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记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记忆深刻的事情吧!它们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
一节数学课上,我的同桌突然重重的拍了我一下,我疑惑的回头,他却若无其事的在写作业。我刚想开口问他怎么了,他却皱紧眉头,不让我说话。嗨!真是岂有此理!我怒发冲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可做不到,老虎不发威你还当我是hellokitty呢!
我偷瞄了一眼老师,真是天赐良机,老师正在写黑板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狠狠的掐了一下同桌的大腿。他放下笔,愤怒的低声向我说:“你是不是有病啊?”我冷哼一声,不甘示弱的反驳:“你才有病呢!”说完又看了一眼老师,他依然没有注意到我们之间闹的小矛盾。我继续写作业,不过多时,同桌又掐了我一下,还对我说:“礼尚往来,这下我们俩扯平了。”什么扯平了,他刚刚打的我那一下,我到现在还痛呢!好啊,你不是说礼尚往来吗?没问题呀,我又打了他一下。
这下可是真热闹,你掐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我们俩开始了桌下混战起来。因为我们坐的地方很是显眼,我生怕老师看到我们做的小动作,在大众广庭之下揭露我们,不敢有太多的动作。最后还是他多打了我很多下,我们的战争以我的示弱而告终。从此,我们的关系冷淡了下来。
这让我们我们共同的一位好朋友发现了:“***,***,你们这段时间怎么了?”起初,我们谁也不说话,后来禁不住朋友的再三盘问,我还是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朋友。没想到我的那位同桌听完了我说的事情,笑得前俯后仰。我和朋友看着他,都很不解。同桌对我歉意的说:“真不好意思!起初打你的那一下本来是想问你第7题的答案是什么,但是老师那时候正在看着我们那边,我又不敢说。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既然还有这等事?我也笑了。从这件事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凭片面之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妄下定论。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一切都要敞开了来说,不然就会产生各种误会。”
【篇二:论礼】
礼者,其制、义、仪也。——题记
中国自古就被标榜为礼仪之邦,言古,从天子百官到百姓隶民,生有诞礼、长有冠礼、婚有嘉礼、死有凶礼。望今,传统佳节、重大纪念等,国则普天同庆或同悼;出生入死、乔迁祭祖等,民则举家同喜或同哀。可见礼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需。伦理为制、同贺为义、交际为仪,此皆礼也。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国却同“礼”。各国不同的问候方式表达都是相同的祝福即是礼仪,有利益共触但在面临共存问题上互惠互利即是礼义,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即是礼制。盛大的阅兵仪式扬我国威耀我军威,也是处处讲“礼”——排兵布阵的礼制,相邀接待的礼仪,举国共赏的礼义,任何一处的小细节都彰显我泱泱大国的礼节。国之大礼,制、义、仪齐备。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从出生就讲求“礼”,满月周岁亲朋好友送福为礼义,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为礼制,记事起你的父母告诉你要尊敬长辈为礼仪。到了学校,不单是学习知识更需要学习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做到知文达礼。生活中以“礼”待人,能使你左右逢源;事业上以“礼”处事,能让你无往不利。一个人的“礼”能够体现其学识修养,恰合了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识礼之人必广结善缘,四通八达。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国与国之间有了礼,没有了战争,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人与人之间有了礼,没有了纷争,阖家美满邻里和睦。万物以礼而行必和之,没有了隔阂,心诚礼到万事顺。古人倡导仁义礼智信,以“礼”为中间,礼是仁义的行为表现,仁义与否看行为是否合“礼”;礼是智信的基础,有“礼”才会育智养信。治国齐家修身养心,礼的地位举足轻重。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是相互的,别人对你以礼待之,也需要你以礼相回,这便是我们常道的“回礼”,但此“礼”非彼“礼”,你回的是你的真诚,是你的心意。礼尚往来能够通情谊、触情感,收礼之人要乐表达喜爱和珍视;授人之礼如何回礼也是一种“礼”,要做到得体通义,有内涵、有韵意能够表达你的感谢之意。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做人先讲礼,我们应该提倡人人讲礼,事事从礼。生活处处都是“礼”,切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