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藏游记】
一个明媚的上午,我和妈妈去了西藏。到那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在草原上住了下来。
沿着草原无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走,都是莽莽苍苍,辨不清方向。第一次看到草原的我,想出去看个究竟。走出蒙古包,站在草原上,映入眼帘的是大西北的星空,如一块黑幕缀这闪亮的宝石,璀璨夺目。漫长的地平线,衬托着满天的星河。那星星就像触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好像等待着某位佳人的到来,默默歆享这一切。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与孤独。
苍穹下的我,突生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小的如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第二天一早来到了个寺院。古老的寺院中,一口古老的缸静静的伫立着。那缸像是被岁月顽皮地添上了一层曙红,默默看守着一切。
缸边长满了碧绿的藻类,靠在缸上,享受着阳光。水也似乎因时间的翻滚而显得谷绿,时光是如此平静而优雅。向低端望去,层层递进,嫩绿、草绿、碧绿……直到墨绿,被自然缝合的毫无违和感。
一缕缕阳光洒到水里,亮晶晶的粉绿毫无掩盖,看起来是那么生动、可爱。像小孩,笑着脸,吸引着你。
一座座小宫殿游览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当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那是他们爱情的象征。畅游其中,用手轻轻抚摸沉淀着岁月的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宫内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无不透出藏传佛教的神秘古韵。佛像前一盏盏明亮的酥油灯,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缠绕着浓浓的祝福。
西藏大草原孤独的星空,寺院里“藏着宝藏”的大缸,以及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无不体现西藏所特有的的民族风情,让人沉浸其中,忘乎所以。
【篇二:酥油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酥油灯。江觉迟的那一盏,点燃在遥远的藏区草原。
——题记
很多时候会想,世界太大而自己太微小。一直很想去旅行,只为亲眼看到那些传说中美丽事物的耀眼光芒,只为真切地感受发生在遥远他乡的人间忧乐。就像,《酥油》的作者,江觉迟。
那是一个属于梅朵的美丽的故事。梅朵,一个普通的汉族女孩,为了继续完成妹妹阿玲和父亲的遗愿,只身一人来到西藏的一个无名草原。那里,天空清朗开阔,山顶白雪皑皑,草原青青莽莽、一望无际。只是,无法企盼的高度带来的不仅是令人窒息的美丽,更夹带着让人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而书中的梅朵带着老父亲的遗愿,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草原,想要帮助那里的孤儿,想要传授他们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却不想,她这一去,就是永远。为了寻找那一个个的草原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小小的庇护所,这个弱小的女子,几乎倾尽所有。短短几年,她从一个纤细的汉族女孩变成了一个充满酥油味道的高原女子。在那里,梅朵遇到了藏族小伙子月光,月光是多农喇嘛派来帮助梅朵开展教学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他们一起寻找草原孤儿,从一开始的一个到后来的二十五个。一路寻找,一路相伴,朝夕相对间,他们渐渐相爱。不管是遭遇泥石流,还是雪崩,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共同经历生死。而这,不仅仅是爱情,混杂其中的,还有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对孤儿的疼爱,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怀揣着他们的共同梦想——让草原上的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念书,梅朵和月光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寻找出来的孩子在高原上相依为命,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稀薄的空气,寒冷的气温,梅朵的身体终于还是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贫病交加中,梅朵也从曾经的如花美眷变成一个百病缠身的虚弱女子。月光恪信宗教的力量,可是从活佛那里祈求来的“神药”却救不了梅朵的身体。梅朵终究没能实现她的梦想,面对深邃的雪域高原,面对强大的宗教信仰,渺小的梅朵是那么无助,那么渺小,那么孤独和寂寞,甚至到最后连最心爱的恋人也最后出了家,将他抛弃。但一直到最后,她始终在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合上这本书,我竟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想起山区的那些孩子们,那样破旧的教室,那样艰苦的环境,但他们的眼中流露出的却是对知识的渴望。那灼热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多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安慰,可是合上书本,我却发现,原来我也是这样的渺小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做起,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个故事太沉重,像一块大石头重重的压在我的心头。故事里,梅朵为了让草原孩子能上学,倾尽所有,而身边却有那么多伙伴厌学弃学;月光是那样的恪信着寺庙的力量,而现实里有些人,他们活在别人眼里的幸福之中,忙于生计,压抑着扭曲的灵魂,早已忘却了曾经的信仰。
合上书的刹那,我真希望我就是作者,不让结局那么悲怆凄凉,不让梅朵倒下去。或者,我希望我能变成梅朵,做一个贫困山区的教师,帮助她完成未尽的夙愿。然而,我深深的明白,这样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我想,我也会像梅朵一样,远离舒适优越的生活,但是我想我会收获孩子们得到知识后的快乐目光。或许,我也会生活得很艰难,但一想到我能够像梅朵一样带给他们追求自由的梦想,让他们借助知识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我会欣慰,会喜悦,会充实!
现实之于梦想,梦想之于现实。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还有多少人仍然在为自己的梦想默默地坚持着,又有多少人迫于现实的压力开始改变自己的梦想,甚至,抛弃自己的梦想。我想,我要做那个小小的梅朵,为了梦想,用双手轻轻点亮心中的那盏酥油灯,小心地护着它,爱着它,让它在这现实的人世间散发出那最为美丽动人的光辉!
【篇三:寻找,下一盏酥油灯】
点起一支迷香
我要说一个迷香一样的故事
让你慢慢来听
慢慢抚摸它的灵魂
想象自己是那个酥油一样的女子
有着酥油的精炼、酥油的光
她藤条一般的柔韧爱情
也是你的梦想
那些明亮的孩子
也是你的希望
纵然那个青年渐行渐远
他结愁的背影
也是你的牵挂
他身体匍匐的地方
也是你的天堂
江觉迟所著的《酥油》封底的这段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酥油》这本书让我几度不敢继续读下去。它屡屡破败了我内心的所谓信仰,却又使我在内心强烈震撼后更加坚定自己焕然一新的执着。它打碎虚浮,还我真实。
在说《酥油》之前,我得先说说我自己。因为如果没有那命中注定般的矫情意味,我大概早已与它失之交臂。与其说那是小资,骨子里我更愿说自己是个伪小资。几乎毫无逻辑可言,因为所谓的伪小资情怀,所以向往远方,向往旅行,也毫无理由地向往西藏。
而西藏,那遥远的边地上,青稞酒酥油茶、壮健的藏地汉子、稀薄的高原空气、湛蓝的如洗天空,都是我魂牵梦萦之处。那里长眠着六世喇嘛仓央加措: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堪堪让人唏嘘之时,又甘愿被偷走了心。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让我只觉得,它稀薄的空气,全因它绝世窒息的美。
然而《酥油》告诉我,不不不,不是这样的,这,并不是真实的西藏。这里的空气稀薄,只因生活重压实在太重太重,人们迫不得已贴近大地,感受真实。而这真实,却是窒息般的压迫感。在这重压之下,对神灵的虔诚,达到了雪峰般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梅朵,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地女子,来到我向往之地,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全部的热情和爱,都像温暖的阳光一样,倾洒在这片厚重深沉的土地上。她原本健康的身体,因不适应高原生活,百病缠身;她为草原上无法上学的孤儿奔走,几次险些葬身荒芜之地;她在这里遇见了最美的爱情、月光般的男子,却也最终错失了他的温柔,憾然余生。
正是那无法动摇的虔诚信仰,在他们之间划下一道这一世都不可能跨越的鸿沟。
月光啊,你以为梅朵就此死去,此生不换,亦无法弥补,绝然削发为僧;却不知她仍会来见你,她终于筹到了钱,修路还是盖校舍,她只想听听你的声音,你的意见……你慈悲地望她,高原的风吹乱她的发,也吹开你们的距离。这一世,你已负她,再不可负如来。
来世,且待来世吧……
是你的叹息,还是她的绝望?
梅朵,亲爱的梅朵,那猎猎的风,可是你无望的心境?他转身离开的背影,可曾生生抽去了你的灵魂?你是否想就此安眠,这样虚弱的你,是不是需要好好地、好好地休息一下?可是你不能倒下啊,亲爱的梅朵!那些你们千辛万苦救来的孩子,他们渴望知识的明亮的眼睛,还在等着你教授新的知识;那些汉地的朋友,蒋央亦或湛清,都无限期盼着你归去;还有你长眠地下的父亲,他担心你,亲爱的梅朵,可是他也希望你能坚强,在你手中点亮的酥油灯,光亮不容许就此暗去……
我的感动,如漫溢的雨水,不可收拾。
一本书,37万字。它的背后,是5年的时光,60万字的心灵日记。它感动的,应是13亿人的心。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梅朵,这个善良柔韧的女子,透支她健康的生命,扛了下来;酥油灯燃起的圣洁之光,透过这些文字,照亮了我的心房。
我不禁深思:还有多少幼小的孩童无法捧起书本,还有多少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散落各处?又还有多少人,在为他们奔走,在为他们努力?我们无法知道,那遥远的地方,还需要多少双手的扶持与帮助;我们也不能预知,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么大,还是只有微弱的一点点。但是我相信,只要有心,希望的光芒,就会耀眼一分。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从心底里,我告诉自己必须做些什么。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这些,从今以后都不应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与那些孩子相比,我幸运的,已不是一分两分。若将来能够伸出援手,我一定不遗余力,因为,曾经被这样深深感动与震撼过。
闭上眼,我犹见转经筒轻轻的摇起,仿佛听见低语呢喃般的梵唱由远及近,合掌为诚,愿下一盏酥油灯清亮温暖的光,能早日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