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山水有情】
黄昏,夕阳挤进屋来,作最后的惜别。我怀揣着古莲般的心情掀开你——祖国母亲蛛封蚁锈的日记本。浓郁的墨香,青涩的纸笔都带着古朴的神色,陈旧的刻本似乎依然保留着那个永远记忆的时节里春天的气息,散漫的洋溢在笔墨痕迹之间。
高山流水,经大自然的雕琢后被悄然安置在神州大地之上,于是便有气势雄伟的黄河,她谱写了中华五千年的生命赞歌。她的第一个乳儿是黄帝,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奔腾不息的她,带领着她的乳儿们不断向前,不管是高山拦阻还是大风大雨,她都奋力前进,于是便有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与拼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这正是黄河的伟大塑影,九曲的她静卧于神州上五千多年,泥土的气息,青草的温暖,燕子的呢喃,清贫的衣饰点染在她的身边。瞻望过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肃穆,当你悄然回眸如水的南国时,另一种美已从你心头涌出。长江的咆哮声回荡了几千年,奏出了雄壮之声,呐喊出了自强之气。他如一位严厉的父亲,鼓励着我们,鞭打着我们,使我们从苦难中挣脱,从幸福中给予训言。无边萧萧的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让我们为之激荡与呐喊。阿娜的西湖,明亮如镜的太湖,渔歌闪烁的洪湖都不禁让我们魂牵梦萦。
巍峨的华山酝酿着劈山救母的传奇,云缠雾绕的黄山焕发着的灵气,雄伟壮丽的泰山溢满了文人墨客的脚印。万水千山,笔墨之间,千沟万壑,一衣带水,葱郁山路都在笔墨之中,有着一腔热血。“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登绝顶时的呐喊。“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王安石登飞来峰的雅吟。高山以他健壮的臂膀保护着中华民族,水以她的澎湃咆哮孕育着华夏文明,山有山的壮,水有水的柔,这就是大自然的给予中华民族神州大地的恩赐,这就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山水!
儒雅的汉字在黄淮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时光里,她经历了不断的蜕变和新生之后,它的呓语梦境都被镶进了日记本中。数字和模糊的字迹,甚至每一个偏旁部首,停顿、音节都散发着久远的馨香。历史的气息在笔墨之中缓缓流淌出来,浸染在汉字的笔画和符号之间。丹青色的花蒂,明亮的月光,唐诗的韵律、声调,宋词的柔软、婉媚、清丽和细腻,它们是汉字的大树上生长的果实。秋水的滋润,星光的沐浴,使他们的伤口和疾苦慢慢愈合。汉字也许是一叶梧桐,炎黄春秋,大地悠悠,身世飘零却依然蕴染一叶春秋,一册丹青。
晚风送走了黄昏,牵来了明月。览阅过大自然给予我们华夏的恩赐,瞻仰过祖国母亲枯黄泛滥的日记,我的心情变得如此激动,如此欣慰!我敬你,亲爱的祖国,母亲!
【篇二:那份沉甸甸的爱】
在这条杂草丛生的小道尽头,有一个低矮的茅草屋,低头跨过那摇摇欲坠的门,便迎来一个穿着麻布衣服的慈祥的妇人,她的皮肤很黑很黑,一只手上还拿着一根木柴。我走过去拉着那只长满茧子的手,唤道:“大堰河妈妈。”她笑着低低地应了一声。我转身抱着她,像小时候一样的把头埋在她的脖子处,说:“我下个月的今天要结婚了呢!妈妈会来参加我的婚礼吧。”
她愣了一下,似乎有些不敢相信。半响才道;“我的乳儿也要结婚了呢。”说完把手轻轻的放在我的背上抚摸着。在月光下,那到母子相拥的画面被永久的定格在记忆里。
时间飞逝,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便溜走了。明天我就要成亲了啊,说不清自己有什么感觉。望着窗外的那轮皓月,突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大堰河妈妈曾对我说过。她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她希望参加她乳儿的婚礼,坐在辉煌结彩的堂上。听她娇养的媳妇亲切的喊她“婆婆”。想着她说这句话时眼里流露的光彩,自己就忍不住高兴,妈妈,终有一天我一定会让你的媳妇喊你一声“婆婆”
不知不觉,跟着月亮的脚步,我又踏上了那条小道。远远的看着,想象着茅草屋的样子,想象着妈妈的样子。那忽明忽暗的灯火传达着主人还没睡觉的信息,她们在忙些什么?是在给我做礼物吗?我笑了,转身离开。期待着明天妈妈给我的生日礼物。而从茅屋中传来的微弱的咳嗽声却被黑夜吞噬了。
次日,门上贴着大大的“囍”字,各处张灯结彩,就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喜悦的气息,欢笑声,祝福声,敲锣打鼓声此起彼伏。穿着喜服的我,会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激动?欣慰?还是别的什么?
踏入大门,各种祝福声层出不穷,却独独没有听到最熟悉的声音。各种笑脸晃花了我的眼,却没有最慈祥的那一张。“她肯定是躲在了某个角落”我心里想着。程序已经过了一半,然而大堰河妈妈却始终没有出现。心里渐渐开始焦急起来,妈妈出什么事了吗?她不可能不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啊。我一次又一次地朝门口张望,却始终找不到那最熟悉的身影。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被我捏在手里的红巾已经褶皱不堪了。“妈妈,为什么你不来参加我的婚礼?”我在心里哀嚎。
随着一句“礼成”打破了我所有的期待。我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这个热闹的地方,又踏入了这条被我踩过千万次的小道。
离那茅屋越近,心里便越不安。为什么她家门前挂了个白灯笼。再次踏入那大门,却没有看到那个慈祥的面庞。屋内她的五个儿子哭得很悲,连平时打骂她的丈夫此时也流泪。看着躺在床上毫无血色的妈妈,我全身冰冷,似乎被打入了万丈深渊。她再也不会用她厚大的手掌抚摸我了,她再也不会亲切地叫我了,她还没有听到她媳妇叫她“婆婆”呢!我全身颤抖起来。
“这是她送你的结婚礼物。”她的一个儿子递给我一个毛衣,我抚摸着柔软的衣服,想象着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忙碌的身影,想象着她一针一线织衣服的神情。“她一早就有病,但是却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毛线了,忙了无数个通宵,最终累倒了。你知道吗?她死的时候看着我们,叫的却是你的名字。”
我呆呆地看着床上的妈妈,走过去,把头埋在她的脖子处,抱着她,失声痛哭……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离开的,呆呆地站在小道上,把头埋在臂弯里,默默行着,孤寂、凄清、又悲伤。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道,妈妈,您的爱,我该如何回报?那么深又那么沉的爱啊!
【篇三:带好你感恩的护照上路】
著名歌手蔡琴在歌中深深吟唱: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一段段无悔的缘分。啊,人生,原来就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
距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九年,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上小学的丫头,但记忆犹如昨天。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的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我的妈妈刚生完弟弟不久,正在卧床休养,那场地震来得太突然,使从未见过地震的我们惊慌失措。只记得燃火的煤炭相继跌落,高处的老式玻璃应声破碎,当时我正在睡午觉,依稀听到外面传来浑浊而又带着慌张的声音:“这是地震,大家快逃。”我的母亲慌忙叫醒我,推搡着我起床,将未满月的弟弟交予我的怀中,让我抱着弟弟下楼找爸爸,我没有傻愣住,只看出母亲眼中的坚决,那是命令,不容许我像平时一般拖拖拉拉,我抱着手中的弟弟一路忐忑不安地跑下楼,不敢有丝毫怠慢。
下楼看见所有的街坊邻居都聚集在一起,我警觉到大家眼神中的慌张,想起还卧床的妈妈,哇地大哭起来,喊道:“我妈还在楼上。”在人群中我没有寻到爸爸的身影,却又不敢撒开怀中的弟弟。正当我哭得气喘吁吁的时候,人群中冲出几个矫健的身影,穿过马路飞奔上楼,那几个身影是何尝熟悉,我的童年几乎天天与他们相伴。是啊!那里面有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向叔叔,有已经年过半百的张爷爷,打着领带的李大伯,有刚刚成年骨瘦如柴的邻家哥哥。我在大家的安抚下停止了哭声,才发现怀中的弟弟不见踪影,我在人群中寻找,看见墙角有个人在喂哺着怀中的乳儿,那是卖五金的刘阿姨,那怀中抱的正是我那惊吓过度的弟弟,而刘阿姨的孩子却放在一旁的婴儿车里。对面半抬半抱的不是我的母亲?不知是看见母亲欣喜,还是因为弟弟的哭闹而慌张,我的眼泪又在眼睛里打转,但凝视周围熟识的人们,我的眼泪又憋了回去,此时的我们多么像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不是在避难,更像是久别重逢,那种温暖难以诉说。
现如今,我们居住的地方早已拆迁,邻居们也各奔东西,但拆不夸的是我们曾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记忆,散不了的是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这将是我在以后的人生中饱尝世间冷暖,却独有的一抹温暖回忆,也警醒着我心存善意,保持初心。
就让我带上这本感恩的护照,继续去感受旅途中的阳光雨露,把爱播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