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忘恩的作文

【篇一:带好你感恩的护照上路】

“小羊,喝妈妈的奶,把前腿跪下来,感谢妈妈的爱……”这是我四岁妹妹唱的一首儿歌,旋律简单,歌词普通,但就是这首简单的歌引起了我的深思。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这种美德,不仅仅是存在于人类之中,甚至连动物之中都存在着,你看那些连工具都不会使用的动物,却仍然知道感恩。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志士,都说过感恩,提倡感恩。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交友”,孔子是将孝放于首位,其次才是学,“孝”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孟子也说“从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看来,尊敬、敬爱长辈,天下可以因此太平。萧楚女也说过,“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除了文人志士,民间俗语也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对感恩的重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是无法一一列举的,归根结底,便是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不仅仅是中国人,感恩这一文化是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大的日本文化便是如此,日本的报恩文化扎根于每一个日本人的心中,也正是这个文化,导致了日本天皇两千多年以来从未被推翻过。欧洲大陆也是极其看重这种感恩,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就说过“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也提出“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霍金也说了“我的手指不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各国各界,各种职业,各种阶级的人都在说着感恩,这是世界范围内流传的隐形的道德准则—感恩。

感恩不需要做太多,当陌生人为你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时,或是挡住电梯门,等待你进入时,你只需要露出一个笑容,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就够了,当朋友为你细心讲解一道难题,当朋友借给你忘带的课本时,露出会心的微笑,道一声谢,也足够了。当父母在冬日为你端来一热水时,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足够了,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花费不了半点力气,但这足够温暖所有人的心,同时也能让自己感受到愉悦。

一个是万万不能忘恩的,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中,是没人去救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忘恩的小人,那么谁又会去救一个小人呢?忘恩较之说谎、虚荣、酗酒或是其在一切恶德都还要恶劣。

感恩做为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感恩生活的一切美好,心怀感恩走在人生路上,一切都会是那么美好。

【篇二:以孝为美】

“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孝为美。然而,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孝,这一传统美德却被越来越多的贪图个人享受的年轻一代淡忘。

据《江南日报》等媒体报道:四川化工机械厂退休职工张明星在成都青白区某重点中学承包学生食堂,六年间无偿资助86位寒门学子,总额超过8万元。其中有77人步入大学校门,当中不乏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但时至今日竟无一人以任何形式对张大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听到这种奇闻,我在为张大爷感到愤愤不平之时,也为“孝”面临的尴尬处境而担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不孝敬老人的人很常见,但这种“集体忘恩”的情况并不多见,况且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呀!记者评价道:“集体忘恩”不是一个人的耻辱,这更是公民道德水平下降的一种体现,是孝心严重缺失的一种体现。这一席话,真是直击要害,振聋发聩呀!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自古以来就以孝为美:“孝感动天”,“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刻木事亲”等经典孝亲故事,感动并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奉行“孝”事。不仅如此,就连“乌鸦也懂得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相比之下,我们的莘莘学子是否应该扪心自问呢?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诫,而如今却成了“涌泉之恩,滴水不报”了。况且,做出这一行为的还是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人非草木,怎能如此无情?但愿这样的事不会再次发生,但愿“孝”能重返人们心中。更希望我们这些纯洁的中学生能继承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使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热门推荐
1我的飞机模型
2地球写给人类的一封信
3手挽手语文作文
4不能忘记
5这件事真刺激
6“红学”的发展
7今年春节我很开心
8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
9我要上了作文
10那一份夏日情怀
11金色的九月,青春少年
12欲见初晴
13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4这也是一种爱
15人机,思考,价值观
16心灵深处的缕缕馨香
17有趣的综合课
18雨的春天
19遇见
20军训生活感悟
21隐形的翅膀
22童年趣事
23摇摆的步态
24颠倒村奇遇记
25画本伴我走天下
26美丽的家乡
27温柔的老师
28精彩的密室逃脱
29今天我当班主任
30共享时代需管理需改善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