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漫谈庄子与《庄子》
漫谈庄子与《庄子》

【篇一:漫谈庄子与《庄子》】

我如何以空洞的言辞,来描绘一个遨游九天之外,桀骜不羁的灵魂呢?

我如何以笨拙的口舌,来道出一卷汪洋恣肆,浑厚雄奇的大道至言呢?

太初有道。这道混混沌沌,是万物的源头,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借着这道运行,地上万物借着这道生长消亡。“真人”拥有这道,便怀抱宇宙,背倚日月,超脱功名生死,与万物浑然一体。庄子便是半个“真人”,他窥探到了大道的踪迹,使用手中神奇的妙笔,启蒙世人愚顽的灵魂。于是,一部旷世奇书——《庄子》,从他的笔下诞生了。

一部《庄子》,不像儒家的刻板说教,不像名家的炫目巧辩,更不像法家的压抑苛刻,夜读《庄子》,是精神的洗浴,是在辽远的大道中畅行,是在怪诞的寓言里翱翔,是在空灵的词藻中悠游。自由奔放的文风、深邃悠远的狂想,将文学与思想结合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赏文之奇丽,悟道之幽隐,读罢一篇,心神畅快淋漓,自觉胸中清风习习,飘飘然轻盈若飞。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著有《庄子》一书。他一生清贫,拥有才能却不屑于入仕为官,只做过漆园吏一类的小官吏。他像谪仙一样悠游四方,钓于濮水,游于濠上,谈论大道,直至终了。

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我却不以为然。庄子的归隐,乃是为了探寻深远的大道,自由自在,还璞归真,楚王愿把国事托付于他,他却漫不经心地答道“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并不是消极的态度:功名利禄对于他来说轻如薄雾,不足为道,而忙于国家政务,更是背离他的理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只有顺其自然,不去违背其中的规律,才能获得“大治”。况且一个悲观消极的人,会在妻子死后“鼓琴”吗?会幻想自己化为蝴蝶,翩然流连于花间吗?外物与自我,在他的认识中已经浑然一体,是对立而统一的;得到与失去,无非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改变,并没有真正的得到与失去。正因为看开了,他才能保持平和喜悦的心境,不受外物的纷扰,持守本真。

因此,大道是质朴而玄妙的。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同样是质朴的,是桃花源一般的和谐社会。人民抛弃雕琢的华饰,舍弃心机和巧智,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中,民风淳朴,安闲而快乐,这是多么唯美的理想啊!没有欲望,没有争斗,天下真若如此,还怕得不到治理吗?可惜,“道”是俗人所厌恶和不解的;那么得“道”的社会,岂不是像乌托邦一样遥远、难以企及吗?

唉,我等平庸之辈,如何用学鸠的短浅目光,窥视大鹏的踪迹呢?如何用猫头鹰的狭隘心胸,测度鹓鶵的无量胸怀呢?我在这里讲说庄子,谈论的岂不是圣人的糟粕吗?“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

就让这“大道”的精神,寄身于“圣人的糟粕”,一代一代源远流长吧。

正如庄子自己在《养生主》篇末打的比方:“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篇二:庄子】

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

真的,遗憾。

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

真的,幸甚。

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

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

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

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

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

【篇三: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乾坤浩渺,日月同辉,星辰迭代,万古归尘。大千世界,却在庄子面前无象无形,只留下舞蝶蹁跹。

《北冥有鱼》所缔造出的,是一个瑰丽梦境,而庄子就好似来自云端的筑梦师,鲲鹏变幻,海运大风,皆在一念之间。通过这篇看似虚幻的文章,我们却能从中寻找出庄子思想的“小线头”:一、万物的运动皆有所凭借;二、心存敬畏,尊重万物;三、事物的极限远超过我们现在的认知范围;四、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拥有了这样的思想认知,都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庄子的思想边界又在哪里呢?恐怕能与宇宙同瀚了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小故事。庄子的机智灵敏,甚至还有点“小调皮”都能从“偷换概念”这个“技能”中体现出来。

不论是从哪篇文章,在学习当中都能体现一种思维:天人合一。若庄子只是天地间孑然一身的个体,他恐怕也无法想象到“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不会感受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不管是想象力还是心胸,庄子都在无限增大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天地同寿。

在我的心中,庄子仍然鲜活。

道家之道,在于规律。庄子与天地合一,山川俱眠,那么庄子就是规律,茫茫芥子间,不变的只有变化。世界在绝对运动,也绝对在按规律运动。庄子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罢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上课时,老师说道家讲求“顺其自然”,而在这个时代此思维好似不太适用,于是逸伦同志说应“批判地接受”,然而对此我还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一词,是生命依傍的条件,也是一种难求的心境。心中自然,自然即入心。心纳自然,万事皆清明。自然就是规律,万物生存的法则,所以我们的“顺其自然”应是“顺应规律地做事、论事”,就再合适不过了。既然顺应了规律,那么荣华富贵下的肮脏,功成名就下的丑恶,生死离别的绝望,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这也是我的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有一天,若能参透了、顿悟了,岂不美哉?

人生在世,没有一朵花属于你,因为你只是途经了她们的绽放。愿我能不断修炼自己,不沉、不傲、不贪、不假,心与梦同在,遥会庄周。

【篇四:庄子,我想对你说】

千年之前,无人能称圣;千年之后,当一切时过境迁,当人事化为一抔黄土,日转星移日月当空,亦唯有数人称圣罢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称圣之人虽少,但庄子亦位列其中。

庄周梦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作假虚中带实,究竟谁化作了蝶又有谁化为了周?真假梦幻,无界无限,分不清亦不想分清,这就是你的哲学。或许,在生活学习中极少有人能领悟你的思想、看懂你的人生。但在我们走投无路之时逍遥游却可作为一剂良药。人言皆道:良药苦口。一剂良药苦口苦心,可逍遥之游无形无味,不甘不苦却恰似一汪清凉的泉水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治愈我们的心灵。

秋水之上濠梁之辩:子非鱼焉知鱼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非鱼似鱼谁人之乐?人鱼之乐皆为其乐。这就是庄子一人的逍遥游。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任意逍遥,无知无求唯欲逍遥。

千年韶光易逝,岁月流年易去。一个个的千年将你我相隔。是我终不能追随你的步伐,是我终不能企及你的高度,我也想像你一样,任意逍遥快活人生。然,圣与凡间终差一字,圣人逍遥凡人却只能从生至死都有羁绊。求不得、放不下、抓不住、爱别离,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恩怨江湖,相濡以沫却不如一齐相忘于江湖。可谁人又能做到不求、放下、不抓、别离?自古及今唯周一人而已。庄周梦蝶梦的不是蝶、梁濠之辩辩的不是鱼。非鱼非蝶,他梦的辩的是逍遥之道。以身化蝶,庄生晓梦迷蝴蝶,蝶化庄生;与施相辩,望穿秋水游濠梁,鱼乐之辩。

佛亦有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坐是禅行亦是禅,一花即为一个世界,一叶可悟前世今生。春来花开秋至叶落。有即为无无即是有,一切随缘不可妄求。正如庄子的人生哲学,逍遥之道道法自然。临死之前,他更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执着的追求着人世种种,奔波尘劳不曾稍歇;临死之时,是否还为这皮囊所累执持不放?我们能否像庄子一样豁达?---死后还诸天地!这就是庄子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致谢庄子,是他在我们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给予吾等一语良言……

热门推荐
1流过心田的那场雨
2公交风波
3习惯
4以琴为友,伴我远航
5读《神医是这样看病的》有感
6梦靥
7写好朋友的一封信
8校园的四季
9我家的小猫咪
10美丽的夏夜
11文明美德,伴我成
12我战胜了谎言
13致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14快乐的旅行
15花开花落
16文具盒里的故事
17野菊
18未来的手机
19没有想到会因为太爱你而失去你
20难忘的小学生活
21煎鸡蛋
22六一儿童节
23沂山游记
24爱睡觉的同学
25她真美
26春游
27寻书记
28暑假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29青春路上永远的记忆
30站在高处高中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