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一波三折的求学之旅
一波三折的求学之旅

【篇一:一波三折的求学之旅】

十一学校一个伟大的称号,十一学生是你一生的荣耀。

当我手里这份足以让我神魂颠倒的录取通知书时,回首那一个多月的努力和坚持,单凭四个烫金大字——十一学校,我就知道辛苦没有白费,而且收获是那样惊喜。

记得当时还上六年级的我,面对初中的选择只是略知一二,唯一懂得就是十一学校好。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耳濡目染,十一学校便理顺成章得变为我的奋斗目标了。俗话说得好“有目标才有动力”就这样,我的求学之旅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一个办法,推优!说起推优,那么就要拿下市级三好学生。我很幸运,十五个名额十四个候选人,板上钉钉的事情走个形式就好啦~对于那份意向表,六个空,“刷刷刷”几下搞定。当然是填十一嘛。可我满心期待,结果却不尽人意,轮空了。

乐观的我很快从阴霾中走出,收拾行囊再次整装待发。接着,我又向艺术特长进军出发。

当天考场,人愈聚愈多,摩肩接踵地不断从入口涌来。那天我可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人满为患”。人多概率小,更何况都是高手云集,区区我一个小将又怎能抵过?

事不到底,我不放弃。虽然屡败屡战,但我要放大招了——投简历。但是这次的几率更可谓是大海捞针,之后便了无音讯。

就在我认为上帝为我关上这扇门时,幸运女神却眷顾了我,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门上绣这四个烫金大字——十一学校。

我不知老师们是怎样在堆成山的简历中找到我的,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许有无限可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十一选择了我,我便只会让它更加辉煌。

【篇二:父亲的求学路】

这个国庆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回到了老家——长江支流边上的一座小城。到达时已是夜晚了,电视机里播放着盛大的国庆联欢活动。爷爷邀我到阳台上一起赏赏景,于是我俩面对着长江,在藤椅上坐下闲聊起来,聊着聊着爷爷便讲起了我父亲求学的经历。

40多年前,我父亲出生在长江边这个穷困偏僻的小镇里。他没有上过幼儿园,更别说什么早教,从他会走路起到上学,他一直在奶奶的商店里帮忙,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奶奶纠结了许久,才做下一个艰难的决定——送他上学。“哪像你们现在啊,”爷爷说到,“当时送一个娃儿去上学是很奢侈的。”

那时,小学和中学都在江的另一岸。每一次去上学都要走过一条铁索桥。说是桥,其实不过是几根铁索上铺了木板而已。六七岁的父亲,每天都要过这座桥两次,稍不注意,就会一命呜呼。“每天送她上学,跟永别一样,下午我和你奶奶早早就站在桥头等啊等,就怕他回不来了。”爷爷有些哽咽。

那时候上学,真的是有生命危险的。就在日复一日的惊心动魄中,父亲终于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其实,在本地上完高中就已经算高学历了。爷爷奶奶希望他在本地任职,但父亲本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高考,这一考就考到了天津南开大学。

“全城传得沸沸扬扬的,都说刘家那个二儿子考到了城里的好大学。”爷爷自豪地说道。本来是不想让他离开这里的,可没想到一考考这么个好大学。于是就这样,一个青涩的少年,左手提着被褥,背上背着一个比自己个头还大的行李包,踏上了离家的旅途。那时从四川一个小城到天津,须先坐汽车,再乘火车,再坐汽车再乘火车,颠簸五六天才能到。

在南开,连四川的同学都很少,更别说和我爸同乡的了。家境不富裕,父亲便自己打工挣学费,挣生活费,听不懂普通话,父亲便跟着广播学……

“变化真的太大了,现在从这儿到天津,坐动车,几个小时就杀拢了,我们这儿,就我知道的,就有一两个上清北的,现在上学哪,还需要你们自己挣钱嘛?”爷爷还在絮絮叨叨。

突然,小城里放起了烟花,城里各处也都亮起了彩色的灯光,“是庆祝国庆的灯光秀!”爷爷惊呼道。只见满城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汽车穿行在绿树成荫的滨江大道上,来来往往。不远处的长江在夜幕下静静地流淌着。这哪里是爷爷说的那个落后的小城啊!我心里暗想。

此时,爷爷注视着满城的华灯,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知道吗?是一代代不畏艰苦的人,一代代实干的人,改变了这个国家,造福了人民,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啊。”

长江无言,它见证了太多的沧桑巨变。在五彩灯光的映衬下,它好像微微地笑了。

【篇三:改写匡衡求学】

古代有一个人叫匡衡,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不得不给大户人家放鹅。

匡衡每次放鹅,通常是让鹅自已取食,他躲在学堂的墙角下偷听,如痴如醉。晚上回到家,因为家里买不起蜡烛,所以深夜无法读书的痛苦一直在折磨着他。匡衡的邻居家倒是有蜡烛,只可惜光亮却照不到他的家。对知识的渴望促使匡衡突发奇想,他拿起凿子把墙凿了一个小洞。邻家的亮光照过来,匡衡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就着这微弱的光芒,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就这样,匡衡白天在学堂偷听,晚上就着小洞里的光亮读书,学问大有长进。

这件事让一个叫何生亮的人知道了,这人是当地富豪文不识的管家。他告诉匡衡,文老爷有很多藏书,他可以介绍匡衡到文家干活,从而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

匡衡大喜过望,第二天便去了文家。文不识看他年纪虽小,举止却很得体,便让他做自己的书童,每天陪着他读书。一个月下来,文不识对匡衡赞赏有加。发薪水时,匡衡却分文不取,这让文不识很费解,问道:“为什么不要工钱呢?”

匡衡恳切地回答:“如果能读完老爷的藏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文不识深受感动,从此就资助匡衡读书。后来,匡衡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

【篇四:心如止水乃求学妙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湖水,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平浪静。若要问何时方能达到求学妙境,需待心如止水之时。

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汪洋中求学,如同在我们的心境之湖上行舟。

试想当湖面波涛汹涌,滚滚的大浪一浪又一浪,莫不说求学之舟将有被淹没的危险,如此何以前行呢?不是改变小舟的方向,就是用沉重的浪花一点一点将它摧毁。又或是当湖面时而涨水时而落水不能保持均衡,我们的小舟早已在颠覆和忐忑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重心。

如是平静如画的湖面,小舟才能稳步前行,一边欣赏沿岸宜人的风景,一边驶向最终目的地。

当然,平衡的湖水并非指一潭死水,而是当智慧的微风吹过,它能把握住机会,将小舟乘势向前推一把,然后泛起微波粼粼。

著名科学家居里与他的夫人玛丽曾三个月不出实验室,专心致志进行科学研究,最终由居里夫人玛丽发现了镭,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难能可贵的除此之外,更是她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牌轻描淡写,作为玩具给自己的女儿把玩,之后又投身于她热忱的科学事业。在名与利的巨大诱惑之下,她一如既往地进行她的科学研究。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心如止水,自然达到了求学妙境。

再遥想古人宋濂,天寒冰坚,为了读书,即使墨冻在了砚中,也冒着严寒一字一句将借来的书抄下。后来又为拜师求学,衣不能着暖,食不能饱肚,只为了心中不变的信念:求学。在大自然翻云覆雨之时,在艰难坎坷磨砺他时,他做到了心如止水,故而才有了流传千古,激励无数学子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如此一来,若你的心境之湖还未平息,那么你的求学之舟也定还在摇摆,若想使小舟平稳驶向梦想的彼岸,请静下你的心湖;若你的湖水在以有韵律的微波迎送小舟前行,那么你已达到心如止水之境,但必须以坚持为船桨,你就将领会求学的妙境!

【篇五:远方求学】

我们竭力忍受苦舍到远方求学为了什么?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以后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与徇丽多彩罢了!——题记

当我们逐渐长大,父母日渐年迈。就注定家已不是我们永远应待的摇篮了。就像鸟儿一样,不可能永远待在温柔的巢穴里,必须展翅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我们就如小鸟般,终有一天要离开家,去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当我背上行囊,离开家去远方求学的时候,就注定从此我要一个人走了。求学的旅途没有谁能永远陪伴着我。我知道,不止于我而言,于天下的莘莘学子而言,离开自己最热爱的家乡,最深爱的人。内心是有多么不舍与难过。即使如此,我还是选择去远方求学。在远方求学中,拼搏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辉煌与成功。我选择远方求学,只是为了让生命因得到知识而变得有意义,升华自身价值。如诗人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啊!或许求学的旅途中有数不清的困难与挫折,使人绝望。但我相信,既然作出了选择就应该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不管是否能成功。

远方求学,肩上背负的不只是行囊,还有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于家庭而言,我求学寄托了父母所有的希翼,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是我向远方前进的动力。对社会而言,远方求学可以使我自身修养得到升华,从而影响别人。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了努力。远方求学使我获得了知识。这对国家来说,我用所学的知识建设自己伟大的国家。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我的一份力。

没有谁不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用知识去为生命描绘永不褪色的一笔。正因如此,人们才在单调的生命里多了几分追求。我的生命不应平庸,而要想不平庸就得用知识去改变。远方求学,学在远方是我生命里最好的追求。

【篇六:何处不能求学】

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留学生,出国学习成为稍微富裕的人家中孩子的选择之一,然而,花费如此多的金钱与力气,大部分海归的工资却不比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高。因此,我觉得,出国留学或许不应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出国留学不是求学的唯一选择。求学并非由地点决定,而是关乎于你是否拥有求学的态度。你若能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同样拥有世界一流的水平,有与国外的知名大学类似的资源,有国外聘请回来的教授。在这样的大学里,我们不存在语言的差异,不存在上课难以听懂的情况,也不存在因语言而造成的隔阂。相对而言,对于一些不富裕,而要贷款出国的留学生,给毕业后的自己给予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如果海归们回国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那你的金钱就像打了水漂,白白花费了。

出国留学让你失去人脉与实习的经验。留学生在国外积累的人脉,在国内却如同鸡肋,难以有用上,回国后只能一个人单打独斗,遇上困难,找不到可以帮忙的人,拥有投资的机会,也没有合作的伙伴。反观国内,大多是大学同学共同创业,三五成群,拥有青春与激情,这样不是更加让大家向往吗?如今,在国内大学就读,并拥有实习经验的大学生,也更加受到用人机构的关注。国内学生从大学时便可以开始找工作,并且持续关注各个单位的动向,远远比那些回国后一头雾水的海归要强的多。“强龙不压地头蛇”,高学历的海归若是习惯了西方的风格做法,过于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在以和为贵的中国,就像把鸟的羽毛拔掉让它去飞,空有一身力气,而无法一跃而起。

出国留学让你缺少了对父母的关怀,拉开了彼此之间距离。百行以孝为先,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国外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当地,使得家人与自己每年甚至几年才能相见一次。平心而论,对于养育自己二十年,花费无数金钱在自己身上的父母来说,着实是不公平的,就算你赚到了再多的金钱寄给父母,但父母对孩子的想念又哪是金钱可以填满的,大部分父母大概会选择把这部分钱存起来罢了。而在外国出生的孩子,因为环境的原因,甚至连母语都不会说,祖孙二人连交流都成了问题,恐怕更加会让父母感到心酸吧。

何处不能求学,如果拥有求学的心,或许留在国内才是更好的选择。

热门推荐
1失败也是成功
2仿佛是昨天
3失而复得的幸福
4享受慢生活
5我心中的中国梦
6有时,我也想玩一会
7误会
8长有犄角的盔甲武士
9西行漫记
10梦开始的地方
11青铜葵花读后感
12秋天的田野
13收获
14田园四季交响曲
15吹气球
16愉快的游戏课
17我学会了照顾弟弟
18春节
19挫折也是一种幸福
20未来的生活
21触动心灵的那一幕
22体操比赛
23漓江,我心中的梦
24那一次,我很后悔
25成长路上
26转身已变回忆
27踏青
28我的自画像
29游中海公园
30西安美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