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浮夸风的作文

【篇一:换一种眼光】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题记

王守仁摒弃苦思冥想,投身于山林,悟的人生真谛,建立王学;塞尔玛摒弃抱怨,乐观生活,研究学习,写下了《快乐的城堡》;邓小平摒弃“浮夸风”,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也许,有时候换一种眼光看事物,你将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很好地阐述了这个事实。从前有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井里,它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来。当他的主人把乡亲们都叫来时,他们决定埋了这口井,而驴子却一无所知。当第一铲土打在它的背上时,它惊慌了,但随后,它镇静了下来,当人门将土洒在他身上时,他便纵身一跃,便免得被掩埋。随着井中泥土的不断增多,驴子也就快逃出来了。聪明的驴子并没有在危机来临时坐以待毙,而是换了一种眼光,使得自己得以存活。

有一位学生学素描,但是他的手很爱出汗,而碳笔素描又需要用手涂抹,很容易把纸弄脏。于是乎老师让他不要学了。而他却并没有放弃,他尽量避免用手涂抹,而直接用手指在画面上压。正因为如此,他所画出的画就比别人画的具有更丰富的色阶。

甲乙丙丁戊五个人,个个贪心吝啬,生怕别人多占一分,自己损失一毫。一日,五人要分一锅粥,每个人都想分得最多,但为了公平,五人为此争吵起来,最后来了一位长者,对他们说:”你们何必争吵,你们中间的一个人分粥,但该人要最后拿粥,这不久把问题解决了吗?”

正如材料中的太太,她只是抱怨对面的太太衣服没有洗干净,而不愿意换一种眼光,看看自己的玻璃上是否有污点。所以,对于一件事物,如果我们无法从这个方面看出结果,那就尝试着换一种眼光,从另一个方面去看,毕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我们不能控制风向,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帆向;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是我们可以左右我们的心情;我们不能主宰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我们不能……

换一种眼光去看,去听,去感受,世界将会变得更精彩。

【篇二:我想握住你的手】

老头姓冯,很怪,老实巴交的数学老师,身为特教,咋连个官也混不着,以他的能力,混到教务处主任那是绰绰有余,六十一了不想退休,一帮他的晚辈都是这个班那个总长的天天在他面前指手画脚也不知是什么滋味,更有孙子辈的,好歹也成总务处的人了。六十大几的人去求二十出头的孙子辈帮忙,赔笑赔的脸都变不回来了,成效也就一丢丢,也不知道他值不值。自己那特级教师还是可以有个架子摆摆的,他却喜欢热脸贴着自己孙子辈的屁股。但是对于我们,那可是另一番长者风范,常常是瞪着眼睛,那就连校长也会蹦的直跳。

说了半天,只就一个人,那就是:数学冯老师。

说起他,刚开学时,我以为他很小气,板着脸说这道那。我事后才明白,他这人太老实,说话很直,才使我误以为他人品不好。

但是,他因为老实,所以人品极正,刚正不阿,这样自然不适合混官场,哪怕在我们这个学校里这个比较纯洁的小社会里也是如此,但他很务实,对于学生的成长,他是一步都不想放松。

那满头的白发,帮我们建设出了好成绩,更是做人的基石。

老冯不老,但他已看上去不年轻,他把一生付给了约20届的学生,而不是那些领导人物瞎指挥、浮夸风,务实的那是少之又少,他这一辈子,人品如南京的大厦一般,刚正直插云天。

我想握住老冯的手,且只说一句:辛苦了,我的恩师。

【篇三: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听奶奶讲,1959年、1960年为“贱年”,粮食收成少,加上“浮夸风”,少到根本不够日常生活吃饭的,那时奶奶十二三岁。当时奶奶、曾外祖母、七八岁的舅爷被迫离家到附近的河南省要饭,因为在奶奶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食物早已吃完了。大家大多都是吃野菜、吃树皮、吃树叶。奶奶十三四岁时瘦矮的身材爬树摘叶,像小鸟一样蠕动着,好不可怜。

在寒冬腊月,奶奶一行三人拖着饥饿劳累的身躯步行赶往河南省讨饭,在雪地里扒烂红薯吃,寒冷的晚上睡在窑洞里、坟头旁,河南省那边“浮夸风”好一些,农民施舍了一点粮食。后来她们回家了。

在家一段时间仍然是没粮食吃,奶奶和外曾祖父决定去25公里之外的窑厂劳动,那里是本庄的人开办的窑厂,投奔过去肯定收留,那里有吃的。就这样,父女俩走着前往那里,走了一天到了地方,期间奶奶背着被子,虽然很沉、很累,但奶奶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直到实在受不了了才让外曾祖父背着。

那个窑厂确实很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奶奶想家了,生活了几个月后,奶奶独自回家,途中晚上在一个好人家过了夜、吃了饭。到了家,家人听说后也跟着去窑厂,舅爷没去,结果在家饿死了。那时候实在很苦。

奶奶还说,过去的衣服分为洋布、粗布两种,农民大多都是穿粗布,因为便宜实用,洋布比粗布好一点,是有钱人用的。那时候东西不贵,比如一个鸡蛋几分钱。而且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票,买布用布票、买粮食用粮票……那时候城市没有像现在这样物质丰盛,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年轻人、儿童没什么好玩的。乡下出门“赶城”大多是走着去,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少有。

直到“贱年”过去,家里慢慢恢复生机,温饱问题慢慢基本解决。后来,奶奶和爷爷结婚了,有了爸爸和两位叔叔,奶奶、爷爷生活很朴素、很节俭,都是经历过饥饿大灾难的,平常连个衣服什么的都不舍得买,爷爷的内裤,奶奶缝了不下10个补丁,都是为了省钱。大家的衣服,从少到老都是破破烂烂,有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庄里一位大人给她孩子缝棉裤,由于没裤子替换,只好向奶奶借我爸爸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棉裤穿一会儿。奶奶至今还笑着说,这么破的棉裤都有人借,说明那时候多穷。

过去办喜事,一桌只有10个菜,大家把菜基本上都能吃干净,因为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平时很少很少吃这么好的菜、肉。那时候,奶奶家两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如今大家聚餐时常却浪费。馍是红薯面馍,里边没有麦面成分,所以,那时候的人都烦吃红薯面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小麦面馍。

现在,则恰恰相反,以前普遍的、大家天天吃的东西现在尊贵了、稀罕了,以前吃不上的,现在天天吃,吃腻了。现在天天吃白面馍,我常常一个馍没吃完,剩一点丢掉,家人告诫我,要珍惜粮食,原来这是吃不上的。

现在生活异常丰富了,和原来不同,交通很方便,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近距离可以自己骑电动车、摩托车,可以坐公交车、出租车,远距离的可以坐火车、飞机等。现在吃饭基本上可以想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鸡鱼肉蛋可以天天吃,这些东西吃够了,又可以追求清淡、讲究养生等。家家户户普遍奔小康。有了电脑、电视、旅游、求学等。娱乐项目,文化氛围,整个国家充满着勃勃生机。

以前,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家人尚能挺过来,爸爸尚能考上大学,国家尚能度过困难时期,我现在生活这么优越不更应该珍惜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吗?

热门推荐
1夹弹珠
2特殊的当铺
3最动听的声音
4成长
5来自收银员的关爱
6作文
7风中的翅膀
8争吵
9胆小的我
10感动
11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经典
12给老师的一封信
13记住这一天
14为梦想而奋斗
15山魂
16幸福的滋味
17地球我们的家
18江西站,我来了
19顽强的生命
20打造一本书
21件让我难忘的事
22回忆画画的日子
23一幅温暖的画
24烈日下
25迷人的夏天
26坚守心中的专注
27妈妈是我的朋友
28小雪腌菜故乡情
29我的好朋友
30纯纯的乡韵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