过来吃汤圆吧!”我说:“好。”

过了一会儿,我吃了6个汤圆。”妈妈说:“好!这代表六六大顺。”爸爸说:“我吃了8个。”妈妈说:“这代表要“发”了。”妈妈说:“我吃了10个,这代表十全十美!”我说:“耶!我们大家都吉祥!”奶奶说:“你们忘了我啦!我吃了4个,代表金三银四。”我们大家笑了起来。

我缠着爸爸要带我去看灯,爸爸答应了。

我们来到广场,真是人山人海,台上的灯真是各种各样!有:猫、龙、鸡……但最多的还是狗,有哈巴狗、大狗、小狗……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狗,过了一会儿爸爸问我:“你知道元宵节的历史吗?”我摇了摇头。爸爸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元宵节”原名“尚元节”它起始于隋朝隋炀帝时,当时过元宵节要举办盛大的活动,戏台长八里,表演者三万多人,音乐人有一万八千多人。然后就唐代唐玄宗时期,当时长安灯市规模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成了全民狂欢节……到了现代就是老百姓自己举办。”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呀!不说了,专心看灯吧!”爸爸说:“好!”

过了几个小时,要到下午了,舞灯结束了,人们都散了,我们也回家了。

元宵节多么有趣呀!

【篇三:元宵节的作文】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所以现在有元宵燃灯的习俗。晚上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吃了汤圆,甜甜的,真好吃。吃过晚饭后,我们出去玩。我看见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家家户户都点亮了红红的灯笼,鞭炮声震耳欲聋,满天的焰火有的好像天女散花,有的好像菊花盛开一样,美丽极了。

我们来到江北,市民广场的.人真多啊!满天飞舞着孔明灯。我们也买了个孔明灯。首先,我们把一块蜡绑在孔明灯底部,然后用火点燃,再用手拿住孔明灯的四个角,过了一会儿,灯里充满热气,渐渐地鼓起来,我们就慢慢地松开手,孔明灯缓缓地飞上天。

我赶紧许了一个愿。孔明灯越飞越高,好好像要跟月亮去玩耍。真是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热门推荐
1一份特殊的礼物
2有趣的活动
3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什么样子
4生鸡蛋和熟鸡蛋
5这个夏天
6人生可以更加灿烂
7做香水花瓶
8妈妈,我想对你说
9论人类与计算机
10猪八戒办学续写
11我的新自行车
12大熊猫的自述
13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14和平中国我的梦
15有奥赛陪伴的日子
16彩云湖公园
17最美
18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19《活着》读后感
20一路芳菲尽是情
21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2难忘的故乡生活
23我的小侄子
24聆听
25竹海游记
26说茶
27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28游千山
29我爱家乡
30我要如何读懂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