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听蝉】
吃过晚饭,我披上外套,去小公园散步。
带着丝丝凉意的夜还真是静。柔和的月光笼罩下,公园里的树木都渡上了一层银边。我坐到秋千上,嗅着淡淡的花草香,感觉十分舒适。
突然,一声蝉鸣划破了这份静谧。“知了——知了——知了……”紧接着‘接连不断地响起了高昂、嘹亮的蝉声。
我突然想起妈妈讲述过蝉的一生。处于幼虫时期的蝉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下。蝉的幼虫时期很长,可能2年、3年,也可能十几年。但是,蝉离开泥土,高歌于树头的日子却很短,只有一两个月。
人不也是如此吗?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共六年。十五年只为在高考中能考上清华、北大,一鸣惊人。
“知了——知了——知了……”蝉又开始鸣叫。
细细听,细细听,这声音时而高亢,时而激昂。是在感叹自己的一生吗?“知了——知了……”这一只蝉发出的声音那样洪亮,如同上百种的乐器的大合奏。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被蝉鸣的洪亮所感染,挥墨写下千古名句。宋代诗人朱熹:“高蝉多远韵,茂树有音余。”唐代诗人:“登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知了——知了——知了……”这是动听之歌!我站起身,终于准备离开。蝉啊,再见!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许多树,但没有了蝉鸣,就像人生了病,失去了生命力。
【篇二:用心咀嚼】
知了不停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的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这让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我更加烦躁了,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准备向树上丢掷。“不要,不要。”稚嫩的童声在我耳畔响起。我转身一看,只见一个小弟弟着急地说:“你看,它们是那么坚强,歌声是那么美妙……”我本不是故意为之,听到小弟弟的劝告,便羞愧地答应,转身离开。
这段小插曲,本早已被我遗忘,但最近几日,无边的流言蜚语不断而来。
我又走到那棵树底下,现在已是寒冬,树上早已没有知了的身影。蝉去哪儿了呢?我低头思考着。蝉又一次潜伏在黑暗的土壤中,等待有朝一日的破土而出,羽化成蝉。蝉的一生是坚强的,是永恒的。明年入夏时定会有数十只在原位鸣叫,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再遮挡他的光辉。在元稹眼中“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蝉是暮年的凄凉。柳永认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蝉是离别的象征。“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在白居易笔下,蝉是那挥之不去的乡愁。我现在却认为“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我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稚嫩的童声。是啊!蝉在匹夫结愤,六月飞霜时,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出一种精彩,活出一种永恒,不惧风,不惧雨。无论任何的流言蜚语,它都能将生命的赞歌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么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曾看过这样的一段话:“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在一生中定会碰到许多险阻,许多流言蜚语,但只要我们足够坚强,足够强大,定会雨过天晴。加油吧!
有些话语,它不是名言警句,却值得我们去用心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