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会分享】
在我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每到八月十五前后,满树的枣子就会面色染红,等你去品尝。吃枣的故事,让我跟奶奶学会了分享。
记得那天,枣子熟了可以吃了!我就到院子里打枣。我折下一根树杈,朝着枣树就甩了上去,哗啦啦——枣落了一地,还挺好玩!我接连打了好几竿子,哇,现在的院子,铺了一条枣“毯”!我不停地打上去,枣也不停地掉下来。累了,我就坐到屋里休息了一会儿。等我出来一看,咦,院子里的枣“毯”怎么不见了。我就去厨房找了找,原来是奶奶把枣子都收起来了。她把枣放到盆里,拿到了厨房来洗。洗了有半个多小时,因为有那么多的枣儿,洗起来很费时间,大概装了有三四个小盆。奶奶说:“小磊,你先把这盆儿枣给你姥姥送去。一会儿再回来拿。”我照办了,姥姥接过枣子笑逐颜开,连连告诉我说:“谢谢奶奶,谢谢孩子!”然后我又照奶奶说的把其余几盆分给了邻居们吃,邻居们同样是面带笑容,连说谢谢。奶奶看着我,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原来奶奶是要把这三棵枣树上面的枣都分享给邻居们吃啊,是让他们也品尝丰收的果实啊!我回来后,奶奶赠给我一个“礼物”——她竖起了大拇指,给我点赞。我也竖起大拇指,感谢奶奶让我学会分享。
分享在于内心,我学会了分享,我也学会了大方。分享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以后还要这样做下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二:囫囵吞枣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收获知识。可是同学们可曾讲究读书的方法呢?
今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讲有一个自以为是很聪明的人,他与朋友们聊天,有一个人说:“梨对牙齿有好处,却损害脾胀;枣对脾胀有好处,却损害牙齿。”他听了后便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大家哈哈大笑说:“吃梨只嚼不咽,可以做到。但吃枣只咽不嚼,做不到吧。”
囫囵吞枣的比喻意思就是读书不求甚解,不假思考的笼统接受。那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时我们要用心去读,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我原来读书都是走马观花,觉得这样很快,促使我读课外书时都一目十行,遇到“拦路虎”时,也不战胜它。这样,长年累月地下来,到了期末考试,看到那些课外阅读题,我怔住了,以前看的课外知识全忘了,大脑一片空白。只能靠蒙去做题。
经过那次的教训,从此以后,我每次看课外书都学会理解,不懂的请教同学。果然,效果截然不同,做题目时很轻松,得心应手。
读书时,我们不能囫囵吞枣,不然吃亏的是你自己。我们应该细嚼慢咽,仔细斟酌,就可以收获更多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