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秋月之想】
月,依然是英姿飒爽,清清的,柔柔的,依然那样皎洁、明亮。又到八月十五了,月儿变得与往常不同了。
古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中秋节,月亮都比平时活泼许多,她总是披一件漂亮的闪光衣,眨巴着硕大的眼睛望着大地。有时,她像一朵白色水莲宁静地享受深蓝色的天空与平静水波的洗礼;有时,月亮累了,钻进云层里小憩一会儿,只留下满天的繁星放哨;有时,她明艳动人,在树枝上撒下银辉,点点光斑零星散落,像散碎的绸条儿挂在枝丫上……
今夜,我们一家站在窗台上,这皎洁的月光似乎出现了,又似乎隐匿了,若有若无,让我感到一种迷茫又神秘的感觉。吃一口豆沙馅月饼,香软酥甜,回味无穷。淘气地把月饼与月亮“齐平”,一大一小,不由地想起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小时把月亮比作白玉盘,而我则把月亮比成了月饼,想到这儿,我笑了起来。
月亮,给了我一种思念,一种团圆的喜悦,一种纯真的亲情。回首过去,中秋之月已陪伴我走过了十二年。望望月饼,望望爸妈,再望望硕大的月亮,这似乎近在咫尺。中秋佳节,皎洁圆月。月光传递了千千万万份思念、寄托,凝聚了种种浓厚的亲情。
深夜,我酣然入梦,怀着那份期待,那份永不破灭的亲情与信念。
【篇二:中秋月】
又是一年中秋。
没有月的中秋是不完全的,没有文人骚客的月是不完全的。中秋时,月当圆。圆月便静静地挂在天上,散发着清辉月华,那是宛若清练的溪流,那是宛若轻纱的帘幕。听着得意或不得意之人倾诉衷肠,待到那些心有积愿之人讲乏了,她便轻柔的抚摸着他们的脸庞,像是一位温情的恋人,又像是一位博爱的母亲。诗人倦了,靠在她的身上,缓缓地睡去,睡时的昵语,也被她小心的珍藏,留待千百年后的我们揣摩,文字被赋予了魔力,那是如怨如慕的、又是如泣如诉的。她讲述着那些人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才华横溢的诗人傍在窗边,深情着望着远方的月亮,明亮的光芒照在他们的身上,拉下的影子好长、好长。
然而不知何时,那窗沿坍塌了,那赤子不见了。那里不再是与心有涛息的人发泄的地方,金戈铁马成为了主旋律。明月仍然照在当空,影子却没了。她曾经照在天涯的土地上,为背井离乡、郁郁失意之人传递着讯息,但明月照耀的地方变小了,它缩入了长城,它缩入了江南,再也没有不平之鸣,只有矫揉做作的诗词文赋。不再被她照耀的地方,应该是有墓碑的,它应记录着才华的消逝、灵感的死去的,但墓碑没有,这些黑暗的地方被人遗忘了。或许还有亡夫的妇人想要刨开厚厚的土堆,寻找爱人的踪迹,但她们没有得果,她们也追随着爱人去了,历史这本厚书里是写不下她们的去处的。只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绝句,记录着她们所向所感,但这声音也变小了、沉默了,最终化为死一般的寂静,风中好像传来了哭咽声。不知曾经的明月,是否还是如今的明月?明月大概并没有变,然而人却早已面目全非。月光仍旧澄澈,但这片土地放不下横溢的经纶,它被历史隐去了。只留我站在床边,伤秋悲春。
夜才启,月将坠。不知天涯之下,又有多少游子与我同样感叹?该睡了,便让月报于那些想要吟咏的人儿吧,我无意于她。
【篇三:中秋月】
中秋的月,本应纯洁无瑕,可今年中秋的月亮却被乌云笼罩着,只能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倩影。树篱边的那一径秋草已不再富含生机,一阵微风吹过,它们便随风摇摆,毫无御敌之力。我静静地坐在桂花树下,亲吻着风中的那一缕缕芬芳,思绪却飞出了好远、好远……
记得,也是中秋的静夜。只是那夜的月分外地圆,分外地明亮,月光也格外地温柔。但,那夜的我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晚饭后,小小的我格外兴奋,到处乱冲乱跑。没想到一不留神,我脚下一滑,摔了一个大跟头。因为疼痛,我大哭起来。爷爷连忙跑出来,抱起我,焦急地问:“怎么了?摔哪儿啦?让爷爷帮你吹吹就不疼了啊,好了,不哭,不哭了啊!”“我的脚好痛。”我哭着说。爷爷轻轻地挽起我的裤腿,我的膝盖上已经擦破了一大块皮,正往外渗着血。爷爷拿来膏药,轻轻地给我涂上。看着还抽抽噎噎的我,爷爷又从树上折下一枝他的宝贝桂花,意外地十分慈祥地笑着说:“好了,不要哭了啊,我奖励我的宝贝孙女一枝香喷喷的桂花,好不好?”“嗯”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我笑了。
“月到天心外,风来水面时。”如今,桂花依然灿烂,人却已是阴阳两隔。我独自一人,静静地托腮凝望苍穹,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是你吗?亲爱的爷爷您曾说过: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我已不再说话,不再睁眼,不要悲伤,我已化作星星,静静地守护着我的小天使。
望着天空中那轮黯淡的月,呼吸着空气中那缕淡淡的香,我心凄苦。中秋月,团圆月,只是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