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会欣赏】
喧闹的老街,纷纷扬扬的尘土在阳光的照射下跃动。
书屋不知是什么开设的,印象里,它很狭小,很破旧,孤零零的坐落在老街的一边。只记得那时候,老板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耳畔还回想着周杰伦的《叶惠美》,哥哥喜欢在午后喝着绿茶,恭恭敬敬地站在老板的书店里看书,而我不愿意踏进,亦不明白哥哥为何那么虔诚。
后来,我便搬家了。
那天,刚好镇上赶集,集市从镇口如丝绸般蔓延到了老城区。尽管说是老城区,但古老的建筑早已经被华丽的商品楼取代,徒留下一段石板街,似乎还留着旧时的气息。走在嘈杂的人群中,我似乎有一点点地迷失了我的方向。在人们拥挤下,我被推搡,无奈前进。
终于,站稳了脚跟,我拍拍满是灰尘的裤子,年轻的店主正在看着周杰伦的跨时代演唱会。
“又回到这里了”
旧书店竟然还在那里。瓦楼经过风吹日晒,好像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牌匾上本应该泛着金光的大字,早已经显现不出当年的轮廓,就连长途迁徙的鸟儿都不敢在这之上歇息,仿佛一碰就会掉下来。旧书店的老板悠闲地躺在摇椅上,杂乱的发髻间隐约露出些白发。我仔细打量着书屋,依旧破旧,却让迷失的我找到了一丝心安。
再次来到书屋,已经是半年之后,所有的砖墙上都被刷上了刺眼的红色,老城区似乎在做着最后的挣扎,经过无数次的缩小,叫卖声也消失了,瓦楼下的书屋成了唯一的风景。
那天很特殊,店门口挂着一块小牌:所有书一律五折。老板也没有了往日的闲暇,眉头上分明皱起了沟壑。看着渺小如蚁穴的书店里摆满了书,我终于踏进了这家书屋。
老板见有客人,起身,热乎的招待我:“看看吧,都是些好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老板转身继续用鸡毛掸子轻轻地拍打着书架上的灰尘,我分明看到了泛黄的扉页上有哥哥留下的痕迹。最终我选了一本《明天》。
离开后,刚走几十米,我慢慢转身。在阳光下,那牌匾仿佛又恢复了昔日的光芒。
几天后,老街区变成了一堆废墟,但书店的牌匾仍在废墟中闪闪发光。我心中有些许悔意,直到今日我才真正欣赏了这间书屋。
可又有些庆幸,我终于学会了欣赏它,尽管是迟来的欣赏。
【篇二:还教育一片天空】
似乎是从小培养起的中华情愫,我立志长大之后要上祖国的大学,让祖国的土壤与雨水培育滋润我求知的心田。可是,十几年的成长使我的阅历逐渐增加视野逐渐开阔,一道又一道残酷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
本应是大学的精神支柱与传承的校训遭到拦腰一斩;本应只拥有纯正的学风的校园中出现一座又一座“碍眼”的商品楼;本应不注重物质,要努力开拓人的精神境界的大学兴起了“做大做强”的风气,且久盛不衰;本应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师生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血拼”事件;本应忠诚于知识的大学教育变得十分功利,而被其熏陶出师的学生也充其量是现代社会功名利禄的行尸走肉……
我不禁悲哉吧哉,中国学子的大学梦难道只能在国外那些哈佛、耶鲁、剑桥中,才能真正实现吗?
我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国外那些大学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国内大学所学习、所借鉴。而我们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纠正,需要还一片洁净的天空给放飞的青春、梦想与精神!
理想中的大学生活首先要有一条足以让人受益一生的校训精神,使人一想起她,就充满了永不服输的斗志与坚强不息的力量。在那样的校训的支持下,每个人都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任意翱翔。
。有了思想,应该有传承实践这个思想的人——师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向来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师傅与徒弟、传授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当然也不是敌人之间血腥、暴力与冲突的敌对关系,她更应该倾向于一种平等自由友好的朋友关系:促膝而坐,微笑地注视对方;讨论到热烈之处,学生手之蹈之也未尝不可;师生也可以因观点不同争辩起来,但这都没有关系,争辩之后仍然微笑,促进友谊也不是不可能的。
校园可以不豪华宽阔,可以没有很多的楼房校舍,但要有纯洁的自由空气去呼吸,要有幽静的独立之处供学生们去学习研究,要有品行端正、厚德载物的师者辅导。学习的专业可以不是热门的,可以不是将来就业容易的,但那是我们从心底热爱并向往的知识海洋。
就这样,徜徉在知识之海,飞翔在精神之空,没有功利,没有血腥,没有世俗,没有奢华,没有就业压力,还给教育一片洁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