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品读唐诗
品读唐诗

【篇一:品读唐诗】

唐诗如一片璀璨的星空,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令人陶醉,让人向往。

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几十年来,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射到唐文化上,无数人去品读唐诗,赞美唐诗,尽情地遨游于唐诗之中。我自然也不例外。

品读唐诗,我深深了解到了唐诗中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月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便从此夜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眼中的故乡,床前明月光永远思念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品读唐诗,我明白了唐朝的酒烈。诗人纷纷举杯消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醉卧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更是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品读唐诗,我知道了唐诗中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着,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故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啊!

品读唐诗,我体会到了唐朝诗人的清亮。一壶酒,一把剑,还有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轮残月,舞出一颗盛唐的心,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是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品读唐诗,我领悟了中国古风。唐朝可以称得上是远古的大同社会: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从唐诗中,我看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史,品读唐诗,我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落花中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铮鸣,窗外有风透过明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年。

品读唐诗,望穿历史;品读唐诗,祖国在我心。

【篇二:品读人生】

人生如酒,愿能醇醇饮。阳春三月,在暖风中品读人生。牛儿在一片嫩绿的草地中吃着草,一个牧童斜倚在稻草上,尽情的享受春天的温暖。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显露出春的朝气。这孩子正是读书的年龄,拿着课本,正聚精会神地朗诵着,朗朗的诵读声不断地飘向远方。他的头随着读书的节奏不停地晃动,宛如啄食的啄木鸟。

人生如春,她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源泉。烈日炎炎,在浓荫下品读人生。六月酷暑,和朋友一起去抓鱼。在小河边,阳光照射在水面,波光粼粼,鱼儿来往穿梭,我们尽情地在水中捕捉嬉戏。到了中午,我们满载而归。到了朋友家,她的母亲十分热情,邀请我吃饭。我在她家体验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当然,这来源于她们的热情。

人生如夏,热情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萧瑟深秋,在恬静中品读人生。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在风中曼舞,信步于小道里,秋日的斜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孤独的长椅躺在道旁,已无人问津。这深秋是凄凉?亦或是恬静?小路尽头,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依相偎,尽显秋日之柔。

人生如秋,关爱给我们孤独的心以慰藉。数九寒冬,在严寒中品读人生。在这漫天飞雪的寒冬,有谁敢直面?但寒冬没有止住他们,没有止住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早早起床,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他们的诵读声点燃了一盏盏灯,赶走了黑暗,留下了美好的希望。

人生如冬,困难的磨砺,让我们成长得更加坚强。

人生如诗,唯品读可得其精髓。让我们把握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如四季般缤纷,如酒般香醇,如诗般隽美!

【篇三:品读国学书香人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穿越历史伟岸的长廓,在沿途踏遍古代圣贤的足迹,阅读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在行行墨香里品茗人生的真谛。手捧中华五千年的书卷,感受到悠长绵远的文化,让我的人生充满馨香。

我读到了《论语》。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睿智聪慧。这样一位圣人,却从未自视清高而目空一切,相反,他却能“不耻下问”,虚心求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以虚怀若谷的心胸,容纳与接受百科知识,终成就一代大师。春秋时期,天下无道,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他深感百姓疾苦,为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坐着木车,摇着木铎,宣扬仁政。他遭遇了接连不断的失败,甚至一度被逼入粮绝兵围的困境,可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他的列国之行。

于是,我懂得了要以谦虚谨慎的心态对待他人,更要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迎接困难的挑战。

我读到了《史记》。这部倾注了司马迁一生心血的史家绝唱,至今仍如高悬的日月,光芒万丈。《鸿门宴》《项羽之死》这些篇章,淋漓生动地再现了一代枭雄的悲剧命运。曾几何时,这位西楚霸王壮志凌云,豪气冲天,末了却沦落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凄惨境地。项羽的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甚至狂妄傲慢,断送了他的江东子弟,也断送了他的江山美人。

于是,我懂得了“不可沽名学霸王”,我们应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更要善于把握机会。

从经久不衰的国学经典中,我只不过窥见了些许最浅显的道理,但已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要提升自我修养,明白了黑白是非。但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却狂放自大,目中无人,还有些人玩物丧志,沉迷娱乐,似乎他们已在渐渐远离飘着书香的经典,长此以往,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能要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媒体上常报道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难道这不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和讽刺吗?

在国学中徜徉,在经典中漫游,是我们这代人的高尚追求,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国学是我们的国粹,经典是我们的精华。守护国学,热爱国学,传承经典,传承文明。

我坚信,国学的精华会滋养中华后人茁壮成长,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和风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四:品读自然】

大自然无疑是地球赠给我们最大的礼物,每一颗草,每一寸土,每一朵花,都是组成大自然的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如果没有了自然,那我们还谈什么生活。

大自然那一年四季,就好像是“母亲”的笑容。

春天的来到,就好像是“母亲”露出一副“慈爱”的笑容,春风和煦得吹在身上,感觉到一丝暖意,毫无违和感,感觉暖意满满。吹在脸上,就好似“母亲”的一双柔手在轻轻的抚摸着你的脸。地上的小草,冰冻的河流,树枝上开骨朵,用一句大张伟的歌词:暖暖的春风迎面吹,桃花朵朵开……

夏天的来到,就好像是“母亲”的脸露出“盛怒”的表情,不过万物已经复苏,展露自己最美的姿态,把自己最妖娆的一面显现给大家看,不过,夏天烈日当头,风吹在身上,都感觉不到丝丝凉爽,太阳炙烤着大地,低下身体,望着大地热浪滚滚,那种感觉,心中满是埋怨,对自然“母亲”满肚子的怨言不知对谁说。心中更期盼“母亲”赶快消消火。

秋天的来到,就像是“母亲”生完气又恢复平静的状态,秋风吹得就像心里干涸的土地,突然有水的浇灌,透心凉,心飞扬,飞一般的感觉。秋风吹的树上的落叶唰唰落地,铺在大地上也并非不是一种美景,悠哉悠哉的走在上面,随着步伐,脚底又形成一段优美的旋律,清脆悦耳。

冬天的来到,就像是“母亲”伤心时候的状态,万物已经冬眠,缩回属于自己的地方,对于任何事情,任何刺激,都毫无兴趣,没有一丝色彩,天上有时飘起鹅毛大雪,有时飘起零星小雪,好似“母亲”的泪水已经冷到零度以下,才形成了雪花。寒风刺骨,河流又变回了“平板”,而我们的活动也逐渐减少,似乎我们的心情也受到“母亲”的影响。

自然“母亲”就是这么善变,也正是因为她的“情绪”变化,才为这一年四季,增添了许多色彩,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如果自然“母亲”没有了“情绪”,也就代表她不爱我们了,也代表我们伤了她的心,也要好好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篇五:品读当代中国文化】

很多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有几千年的精神禁锢,有近百年的迷茫,而后附加工业文明的冲击,愈加世俗,愈加拜金。这种说法在错误偏激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社会的确在历史转弯处产生了一些残次品,但这只是一定时期的不完美,终将替代不了当代文化的主流。也正是这些多元的碰撞,造就了多元的当代文化。在蒙昧中探索,在前进中感动,当代文化拨开淡青色的迷雾,不息的身影铸就国人的民族之魂。

追求与爱与自由,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社会,以开放广博的胸怀思考社会,在平凡或跌宕的生活中寻悟自身价值,这便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以文学为例,穆斯林的葬礼则是一部反映中国动荡时期的典型当代作品。以虔诚的信仰为基调,玉和明月为线索,描绘了中国六十年的兴衰,清婉地勾勒出三代人命运的浮沉,无论何种伤痛,都无法掩盖我们对于爱和明净灵魂的渴求,秉执着善的烛火行走在润物凋零的土地上,映着纯白的韶蕴,且远且长。

在雪山之中,还有一位衷情于玉的行——海岩。无暇的纯白存活在杂乱的世间,最后的覆灭只为证明曾经无尽的鲜活。繁华与喧嚣充斥着城市,黎明是新的起点,黄昏藏匿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或痛苦,或悲伤,不知安放何处的情感寄托在夜里,清醒真切。海岩为这些漂泊的心灵酿一杯青稞,逸出清澈的最初。安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静谧的文字滑过双眼,留在心底的是当代文化所给予我们最本真的感动。

与霍达的凄清和海岩的纯白相比,莫言的作品则更像平展在北方黑土地上的一席蒲草,遗存了历史的印迹和令中国难以忘怀的气息。莫言作品作为当代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以其写实,醒世来践行当代文学的使命。魔幻夹带风朴用残忍揭示真理,百花之中,绽放出他最独特的新奇。当代文化,从来都不是拘泥的,也从来都不是忘本的,坚守着中国文化的精魂,在行走中前进。活在当代文化的气息中,他曾给予我一颗懂得思悟世界的心灵。一代人铸就了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又会铸就另一代人,莫把当代文化至于黯淡的角落。

在历史与文化面前,正如林徽因所写:"我算作一个匆匆的过客。“即便是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我们也有义务有责任去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请以普世之怀继点中国当代文化的灵魂之火。在心海中央,种下一棵生命的树,枝繁叶茂,四季不死,四季轮回的风尘,都有未知的风景。渐行渐远的,将是灵魂。

【篇六:品读唐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有的气魄雄浑,沉郁悲沧;有的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十一假期前的周五一节作文交流会中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勾起了我对唐诗的回忆。

周六下午,坐在干净整洁的书桌前,看着一本古色古香的《唐诗三百首》。微风习习,吹来了诗书墨香。构建出一处处古朴凝重的文人雅居;笔韵流转出一首首墨香四溢的传世之作;描绘出一位位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才墨之薮之处,文人浮白载笔;给人一种精神的盛宴,似遨游诗海。以前背诵古诗时,特别是唐诗,便觉枯乏无味,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如今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玉阶怨》中李白透过窗帘仰望着那一抹秋月时“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又远望见那“若非群山玉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闻。”的美人,彩云像是她雍容华贵的衣裳,鲜花好比她的姿容,美得无以言表:画面像古琴的弦音般、蜿蜒的流水般流转,似乎在对面的山上看到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送别场景和桃花潭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唐诗有着她独具风韵的特色,不同于宋词、元曲,唐诗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给人以独特的享受,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如书中所讲“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不同,结果也不同,诗与诗人也是如此。”如“诗仙”李白流放途中,“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与返回途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绪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的对比。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唐诗所带给我的感受,使我陶醉其中,沉醉于此。唐诗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但是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的尘埃,就错把她当是不惹人注目的鱼珠,她需要我们为她擦拭,擦去那层厚重的往事尘埃,让她重现那夺人眼目的光彩!

热门推荐
1稻草人读书笔记
2未来的一天想象作文
3那个给予我生命的人
4快乐的一天
5冬日趣事
6仙人球
7找春天
8抗日英雄作文
9与自信在一起
10美丽的秋天
11爱要大声说出来
12幸福原来这么简单
13眼睛
14精彩的足球赛
15嘿,泡温泉的感觉真好
16我家的公鸡
17爱管闲事的我
18心事
19雨中登云龙山
20春暖花开
21老师的作文
22买钢笔
23平板电脑的自述
24花市探花
25共享时代
26我的布偶熊
27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28校园景色
29无言的爱
30夸夸我们的班长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