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孤独的守望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是庄子在《养生主》开篇的一段话。先哲穷极天人之境,竟得此言,我不禁有些惊恐。知无涯,那就不要去追求了,这一语竟打破了人类千年的梦想。然而,在庄子的养生之道中,这也是核心所在。
总是幻想这样的场景:漆黑的夜晚,繁星点辉,麦田之中,会有人静静地坐着,去守望一轮明月。那些孤独的人,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阐释他们所追求的完美境界。然而,他们的坠落也如同这星辰一般,在新星爆发的一瞬,和那凄美的光,一同湮灭。
海子是在自杀之前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短短的诗所饱含的生命的力量,依然令人震撼。那是海子所毕生追求的境界吧:
面朝大海的房子,无比幸福的生活,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完美的境界却以死亡为代价,化为永久的痛憾。
这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这似乎是人的宿命所在:牺牲毕生的心血,追求心中的完美境界。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升华为永恒,这恰似一种伟大的倔强。
每当我去看梵高的作品时,总会被触动。艺术家们把自己推向了一个有一个的极致,像《向日葵》一样的热情,像《星夜》一样的炫目。他们用生命为作品增添了无可企及的美,而他们的生命,也在其中升华。
因而,我会去赞美星夜里的烟花,它们是孤独的,然而,正是它们舍身的爆发,燃亮凄美,也让人们看清了天空,曾经黑魆一片的天空。最后,坠落一地,令人惋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穷尽一生心血研究光导纤维,照亮了这个人类从未触及的领域的黑暗,把人类领向了光导的时代。然而,当人们亲切地称他一声“光纤之父”时,他却茫然无措。因为,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他早已忘却了他所珍爱的事业,也正是此时,他才被授予晚到的诺贝尔奖章。
因而,我似乎有点明白庄子的深刻了。那些孤独的守望者,在守望中成为烟花,这是他们的定数。要想养生尽年,就不要再献身其中了吧。然而,我却羡慕高锟,因为在晚年,他却像返璞归真一样,享受生命的一抹余晖。
舒伯特在临终之前也未能完成的第八号交响曲最终成为绝响,那些未完成的乐章却和完成的部分一同渲染出无比幽静和神秘的氛围。完美的本身并不重要,无论以何种方式,人们心灵所向往的地方,即使是灰飞烟灭也再所不惜,这样的追求过程,才是真正的完美。
【篇二:民俗的守望者】
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晚上,我和同学卖完孔明灯后,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西大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店铺前还有着光亮,走过去一看,却是一个老奶奶,在店铺前放置了一张案板,铺着红色绸缎的案上放满了各式水果和食品。我们很好奇的走过去,问老奶奶这是在干什么?老奶奶微笑着对我们说:“敬月!”
敬月,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名词。回想起从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过,敬月,就是去虔诚地供奉月亮,希望在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可以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仔细端详案上的物品,主角是一根长藕,据一旁的老人子女说,这个藕是多日前就专门定购的,不但整,还需将一些小细藕也连在整藕上,寓意整个家族的繁衍茂盛。再看看这丰盛的物品,心里在想,那咧嘴笑着的石榴应该就是子孙满堂的意思了。还有整串的葡萄应该就意味着硕果累累吧?我正这样想着,一旁的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看,都是双数呢,四个苹果、六个柿子、两包月饼”。一旁的家人又热心介绍起来:“这都是希望成双成对、事事如意、六六大顺。放藕的茶盘里放着的金色小鱼,还有白色玉石兔子头上扣着红花,都是图个热闹。”是啊,很平常的两只小白兔因为头上戴了两朵花,立刻显得生动起来。
第二天,我去奶奶家,把这个发现告诉他们时,他们竟然很激动,一问才知道在他们的小时候,也有这样的风俗。爷爷和奶奶的童年,一个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一个是在有着“天下粮仓”美称的繁华的漕运之都度过,他们的童年都有这样的习俗,是除了春节以外孩子们最爱的节日,“敬月”之后,小孩子们走动窜西,到那家吃那家,好一派热闹景象。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爱上了洋节,已经淡忘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现在,即使在传统保留相对较好的乡村,也没有多少人在敬月了。
回想起那一晚,整条大街沿街的房屋门窗都紧闭着,路上几乎没人,只有他们一家在虔诚的按着传统,摆着传统的供品,等待十二点的到来。空寂的大街给这位从十六岁就开始敬月的老奶奶添上了一种神圣的氛围。
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的去过一些洋节,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瑰宝啊!
愿老奶奶一家可以继续守望这个几近失传的习俗。明年,我也想在家中的院子里摆上丰盛的供品,也同家人相拥在一起,共同敬月,也成为我们淮安民俗的守望者。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这是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故事,叛逆、放荡、残酷的故事,来自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也许因为我自身的年龄、经历的事情,也许我没有主人公如此的愤世嫉俗,书中为了表现霍尔顿的不学无术每句都是满嘴脏话,令我有些遗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不过虽然有这些粗俗词语,但霍尔顿拥有一颗敏感的心,也正是因为这颗心才让他如此不同,“出淤泥而不染”。霍尔顿厌恶学校、厌恶人群、各色各样的人,但本质上他是个很不错的人,只是“假模假式”的社会不得不令他心烦。他并不像那些伪君子一样,屈于种种利益、名誉,最终堕落虚伪着生活着。不论权利再大的人,也只是这个社会的傀儡罢了。
他想逃离这个一刻也不想待的地方,甚至想去乡下装聋哑人来摆脱世俗,可做“不食人间烟火”也只能想想而已。仅此而已。
霍尔顿最痛恨电影,做作的情节使他头疼,可在百无聊赖时他又不得不迈入电影院;他痛恨玩弄的感情,一种肮脏的爱情,可他又做了他痛恨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太多。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悲剧的,他的悲剧比任何人都要痛苦。挣扎的太多,惶恐无助,逼迫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只是因为他看破红尘、看淡一切,想逃避。最后,也只好妥协。
霍尔顿的人物形象也是很讽刺的吧。
他的幻想是美好的,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守望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像他的妹妹菲苾、弟弟艾里那样。在这个喧嚣污浊的世界,也仅仅有孩子拥有花儿般得心灵了。却也完不成这个愿望了吧。这个世界被腐蚀了太多太多。
有时候,比起主人公的“愤怒青年”我更喜欢那个可爱的菲苾。她虽是小孩子,但比她哥哥更理性。她懂得做事的轻重缓急,当然也打消了霍尔顿不切实际的想法。
你的身边,也总会有这种人吧。像主人公的桀骜不驯,菲苾的善解人意,伪君子的假惺惺,它会使我们引起共鸣。我想这也是《麦》畅销的最大原因吧。
【篇四:心灵的守望者】
启明星褪去光芒,旭日从地平线上呈现,四季交替,每一个晨曦每一个日暮,年华伴随着时间悄悄流逝,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守望者,他守望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日子如流沙隐藏在不紧不慢的时光里,偶尔翻开记忆中那些发黄的扉页,但清晰如同昨日,细数每个季节的快乐与忧伤,定格的瞬间,唯美的特写,记录着点滴的美好。因此,年少的我们爱回忆,回忆单纯幼稚的童年,回忆刻在心里的小小幸福。逆光薄暮中,我们找寻着最初的自己,和当初最纯真的快乐。
然而时间也如同一个掠夺者,时间太过于冷漠,总将往事搁浅。都说青春是梦的故乡,但却时常让人找不到方向,迷茫中让我们更加留恋过去,我们束缚了自己,让前行的脚步被回忆所羁绊,那些风干的回忆成为了心灵的依靠。而现实中,我们内怀殷忧,踽踽独行,每一天我们都得去思考怎样生活,回忆不能赶上生活的节拍,我们得学会在心上为它留下一片空白,然后铭记。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只有回忆才是洁净的圣地,从未被污染,它烙印在心底的最深处,同时,它也散落在阳光下、生活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回忆。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是人生旅途上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品味生活,如何对待人生,它们与心跳同在,与小时光同眠。
心灵的守望者,他守望着回忆。有人说,人本身的属性是寂寞的。但我却不以为然,因为纵然再孤单,每一个人都会有回忆相伴,那是时间也带不走的。心灵的守望者是我们自己,是内心世界的自己,自己守望着的是生活中的一切,看着似水流年,也看着人事变迁,还有远方等待被追逐的未来。
心灵的守望者,守望的是老去的时光;
心灵的守望者,守望的是消失的美好;
心灵的守望者,守望的是触摸不到的那片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