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叙事作文>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

【篇一: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

今年暑假,我去了梦寐以求的地方——上海自然博物馆。

那天天气十分炎热,但我们依然很开心,早早来到了博物馆。我发现博物馆的外形很奇特:我觉得它从上面看有点像一只大鸟的头,从侧面看有点像隧道,还有很多地方用的都是玻璃墙。

来到里面,哇,真是人流如潮!

妈妈让我们等一等,她去给我和妹妹租两个讲解器。然后,她教我们怎么使用讲解器。讲解器里的内容是有编号的,和展品上的编号对应,输入编号就能听到相关的知识,很方便吧。

上路喽!我们先从最上面一层开始参观,第一个馆是“生命之源”,然后是“生命长河”……

我很喜欢狼,觉得它们很美。所以在参观狼的时候,我特地多看了一会儿:只见它们有的嘴巴朝天,做出嚎叫的动作,我仿佛听到它们发出的“啊呜~~”的声音;有的蹲坐在石头上,我想这也许是一头母狼;有的两眼直视前方,好像发现了猎物……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非洲大草原馆”,因为我很喜欢那里的动物。有河马、长颈鹿、狮子、狒狒、各种羚羊,还有眼镜蛇、蜥蜴等爬行动物。我最喜欢跳羚,我觉得它们既小巧又灵活。它们有的在喝水,有的在用角打斗,有的像是在观战,有趣极了。但也有血腥场面,比如猎豹捕杀食草动物幼崽,还有一群秃鹫和鬣狗围在腐尸周围。妈妈说,自然界有时就是这么残酷。

最壮观的还数恐龙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有些恐龙还会动,暴龙张着大嘴发出一阵阵吼声,窃蛋龙像一只大鸟在一窝蛋前不时发出叫声。本来我以为窃蛋龙是在偷蛋,但是讲解器里却说它是在保护蛋。呵呵!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我们还有好几个馆没有参观。虽然有点累了,但我们很开心,最后决定下次再来弥补没有参观到的馆。

我真喜欢自然博物馆,有机会的话,我要再去,不止一次!

【篇二:博物馆游记作文】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苏州到处有花草树木,到处都有好玩的公园,到处都有学知识的课堂……今年暑假我和妈妈游览了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里陈列着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有书画、瓷器、清工艺品以及青铜礼器等。这些人类活动的历史见证,体现了苏州的风貌与个性,反映了苏州的品位与风格,也是文明记忆的汇聚和传承。

最吸引我的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了。它是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的。这只莲花碗构思巧妙,端庄有资,好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它的碗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上面的颗粒均匀纯净,十分美丽淡雅!许多参观者驻足欣赏,不愿离去。接着,我们来到了吴塔国宝系列文物区,又看到了一件馆藏珍贵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它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举世罕见。制作者选取了世间“七宝”,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水晶雕、描金等十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真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一件件历史文物看得我目瞪口呆,对古代劳动人民佩服得五体投地。苏州博物馆不仅仅珍藏着价值连城的`文物,也珍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的智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次游览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增长了知识。

【篇三:博物馆游记作文】

有一次带着好奇进了博物馆大厅,但是记不清情况了,于是又向往着去。

今天天气相当凉爽。我在自行车上出汗了。停了车,快步走进深不可测的大门,差点忘了检票;只恨父母腿少,所以去不了古玩馆。故地重游,感觉真的不一样。

沿着走廊,我首先进入了长江中下游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博物馆。从骑玉到闪耀青铜。从精美的漆器到精致的瓷器。从各种交通工具到高超的纺织刺绣,从精致的江南饮食到奇异的鬼神,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稀世珍宝,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在玉石展室里,最吸引我的是一个白玉算盘。长不超过6厘米,宽不超过2.5cm。上框、中框、下框。数珠是用无暇的.白玉做成的,从做工上来说还是相当精细的。让人感觉圆润顺滑。如果不看说明书,我想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宋代的算盘。

在漆器房里,豪华的家具和精致的沙发,购物用的果盘和小宝瓶,巧夺天工的红木漆箱就更不用说让人赞叹了。

大概是因为对祖国的热爱,我在瓷房里游荡了最久。中国瓷都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不去这个博物馆,就不容易理解中国=瓷都这个有趣的英文公式。的确,在这个展览室里,琳琅满目的瓷器令人叹为观止。而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瓷器的细腻质感和悠久历史。

【篇四:博物馆游记作文】

今天中午,我带儿子去了沈师大的古生物博物馆。本来儿子已经去过一回,但由于寒假看的推荐书里有关于恐龙的知识。所以,儿子又嚷嚷着要去。没问题,今天有时间让儿子如愿以偿。

还是按照上次去的路线:先开车后坐141路公交车在沈师大下车。但今天行不通,由于修路141路绕道行驶了,没办法又下车准备倒178路。但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来车,只好打车前往(消费十元)。终于到了,让我高兴的是:寒假期间每周一、二休息(平时是每周一休息),这个我是不知道的,幸好今天是周三!到换票处用我的身份证换票。然后带着儿子一起爬向那高高的台阶,我没数具体有多少,但至少也要100级左右。可能是因为快开学了,人非常非常少,全馆一共也就五个孩子吧!参观的内容与上次无异,但可能上次人多,儿子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但这次儿子看的'很认真。我在旁边静静的陪着,不去打扰他。很快闭馆的时间到了,三点钟我们离开了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头很疼,儿子很担心我,在我额头上亲了又亲,然后问我:“妈妈,你感觉好些了吗?”我说:“当然!”到家以后,儿子马上让我躺下,帮我把加热垫子打开,又给我拿被,告诉我睡一会儿就好了。看他忙碌的身影我好感动,我儿子长大了,能照顾妈妈了,我真欣慰!

【篇五:游上海自然博物馆】

暑假里,我和妈妈安排了许多“博物馆之游”。这次,我们游览了一番上海自然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大厅,我就感觉浑身清凉。我迫不及待地跑上了山体坡道,通往了2楼的第一馆——“起源之谜”。入口处,我就看见了一排望远镜。在这儿,我了解了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宇宙名字来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还了解了宇宙的起源及化石的形成。

接着,我们来到了1楼的第二馆——“生命长河”。我刚踏进,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只蛇颈龙和几只鲸鲨及巨型乌贼在我面前“游弋”。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几根绳子拴在动物身上并系在天花板上,像真在游弋一样。在这儿,我知道了生命诞生的必备条件、巨型海洋生物的生存方法、腿最长的螃蟹和地层的形成及结构。

紧接着,我们一起参观了地下一层的“演化之道”馆和“未来之路”馆。刚进馆,我就被一声食肉恐龙的叫声吓得一个激灵。我循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只暴龙模型发出的叫声。可看见另一边时,我差点儿吐:另一边被解剖了,看到了五脏六腑!我缓了一会儿,又领略了寒武纪生命的出现、恐龙的生存及人类的进化。

然后,我们来到了地下2层夹层的“上海故事”馆。一进馆,我就被“沧海桑田”立体屏幕剧场吸引住了。于是,我们进去观看了视频,了解了上海的形成,又懂得了沼泽地是侯鸟的天堂。

随后,我们到了地下2层。我们首先进了非洲大草原馆,碰巧赶上了馆内的立体巨幕电影。看到了动物们迁徙的壮观场面,我很钦佩它们团结勇敢的精神。最后,我们还参观了极地馆、生存策略馆、矿物馆等。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游览了近5个小时。妈妈建议我这次先游览到这儿。结束游览后,我们在纪念品商店挑选了精美的水晶岩石恐龙杯。

这次游览,我收获满满。但因为疫情,有些馆还没有开。疫情结束后,我一定再来!

【篇六:我的“自然博物馆”】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奇怪,一个小学生怎么会拥有自然博物馆呢?不要着急,请接着往下看。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一个科考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里,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大自然中的植物和昆虫,并布置了任务——在观察植物和昆虫的同时,收集一些树叶和虫子,学习制作标本。

要想做好标本,就要采集足够的树叶,捕捉大量的虫子。我在山里一边走一边看,看到漂亮的树叶就迅速下手,以充实我的“储物袋”。最让我得意的是采到一株嫩绿的藤蔓,颜色鲜艳,造型奇特,小朋友们看见后羡慕得双眼放光。说起捉虫子,哈,这可是我的强项。我弯着腰,弓着背,两眼紧紧得盯着草丛,不一会儿什么竹节虫、蚱蜢、甲虫统统落入我的囊中。

收集好材料,接下来进入做标本的环节。

首先是制作植物标本。我先把采集来的树叶挑选一番,这片颜色暗淡了,扔掉;那片造型不够美丽,丢掉……我在“储物袋”中千挑万选,终于选出十几片叶子。整理一番后,将它们放进标本夹里使劲压。怎么压呢?这件事就交给我们胖胖的“多肉”老师啦。只见“多肉”老师先用脚踩在标本夹上,把一本本标本夹踩严实,然后再一本本摞起来捆好,用烘干机进行烘干。经过48小时的烘干和密封处理,我的植物标本就做好啦。

接下来就是做动物标本了。我先挑选了一只甲虫,按照老师的要求用三号标本钉把甲虫的右上翅钉住,再整理好甲虫细长的腿,凹个有趣的造型,甲虫标本就做好了,简单吧。制作蝴蝶标本就比较难了,要先拿一块泡沫板,将蝴蝶的身体固定在泡沫板上,再用薄纸片做四个固定卡槽,将翅膀固定在卡槽里,这样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标本就出现在我的“博物馆”里了。

这就是我的“自然博物馆”——来自牯牛降风景区的动植物标本集。(718字)

热门推荐
1蜗牛历险记
2留一点老时光给自己
3我看孝顺
4走进初三
5我的家
6告别小妖读后感
7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8那是一次拼车的尝试
9采摘之乐
10放风筝
11形形色色的人
12国清之旅
13坚守的作文
14四季的美景
15可乐瓶的经历
16爱臭美的妈妈
17勇往直前
18难忘西瓜田
19暑假我为爸妈做的一顿饭
20第一次煮面条
21定格在晨曦中的一幕
22我是小小漂流瓶
23打水漂
24想起那件事我就很开心
25未来的磁悬浮房子
26无声电视中的母爱
27团结就是力量
28我有个梦想
29学会欣赏
30大西北之旅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