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三作文>品一品传统赏一赏文化
品一品传统赏一赏文化

【篇一:品一品传统赏一赏文化】

在夕阳将没的夏日黄昏,闷热依旧,我愿身着青罗绸缎,在红木桌前,执一本《诗经》,品一杯龙井,看天边红霞似火,嗅池塘莲清若水,听屋前鸟鸣如歌,忆旧日传统之优雅,感旧日文化之清爽。

传统文化似那柔柔丝绸,清凉我肤发。曾记否,唐时女儿家,以纱为衣,抱一把胡琴,弹奏之中翩然起舞,那蹁跹的罗衣,令多少男儿欣然神往。最为痴情的玄宗,为杨贵妃作《霓裳羽衣曲》,在国破之时,在美人墓前,再无半分帝皇豪情,再不见那罗衣下的娇儿,他只能通过泪水来宣泄悲伤。几分羡慕卢家儿郎,羽衣莫愁在其旁,柔柔的丝绸,似水的女儿家,这样的活色生香,云雾缭绕的朦朦胧胧,几分典雅令人动容。飘逸的丝绸,俊逸的男儿,这样的风度翩翩,轻盈跳跃的仙姿道骨几分儒雅令人动容,这炎炎的夏日,有你,如何不是一种清凉?

传统文化似那醇醇香茗,芬芳我肺脏。自丝绸之路始,茶便与中华二字紧紧捆绑,帝王之气浓郁的龙井,君子之风的碧螺春,富贵人家的铁观音,寻常人家的毛尖……茶,带着浓浓古韵,从不曾离开我们视线。烦躁之时,泡一杯清茶,闲坐于椅或站立于某处,抛开厚厚的文档,抛开苦闷的书海,不去想工作扰人,不去想生活压迫,不去想学海茫茫,不去想人事纠纷,这一刻,只愿与这淡淡的香味融于一体,感受它于自己的享受。放纵于这绝妙的时刻,这炎炎的夏日,有你,如何不是一种芬芳?

传统文化似那悠悠诗画,涤荡我心神。忘不了,滕王阁上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忘不了,赤壁之下一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忘不了,汨罗江畔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忘不了,蜀道旁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忘不了,肃肃边关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忘不了,寂寞深院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忘不了闺房之内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少诗词纵横于历史长流,再大的水流也冲不淡这美妙感受,这炎炎的夏日,有你,如何不是一种涤荡?

传统文化,一直都在,用心去倾听,便能听到它的低吟浅唱。说到底,最纯正的那一份传统文化,便是中国人血液中的温婉与优雅和对美的追求。所以,它未曾远离,它一直陪伴我们左右。而我们,仅仅需要的便是,在某个慵懒的黄昏,于激流之中驻扎,仔细的品味那一份古韵悠长。

【篇二:传统文化的反思】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众人瞩目的同时,而中华优秀的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的打开确实带来了各路的先进思想,活跃和激荡了国人的观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这些问题与变化都不可避免的涌来。许多人不会握毛笔,不懂茶文化,没见过八仙桌,这些传统文化正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它已经成为了沉痛的事实。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是远远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国文明怎么会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却是被当做了工具,对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功利的衡量标准必将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单单拿电视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呢?在书籍阅读的时代中,文字只是我们进入优秀文化的媒介,我们在文字中徜徉与思考。而在电子设备日普遍的今天,文化与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进行思考与理解,电视上的一类节目甚至忌讳思考,因为这会影响观看。在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化不同程度的转变成娱乐,而这样,原本意义上的文化却也荡然无存了。

不可否认,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中,各种严肃的文化精神都不被严肃地看待,这无可声辩地表明,文化在渐渐衰退。不仅如此,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岌岌可危。面对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似乎也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外国文化有其特色与优点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过不了四级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传千古的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其更多样化,是多种文化交相融合,而不仅追求功用。

【篇三: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

故宫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让自己觉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筑,而是仿古建筑。为什么呢?因为游客对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国家对它们的保护,所以才会有随处可见的铁栅栏,而这充满金属质感的铁栅栏正与古风古色的故宫建筑群相冲,充满了不协调的违和感。

现在古建筑绝大多数成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喧闹不已,没了那些宫殿的庄重与威严,留下的只有世俗与伤痕。它们如今在当代的尊严全无,沦落为人类观赏之物,被铁网所保护,俨如动物园的一只戏猴一般,只得苟延残喘。

我突然又想起几天前,在颐和园发生的种种。

当时,我走进园中的转角处,正被拥挤的人流所烦之时,看见一个孩子在随地大小便。对此,我只想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概并不懂尊重传统文化。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人父母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渐渐没落的气息。

但是!绝不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绝不可没落。即使是出现了这小小的危机,也要引以为重,不能积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人们感染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受其影响,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的事。这需要大量机构组织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只不过要真正做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继承发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它决定了古建筑的生存能力。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普遍素质都提升较快,但还是有缺陷。普遍素质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传统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观。

其次,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引起注意,并使世界也热爱上它,这样会使它更易生存与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

最后,对于这次研学发表一些看法:虽然伙食较差,但我们一起吃的开心;虽然车程长,旅途累,但我们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一次研学我们收获到的并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思想的启迪。

【篇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

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搏击,用科学文化知识丰满羽翼,武装自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准备。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响应时代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五:传统文化我继承:猜灯谜】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猜灯谜是其中一项流传悠久的传统风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让过往的游客猜谜。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妈妈去看花灯,猜灯谜。今年元宵节,我和妈妈照例去看花灯,猜灯谜,看到“白帆半挂依疏柳”(打一字)这样一条谜语,我读了起来,可是感觉一点也不明白怎么猜,正想放弃找个简单的来猜,妈妈说:“瑄瑄,不要着急,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你看,白帆半挂,其实就是把“白帆”拆成一半来重新组合,你想想看,这会是什么的字?”我想了一下,“应该是“白”和“巾”的组合,就是一个“帛”字”,“对啊,你再想想后面部分,依疏柳,“依”就是靠的意思,就是还有一个偏旁,柳肯定是“木”字旁,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字啦!”我兴奋的说,是“棉”字,“对了”妈妈高兴的说。

我不由的问妈妈,“这些方法是谁教给你的呀?”妈妈说,“是外婆啊!妈妈从小就跟外婆一起去看灯猜谜,学会了不少猜谜的方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就会永远不绝。”

这次的猜谜让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我们现在遇到猜谜,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怎么猜,而是想用手机查“百度”,而外婆、妈妈猜灯谜的事情,让我不仅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更坚定一件事,凡事要多思考,自己的大脑一定比手机更聪明,我要把猜灯谜的传统传承下去。

【篇六: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热门推荐
1小猪踢易拉罐看图写话一年级
2清明节的优秀作文
3语文作文
4超市惊魂
5学会宽容
6书和我的成长
7观察蜗牛
8牵动心灵的声音
9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10敲门
11爱马拉松的爸爸
12青春的脚步
13《生活》诗歌
14走近茶文化
15美丽的秋天让我陶醉
16写雪的作文
17高中军训日记
18致亲爱的教师的一封信
19请给美丽做道加法
20月愁
21我最难忘的人
22会走路的树续写
23我的好朋友
24让座
25谈科学
26质与量的对话
27让灵魂在阳光下起舞
28二十年后回故乡
29再见了,老师
30放风筝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