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文明的作文

【篇一:秋雨依旧】

窗外灯火幽暗,秋雨迷离。也不知道下还是没下,只听雨滴滴落的声音,清脆而短暂,消逝在灯光里了。若是没声了,就后悔没有仔细地听。

读老余的书已经很久了—四年级认识、五年级初读、六年级再读,……过了这些年,没有读通《论语》,没有读通《红楼梦》,也没有读通他的书。五年级的寒假我从邻居处抱来三四本,说是在一个月内还他,结果到了小学毕业还没有弄明白—接下来,是我与老余的短暂分别—直至最近,又再次重逢。旧友重逢似生似熟。有些篇章看起来就是当年往往几分钟便能翻过;而其他不然,往往看上十几分钟,也没绕明白,再回头重看好几遍,也还是一头雾水。主要是这本书没有比较明晰的线索,反观他的另一部力作,则是比较轻松。他和一些好友深入亚洲,到达了战乱频繁的地区,通过对古文明的探究,为我们划出了一条完美的旅行路线—所以,我最喜欢那本书。

说来也可笑,我当初认识老余纯粹是为了完成一篇“惊人”的读后感。我想来想去决定不依照小学的“建议阅读”的书目,甚至不依照“文艺”派的风流,便选择老余的那本《亚洲之行》。我以为没有几个人知道老余,没想到将读后感谢交给老师后的第二天,就被老师批了一顿,说我并不用心,没有读通“余大师“的作品—没错,当时老师是这么称老余为”余大师“的。老师的一顿骂,让我反省到今天也没能完成最低的指标—读懂它。

经我一夜的挑战,我将老余的本书摸到了尾巴,但仍是无法摸清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思维过于缜密,时而豪迈时而内敛的笔法让人应接不暇。我只能在心中默喊—余大师。

雨声一下子停住了,我不禁往窗外看。窗外灯火幽暗,秋雨离开了。我想到他在中东的那夜,在欧洲的那晚,在故乡的月光下。他屡次苦旅,为即将消失的文明遗址记录下最后的印象;他屡次演讲,为世界讲述魅力中国。

如今,老余真的老了,现已七十多岁了,但是—秋雨依旧。

他叫余秋雨。

【篇二:一地荒凉】

荒凉、萧条——这样的环境往往能把人类感觉惯性推出正常的轨道。

最初联想这样的环境,我感觉到的是冷漠和死寂,与生命绝境的地域。然而荒凉也许能给予身处荒凉之地的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更或许,它亦预示着新生命体的诞生。

余秋雨先生为追寻遥远的古文明,毅然首选荒凉。荒凉之地必为古文明的穴位,繁华的都市,虽为现代的焦点,却未必能与古文明的源头重合。因而,他深信:生命自荒凉而生,繁华亦能走向荒凉。

而这一地的荒凉,却又似是一种感召。千百年来,它荒秃秃地,寂寂地,静视着这世界文明翻天覆地的变化。些许的智者骚人被荒凉吸引而来——这遥远的古文明,久违了。这是一种文明的沉淀——圣洁;这是一种文明的向往——永久;这是一种文明的魅力——玄秘。冥冥之中,它——荒凉,以一个曾经繁华的文明告诫来者:它自繁华而来,各大文明多年来的争斗,最终所到达的极致也无非是安宁,一如它——释然的古文明。

荒地虽荒,却让我隐约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欣欣向荣之感。荒凉的地域,是它遗忘了世界,还是世界遗忘了它?如此的循环往复,仿佛是世界本应回归寂静。荒凉,无形中似乎孕育着一股异常强大的力量,貌似欲要一鸣惊人。让人不禁在刹那间恍惚:是繁华归属于荒凉,还是荒凉归属于繁华?

故而,当我们自妗于今日的文明时,我们可曾想过是否过于自负。在人和自然的天性面前,再成熟的文明也只是匆忙的过场游戏。当稚嫩的文明经历过自然风雨的荡涤,将不再稚嫩;当苍老的文明经历过千万年的韬光养晦,也不再苍老。或者说稚嫩既是苍老,苍老即是稚嫩。

自觉不自觉地,世界在这般地轮回,轮回……一地的荒凉,一地的繁华,一地的萧条,一地的文明……

如今荒凉的古文明穴位曾是那般繁华,而繁华之前呢?是原始吗?那再之前呢?

热门推荐
1那些时光铭记在我心里
2课堂外的收获
3最美的风景
4碎片化生活的利弊
5教师节作文
6军训日记
7小时候
8小狗
9青蛙的自述
10学洗衣服
11再见2019你好2020
12小兔过河看图写话
13语文作文
14家乡的竹林
15莫找理由为失误开脱
16邀请梦想来做客
17雨中即景
18拾光
19我最想要的圣诞礼物
20我的动物同学
21我的新老师
22有趣的“奇葩王”游戏
23那双手
24吃西瓜比赛
25爱心伞
26随笔
27感谢老师,您点亮了我的心灯演讲稿
2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9那次我撒了谎
30追云,逐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