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一作文>取代?无可取代?
取代?无可取代?

【篇一:取代?无可取代?】

前些时间,一则“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的消息走红了网络。事实上,早在1997年,人工智能“深蓝”就以大比分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字识别,语音输入,以及未来将要出现的自动驾驶,无不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核心。在我们惊叹于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功能的同时,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我们以后做些什么呢?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实际上,我们具备的很多能力,人工智能是很难实现的。人工智能会下棋,会计算,甚至会聊天,而在其内部,充其量是0和1的跳动,不存在真正的人格和精神。

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价值观。我们告诉它这是好,那就是好;这是坏,那就是坏。它无法判断事情的本源孰善孰恶,也难以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而我们人类是具备这种能力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善恶是非,一量即知。

人工智能不懂得变通。开国元帅之一的陈毅在一次战役之前与一名老人下棋。老人在暗中让了几步,让陈毅赢得畅快淋漓。数日后,凯旋而来的陈毅又一次找老人下棋,这次竟然是输得一塌糊涂。老人说,将军出战前,不可挫其锐气,否则士气大减,容易打败仗。而战胜后,自然应当冷静一下,不能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如果将老者换成AlphaGo,那么它会故意放水让陈毅获胜吗?显然不会。

以上几点,或许让我们大松了一口气。至少,人工智能似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取代我们。然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快节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单薄,以至于渐渐磨蚀了这些能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还是会落到与人工智能的低级角逐当中。

在高速运作的城市中生活的我们,没有足够的闲情逸致去读一本书,看看风景,或者躺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思考人生,享受片刻的孤独与宁静。一旦闲下来了,宁可三五好友抱团,到嘈杂的KTV,酒吧去娱乐,消遣,而不是利用这些时间丰满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因此变得越发单薄,更加难以应付平日里的工作和生活。如此恶性循环,很可能会落得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境况。

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的创造力下降。乔布斯站在和其他程序员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终于掀起了一场信息产业革命,让电子产品走向了千家万户。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渐渐满足于“可以赚到钱”的思路,最终在单调的工作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思维定势之中。简单的,反复的,机械的工作,由于人类大脑和身体的限制,终究是敌不过电脑和机器的。

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怎么办呢?

坚持广泛的阅读。中国人的阅读量相较于欧美地区发达国家来说是很少的。书本是精神食粮,要让精神世界充实,发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也不是简单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想一想”。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书中存疑的,或者是逻辑上说不通的地方一定要带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来看待,进行考证或者是指出错误,而不是全盘接纳,无论是错误还是正确的都当成真理看待。

保持善良的心。举一个现在社会一直持续关注的例子,倒地老人问题。假设有一个老人在人行道上倒下了。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它会冷静地分析,去帮助还是不去帮助。这需要时间,并且可能会对老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遇见这种情况以后,会立刻上前予以帮助。

保持感性的思维,用心来思考问题。处理人类的感情,人工智能对此无能为力。对于家人的关心,恋人的思恋,朋友的支持,我们不应该回避,想爱就去爱,该恨就去恨,不要过度追究爱与不爱的好处与坏处,而是要用心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固然强大,但是终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仅凭机箱内电流的涌动和指示灯的闪烁,是没有办法破译人们的感情的。只要我们按照“人”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就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篇二:不要以“二进制”取代思维方式】

前不久,人工智能“恐已具有自我意识”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若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能如人脑一般思考,机器人会不会真如电影中的一样“支配”人类?但苹果总裁库克却认为,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人会变得像机器一样思考。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基础运算法则是二进制,即只有0或1——没有好坏,只有对错,没有善恶,只有是非。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也是如此?有利的为“1”,无益的为“0”,真实的为“1”,虚假的为“0”……。人逐渐变成利己主义的纯理性思考者,其背后代表的是价值观的扭曲和认知的错乱。

康德认为,认知的顺序是从感性到知性,最终进入理性。然而在现代生活中,互联网的传播性、高效性使人们更容易达到认知的终点——理性认知。感性的认知和知性的思考被简化,人们便如计算机一样近乎于追求崇拜绝对理性。老人摔倒了,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为了人性和道义出手扶救,而是人格道义和自身利益的衡量。在这种思考的方式下,恐怕更多人选择维护自我利益。自私是人的本能,在这种思考方式下这一本能被放大了,致使了人本应具有的同情心的丧失。

只知是非对错同样也会导致价值观的盲目。一位贵妇人曾对大画家威斯娄说,“我不明好坏,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威斯娄恭敬地说:“这一点您与禽兽相同。”如二进制般单纯的思想方式也于此类似,即不知除了目的之外还应该追求什么。人之为人,贵在于明白除了理性地达到目的外,也要追求善于美。不明正确的价值观,不明善与美,也将忘记何为恶与丑。与其说人变得像机器,称之为动物或许更为贴切!

人生如此多彩,怎能将其视作机械化的程序?面对困难挑战应勇敢攀登高峰,怎能如一个算法,去解一个未知,却也必知的解?再美好的壮阔之景,将其细分等为一个个像素,用1或0代表色彩,也是多么的单调无趣!多元的思考方式使人觉察色彩的渐变,品味水墨的晕染,明白色彩不只有三原色,应如彩虹般缤纷美丽。

不要以“二进制”取代应有的思考方式,在这个时代下社会不缺“电脑”,更却“人脑”。独特、创新,也更需灵活、多角度的思考。

【篇三:如果网络取代纸质报刊书籍】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再到纸质载体,书籍一直在发展。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冲击下,网络阅读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正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网络会不会将传统书刊赶下历史舞台?如果网络取代了传统书刊,会如何呢?

恐怕最高兴的要算儿童、青少年群体了:动态的图书,当然比凝固的图书有趣!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需要查找的信息或想要阅读的书籍,多方便、多快捷、多省钱啊!做不到的题,百度或者搜搜一下,就解决了;也再不必为计算发愁啦!更开心的是:只要有机会,就可以玩游戏,就可以聊天了!多爽!不开心了,还可以借助网络来发泄呢!

仁人志士就要担忧了:网络更像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开辟道路时,又有可能带来致命的创伤啊。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文化教化人类的历史使命带来创伤?网络言论相应自由,网络新闻与电子书籍缺乏严格监督与审核,在匿名情况下,很多人撕下平时温文尔雅的面具,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来违法犯罪。认识还不全面、性格还不成熟的孩子们面对可信度大打折扣的网络信息、面对种种不良诱惑会不会误入歧途,身心俱伤?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我们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带来创伤?脑不用要生锈,一遇到问题就向网络寻答案,缺乏自己动脑、主动探究的过程,大脑岂不是要退化?不用亲自计算了,人类的依赖力会不会越来越强;计算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弱?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汉字之美带来创伤?汉字是我们的“瑰宝”。不同的书法风格蕴含着不同的美感与思想内涵:庄重中有顿挫的隶书,规矩而整齐的楷书,笔断意连的草书,圆润饱满的方正琥珀体……一旦纸质书籍报刊被取代,我们不需要再用笔书写,汉字的书法美感还怎么体现?书法美感一旦不存在,中华灿烂的文化还完整吗?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我们说真话、记真事的日记习惯带来创伤?人们想用文字来保留自己儿时童真的往事、记载自己心灵划过的轨迹、倾吐自己的酸甜苦辣都不可以了!有人或许说:不是可以用电脑,用网络来保留吗?网络?现在的黑客那么厉害,随便一个指令便可打开你的文档阅读你的密码、心情。你的“房子”里,有陌生人进进出出,你的秘密,被陌生人阅读,你难受么?你气愤么?你允许么?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读书的意境之美带来创伤?很多人喜欢读书,享受由纸香、文字的美感以及思想的光彩共同带来的心灵安宁与情感升华。这是一种对古韵的找寻,还是一种对文明的尊重。网络阅读,能做到吗?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创伤?大家从幼儿园甚至从更早一些的家庭教育开始,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不处在电子产品的辐射之中?天天对着电子屏幕,我们的视力能不受到伤害?

不管以后科技怎么发达、网络怎么先进、多么便捷,我认为:传统的纸质报刊书籍都拥有一方舞台,绝不会被网络所取代!

热门推荐
1考砸之后
2彩色的风
3春雨
4爱的足迹
5搬木头
6彩秋
7雨后的味道
8绿野仙踪读后感
9“一”的遐想
10谦虚使人进步
11有你真好
12勇敢是这样炼成的
13我和书的故事
14小学关爱作文
15友情的颜色
16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17初一军训日记
18参观绿博园
19汉灶村的文化礼堂
20关于二十四节气小满的作文
21观察家人炒菜
22美丽的惠州西湖
23崂山一日游
24记一次有趣的游戏
25再见时光
26逆境出人才
27我心中的偶像
28下雨天真好
29妈妈的唠叨
30我的好朋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