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优秀作文】
三月的洛阳,点乱红山碎杏发,铺平绿水新苹生,十里湖光千世梦,花语雨初嬉笑回。而那年的三月,白雁翅低仍重飞,黄鹂舌涩未成语,纵使是旷世迁客骚人也难揄扬曾经这如仙境般的美景。他们的眼中只是,泥上飘零许多愁,落水边花未随流;只是,感时残花溅血泪,恨别憔鸟惊恨心。那年,国家天下,内外忧患,人心惶惶。那年,朝廷政权摇摇欲坠,动荡不安,眼看着这曾经盛世民族如今将逢灭顶之灾。
那年,朝中,权臣当道,把持朝政。新帝幼小,是非不分。边境,四面临敌,千里报急。朝廷却迟迟不肯发兵救援。守边大将叶护一人难敌万众,被困敌军,生死未卜。权臣说服幼帝让将军之子叶寒下洛阳,寻找传说中的绝世宝剑,传说,“宝剑一出,无与争锋,以一敌万,救民水火。”
那年,叶寒来到洛阳。
阴沉沉的风刮过洛阳边界,天空中有无数只鸟雀盘旋哀鸣,浓烈的悲哀从叶寒狼眼般狭长深邃的眼睛中渐渐渗出。突逢家变,年少的他,挑起家主的负担。背负国仇,无援的他,担起救国的重任。谁来怜惜,这个昔日冷漠倔犟的少年。多日的跋涉,身心双疲的他,两眼一黑,重重的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不知多久,褥席上,叶寒躺着,嘴角微微上扬,不知他在梦中遇到了谁。微瞬间,叶寒醒了。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干净的床上,身边是一个清秀的少年。
“我是言幽,是我救了你。你的身体很弱,需要休息。”少年对着叶寒说。
“嗯?恩!”话虽短,却是温暖。叶寒笑了,这种感觉好像父亲。
“来,喝药。”黑黢黢的药水,泛着波痕。叶寒斜觑着言幽,那双眼睛似乎与梦中的人影重叠,一样的光彩熠熠,似夜空中的星,折射出柔和的颜色,却带着点点忧愁。
“父亲……”叶寒低头不知在自语什么。
【篇二: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理想亦是责任,是执着亦是超脱。与世推移的隐士、桀骜不羁的狂士终随风而逝,呼风唤雨的权臣、煊赫一时的霸主终化为埃土,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仁人志士,秉持着与世格格不入的“偏执”与韧劲,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历史中走来,为万世树立高标,为民族夯实磅礴深沉的精神根基。
“知其不可而为之”中蕴含着责任与执着。面对礼崩乐坏、生民涂炭的乱世,孔子不愿也不敢坐视不管。他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秉持着恢复礼乐的执着信念,向时代挑战,逆势而为。因此,当以下犯上的暴行一再发生,他站出为公义发声;当隐士与狂士一再投以轻蔑鄙视,他执着以行;哪怕陈蔡绝粮,朝不虑夕之时,依然“弦歌不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子不愿舍弃对天下的责任,他不在乎可不可为,而在乎该不该为,这就注定了他对黑暗世道必须有所作为,无论最终有无收获。
“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一种超脱。敢于向现实挑战,向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挑战,其本身便是将自己从时代的浪潮中解脱出来,赋予自己主动创造意义的机会。孔子是孤独悲壮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现实,试图在长夜中点燃一线火光;然而他的精神不能不说是超脱的。无论是权臣还是隐士,他们或推波助澜或无动于衷,都只是被时代所裹挟消极前进,所谓“与世推移”。而孔子没有囿于这一社会氛围,溯流而上,重拾起被世人弃若敝屣的礼乐。以此独立于时代之精神,他为世人之不为,在为不可为之事中,他得以开创儒家学说与精神,超然于凡人而德泽后世。
所谓“不可为”并非绝然的毫无希望,“知其不可而为之”并非无谓的钻牛角尖,而是知难而进的勇士精神。绝对的公平正义在现实中固然无法实现,但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仍献身于此,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正义之光更多地照进现实,驱逐黑暗,使人们得以看见微茫的希望。布拉格之春遭华约残暴镇压后,捷克民众在日益强化的专制铁幕下,发起《七七宪章》运动,试图唤醒被摧残的公民意识。运动虽然一再被镇压迫害,却使阴沉的社会开始觉醒,最终撼动专制政权。他们以蚍蜉之力行不可为之事,而使不可为化为可为。“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行“不可为”之事,本不在于其目的,而在于其过程,恪守吾念,不负我心。或许,峰回路转,从至暗处仍能涌出新的希望。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就都要闷死了”,昏睡入死,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固然感受不到悲哀;觉醒而受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终不免于死,但却是积极地赴死。或许,这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在逆境的压制下,把握人生的主动权,积极有为,秉持于己于社会的责任,使生命得以壮阔地挥洒。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诚然我们个人面对时代巨轮往往无能为力,然而我们不应对既成的现实消极默认,而应积极作为,秉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有所执着,有所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