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一作文>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发展

【篇一:在创新中发展】

悉尼的一位老艺术家,年过八旬却仍在家制作玻璃制品。他甚至尝试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玻璃艺术品。这位艺术家没有因为年岁已高而放弃艺术上的再创新,而是仍旧不服老,坚持创新。这种创新精神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致于一个家庭,一个人,所需要的都是在传统上创新,在旧思想上创新,在艺术上等许多方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学习进步,需要思维创新。论语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一味的生搬硬套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勤学善思,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又比如我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他善于学习别人的画法,并从中获得收益,把所学到的画技应用到自己的画作中,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画风。为此,他说了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后来,他在后期的画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比年轻时更为饱满。

社会进步,需要科技创新。从古至今,中国人创造了许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发明。比如我国最出名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这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而一种技术,被创造出来之后。可以说,它的基础已被前人打下,而后人所需要做的,便是把这种技术,架成一座美丽的建筑。为它添加更多的创意,完善它的功能,使这种技术走向成熟,为社会谋方便,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国家进步,需要法律创新。法律是一国之本,没有法律预示着社会动荡,国家难以长治久安,而一个国家仅仅制定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使一个国家繁荣富强,还需要使法律细致化,并且需要法律的严格落实。不仅如此,一部法律的颁布更是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各种保障与福利完善并且加以改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谋求更多的好处、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创新,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更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创新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关键。之前的中国为什么会是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正是因为创新被以前的人们忽略,一味保守,安于现状,才会使我国差点被各国分食殆尽。今天,我们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定会使我们国家繁荣富强。

【篇二:“创新意识”随想】

从“诗言志”到”文载道”,从“古玩瓷器”到“四大发明”,国人依偎在旁,“自豪无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足见国民思维的“持久力”。忽然记起鲁迅先生的名句:“不为最先,不为祸始,甚至不为福先。”

历史长河汩汩流淌,滔滔巨浪拍击着长期“巍巍然站立,纹丝不动”的国度。终于,再走近21世纪时,闸门打开,一股无法抗拒的“创新意识”之流蜂拥而入。

“创新意识”,对于封闭多年的中国人而言,起初犹如潘多拉魔盒中逃出的“怪物”,又如何能与“少有敢单身鏖战,少有韧性反抗,少有敢抚哭叛徒”的民族相融合呢?

抵制,旁观,跃跃欲试;参与接受,欢呼雀跃……过程复杂而艰难,终于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再回望一下“创新意识”带给我们什么。梵高,正因为他狂放不羁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结合着他古典绘画的功底,才作出了撼世流芳的《向日葵》;毕加索,正是凭着自己敏锐的感知,才步出传统油画的道路,而成为不朽的立体派大师;当音乐学府的老教授们面对电声乐器,大叹“世风日下”的时候,理查德·克莱德曼却大胆的把所学的巴赫和肖邦重新配器组合,才有了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了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仅在路上行走,才去研制了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仅用煤炭作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妙……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者,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更普遍的规律,使人类不断前进。

“创新意识”最需要的是一种“恒力”。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竭尽一切努力,将一条大鱼拖回来,但只剩一副鱼骨。想到这一故事,没有人会嘲笑老人的行为,只会为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因此“创新意识”不要淹没在旁观者的蜚短流长中,不要夭折在无聊看客的谈资中。

鲁迅先生有言:“前面是坟,也要走过去。”江山代需有创新,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

【篇三: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

故宫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让自己觉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筑,而是仿古建筑。为什么呢?因为游客对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国家对它们的保护,所以才会有随处可见的铁栅栏,而这充满金属质感的铁栅栏正与古风古色的故宫建筑群相冲,充满了不协调的违和感。

现在古建筑绝大多数成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喧闹不已,没了那些宫殿的庄重与威严,留下的只有世俗与伤痕。它们如今在当代的尊严全无,沦落为人类观赏之物,被铁网所保护,俨如动物园的一只戏猴一般,只得苟延残喘。

我突然又想起几天前,在颐和园发生的种种。

当时,我走进园中的转角处,正被拥挤的人流所烦之时,看见一个孩子在随地大小便。对此,我只想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概并不懂尊重传统文化。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人父母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渐渐没落的气息。

但是!绝不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绝不可没落。即使是出现了这小小的危机,也要引以为重,不能积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人们感染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受其影响,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的事。这需要大量机构组织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只不过要真正做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继承发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它决定了古建筑的生存能力。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普遍素质都提升较快,但还是有缺陷。普遍素质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传统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观。

其次,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引起注意,并使世界也热爱上它,这样会使它更易生存与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

最后,对于这次研学发表一些看法:虽然伙食较差,但我们一起吃的开心;虽然车程长,旅途累,但我们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一次研学我们收获到的并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思想的启迪。

【篇四:学会创新】

有许多人,都喜欢将某种物品或者某些事情当做一种潮流,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潮流、是一种时尚,甚至放弃做最真实的自己,而去模仿某个明星或者网红。宁愿当别人的复制品,也不愿去做那个可能不完美但却很真实的自己。创新就是唯一能打破这种不良风气——跟风。用创新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一味的去跟风模仿,也不是去只能在外面看到的人或事都是一模一样,毫无新鲜感,让生活不再有原来的乐趣,变得无聊乏味。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体现出了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也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创新,开创新的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别人的复制品,生活本是有许多的道路,通往成功是属于你自己的成功,但却因为世界上有一种跟风的不良风气,它便被人们把这种风气变成了一台复印机。每个人都像一颗金色的星星,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闪烁着光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魅力,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的外貌动作,行为和语言,更没有必要去改变自己。世界上没有两片纹路一模一样的树叶,人也是一样,就算是双胞胎性格特点也不会一样,我们活在世上就要活的精彩、活的独特,让创新充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我们都要在心中铭记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的去追求时尚和潮流。我们每个人都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我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故事,厌烦了大同小异的电影,那么我们更不能去和别人一样。千篇一律的人或事,总会让人厌烦,让我们学会大胆勇敢创新。

【篇五:创新文化之我见】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将其他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中来,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认为:文化共存是可以实现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文化共存,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应该离我们很遥远吧?”其实,文化共存并不离我们很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放眼望去,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子、衣服;中国的饺子、北京烤鸭这些传统美食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粹——京剧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国功夫的武馆也开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而在中国的告状也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飞奔的汽车,可能发动机、轮胎、外壳都是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技术……这种种生活现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么文化,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接纳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但是当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许多文化冲突现象。就像古代欧洲的基督教和西亚异教徒因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而对异教徒进行杀戮,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这是一场因宗教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战争。而中国却奇迹般地呈现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神教的共存状态,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永恒价值。

其实,文化的冲突不必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的优秀文化后,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如罗素所说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世界上各种文化,只有共存,才能听取对方身上的精华,来填补自己身上的不足,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

我想,如果每种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每种文化在流传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去学习其他文化优秀的地方,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让全世界都认可这种文化,而不是像基督教与袋伊斯兰教一样用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那样只会在民众心里产生对异于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厌恶。这样多种文化才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

文化共存,是包容,是汲取,更是一中积极的创新。

热门推荐
1参观第一师范有感
2过新年
3探索李白的路
4给老师的一封信
5小人物作文初中
6观《寻梦环游记》有感
7四季雨
8致我们终将开始的初三
9雨后校园
10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长大
11我的烦恼
12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13童年趣事
14渐渐明白
15校园一角
16走过就好
17爱的另一面
18三十年后再聚首
19参加看守所警示教育活动有感
20生态之我见
21我们是不同作文
22斜风细雨何须归
23《爱在深夜中找你》诗歌
24绿萝里的发现
25美丽的校园
26我爱钓鱼
27面对梨花我流泪了
28科技,你真牛
29女儿同城寄月饼
30海上冲浪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