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沿线】
倘若命运是一个圆,人生便是在圆里深浅不一、曲曲折折的线,却只有稀疏的几根通向圆心。
他不知道自己沿着走了二十五年的线,是否就是直通圆心的哪条。
车窗外的景色逐渐由绿植过渡到一片灰色的建筑。他朝车窗上哈了一口热气,朦胧间车窗上似乎浮现出一个青涩寡言的少年,一如九年前的他。他不自觉地摸了摸身旁的包,想起一些往事。
“杨杨啊,有没有想过将来做什么工作?”父亲的朋友在饭桌上问道。
他抬眸,刚准备开口,身旁的母亲已先一步接过话头:“我们家杨杨啊,想做个律师。”
“律师好,律师待遇好,出去一口一个‘先生’!”
“做个医生也不错啊,工资也高,就是忙了点……”
他把刚才的话连同饭菜咽下去,再不发一言。大家见当事人没什么反应,转而热火朝天投入另一个话题,谁新添一双儿女谁家老母八十岁寿诞,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事情。觥筹交错间,谁也没发现他眼底的失落。
他觉得要是有一天他想做一个医生,一定是为了救死扶伤;要是想做个律师,也绝不会是为了句“先生”或是高报酬。
可是深埋在心底的梦想,是做一个摄影师。他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幅题名为《拙政园秋色》的摄影作品了。假山池沼、花草映衬,在光与影的配合下格外和谐美好。作者并不出名,但他以为那人一定有一双出彩的眼睛,不然如何捕捉住大多数人没发现的美好?
火车的播报声悄然响起,他看了一眼手表,收拾好行李下了车。车站口一位打扮精致的白领女性踩着高跟鞋伫立许久,他径直向她走去,女子一愣才反应过来。她递给他份文件,挂起官方式笑容道:“刘律师,跟我上车吧。”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一片灰蒙蒙。下意识拿起手机拍下一张,照片里恰好有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的罅隙,落在镜头前,美好不可方物。再抬眸却见方才的女子皱眉不悦地看向他:“抱歉,我们每个人都很忙。”
忙到等不了一分钟,忙到没耐心打量周围的一切。他听见女子的高跟鞋踩在地面上利落而清脆的咚咚声,想起当初他高考时,母亲特意打扮而换上的那双尖头珍珠高跟鞋。
因为他成绩优异,高考志愿是班主任与母亲斟酌再三填上的院校。他在教室里心烦意乱地写题,却把草稿纸揉成一团。
“妈,我想学摄影。”设想过很多遍的话最终溃烂在心里,他知道她不会同意,索性沿着安排好的线,通向众人以为是圆心的前方。
到达事务所,女子终于离开。他打开手机,仔细端详方才拍下的天空。那缕透下来的阳光使他的心变得很柔软,如同《拙政园秋色》中角落里很细微的美好。那个眼睛一定很出彩的人,这些年找到“好出路”了吗,还是沿线前行?
可是,那重要吗?
他看向窗外的天空。临近正午,先前灰暗的云朵已消失,算不得十分灿烂的太阳突破天幕的禁锢,撇下一片温润的光。望着办公室里堆着早晨带来的行李,他决心摒弃即将开始那场俗人的征途,遵从内心去生活。
他终于开始沿着梦想里的那根线砥砺前行。即使风雨兼程,也要勇敢无畏。
【篇二:一带一路】
我想,了解“一带一路”;我想,重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欣赏异城风情;我想,带着建盏,带着“中国造”,做“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题记
“一带一路”这几个字眼,总是钻进我的耳朵。于是,我跑去问爸爸“一带一路”是什么?爸爸说,“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们去年旅游经过的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敦煌都在这条路上。
周末,我观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纪录片,对着地球仪,从西安到甘肃、新疆、中亚、终点到欧洲,找到了这条线路。原来,丝绸之路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是沿线各国相互贸易的通道。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就是通过贸易。早期,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我们拿丝绸换汗血宝马。后来,商人们把中国的丝绸卖给沿线各国的人,让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同时也带回了奇珍异宝、小麦、葡萄酒。咱们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通过这条路传到世界各地的,所以,这条贸易之路也是文明之路。
时代在变化,如今我们帮他们修建高铁、机场,把各国连起来,交通方便了,我们获得我们需要的石油和矿产资源,他们也可以买到我们生产的汽车、飞机,大家互通有无,共享成果。
我想,不久的将来“沿线各国”用中国高铁连起来,就像一家人一样。我想,“沿线各国”的人们都使用汉语,喜欢旅游的我,交流就没有阻碍了。我想,到“沿线各国”去看看,了解他们的习俗,和各国小朋友一起学习交流。我想,把家乡的建盏和瓜州的水果,带给“沿线各国”的小朋友们。
我想,“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是大合唱;不是单人舞,是集体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沿线的人民,均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