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外表与内在】
外表,是人们最直观的,一眼就可以识别的东西。而内在,往往需要去认识,去孰知,去探索,去思考才能得来的。
由于这种反差,人们往往在认识事物时,只得皮毛。
曾说,宋朝人彭几在见到范文飞公和狄梁公的画像时,一心想以修改自己的容貌来兼得他们的奇异品德。
这位宋朝人在学习圣人时,只注重了他们的奇异外表,却忽略了内在的品德。将内在等同于外表,最后也只是更改了自己的容貌,贻笑大方。
如果我们只注重事物的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的品质,那么我们将失去最真挚的美。外表只是一时,若过眼云烟,时间的流逝会将这些表皮渐渐磨损,暗淡;而内在却是永恒的,岁月会让它愈绽其美。
朝阳怒放的鲜花,在渐渐衰败,枯萎之后,鲜有人还记得当初的艳丽与芬芳。若我们能探寻它在冲破厚重泥土时的坚韧,能窥见它经历风雨洗礼的顽强,能留意到凋零的花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那么,它将永驻心间。
不仅看待事物需透过外表,参透本质,在对待人时,也应注重内在,而非以外表判定人。一个外表鲜丽的人,他的内心不一定就同他的外表一般光彩;而一个长相丑陋的人,他或许有一束美丽的灵魂。
巴黎圣母院中,神圣的神职人员弗罗洛,却是一个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如一包烂泥,粗鲁、浅薄的花花公子;而丑陋的卡西莫,虽然严重的残疾使他被亲人遗弃,被社会歧视,他却有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如同爱惜珍宝一样守护着爱斯梅拉达。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一颗求真的心去分析每一件事务,去辩识身边的每一个人,像品茶一般,品出好与坏,美与丑,品出其中的志趣风格和精神,品出其内在的生机、兴旺和顽强,由此去感知生活的真实和美丽的一面。
【篇二:真才实学胜于浮华外表】
人生在世,面对追求偶像的问题,许多人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偏颇。正如古人彭几,见到范仲淹便兴叹自己没有耳毛,瞻仰狄梁公就想要修剪眉毛。只为了与名人外表一致,试问彭几:只是盲目地拥其外表,而无真才实学,岂不是东施效颦?
看如今,个个“俊男靓女”,都极力地装点自己的外貌,生怕表面比较的失利会使自己的品质下降。
诚然,爱装点相貌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会看他人的外貌,因此也就派生了表面上的盲目追星。虽然如此,但相貌却并不能决定才能。一个人如果过分拘泥于相貌,而不讲究自己本质的充实度,就好像“稻草皮囊”一般,只有充实华丽的外表,却无实在的内里。光有外表的艳丽而无本质的绚烂,就是杭州城中卖柑者的柑子,只能落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称号。
况且,相貌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的,人的容颜易老,形体会衰落,但真才实学却永远不朽。且看孔丘的一生,他从年轻时便奔走于列国之间,和众多追名者一样,寄希望于做官成名,而他游转了大半生后,已是年老色衰,却无功名,这时彻悟的他便开始办私塾,教书育人,思考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并作为儒家经典广泛流传,影响了一代代人,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典范,相貌是会老的,而一个人如能将才华发挥光大,便是无限风光,永远美丽。
同时,有些人本身就其貌不扬,却十分有才能与德行,而这样他就能够使自我更加高尚,能从本质上树立人生典型。诗人温庭筠,并无出众相貌,甚至可以说他是丑陋无比,他出门便能将人吓走,一点也不夸张,然而他却能在诗歌上有极大造诣,写作了许多温婉的诗词,成就了他自我。
由此可见,好的相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对于人生来说,无法决定人生的品质,惟有后天所得的才能,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只有才能能使人的精神一直长久长存。
所以,我们不应效仿彭几,庸人自扰于相貌之中,而应注重真才实学的励练。少花一份力气装点自我,多倾注一份心意学习知识,博览群书,才能真正地成就自我,使自己成为贤能的人。
停滞于相貌的一时之美并不意味才德的养成,而惟有注重真才实学,才能成就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让自己星光闪烁。
【篇三:外表简陋,内心富有】
一个人如果徒有其表,缺少内在美、心灵美,人人弃之。就好比花瓶一样存在,只有美丽的外表,缺乏内涵。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其外部装修极其简陋,而进入内部之后却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人享受其中,使之成为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假如一个人外表简陋,内心富有,那么他也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曾经风靡一时的“大衣哥”——朱之文,它不仅长相不够出众,家庭条件也一般。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普通的人,在一次选秀比赛中进入人们的视野。身穿一件军大衣,手拿一个话筒,唱响了自己的人生。生活条件艰苦,相貌平平的朱之文在自己成名后,拿出一大笔钱为家乡修路,救济家乡,并没有沉迷于成名后的奢华生活,反而选择平凡的日子。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流露出内心的朴实,并且在接受访谈时多次表明不能忘本。自己身为农民,骨子里流露着农民所具有的质朴。一个为家乡默默做出贡献的普通农民,外表简陋,内心富有。
全球有名的商业家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长相一般,一张标志性的脸,并不出挑。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业界站稳了脚跟。虽然拥有如此高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忘记国家,投身于慈善中,并且多次鼓励提拔优秀人才。对于慈善事业十分关注,但凡遇到自然灾害,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爱心捐款似乎成了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候,他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上也有着他对人生感悟的格言和马氏心灵鸡汤。外表不够华丽却注重自己的内心,慈善、博识成就了现在的马云,才会让他在商业界风生水起。
外表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他是一个人的皮囊并不能的代表一切,如果只注重装饰华丽的外表,而缺少内在的富有,就只是一副躯壳。有血有肉,内在大于外在,注重涵养,更多的填补自己的内心。就好比成名后依旧建设家乡的朱之文,身价上亿却热衷于慈善事业的马云。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美,才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做人就要外表朴实无华,内心十分富有,让自己的内心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内心美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篇四:注重内在】
一个衣着华丽,长相美貌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人吗?一个人的成功可以用外表来衡量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从来都不是外表的光鲜,而是内在的美丽。
内在似一枝寒月里的腊梅,让人忘记忧愁与烦恼。
贝多芬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写成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但他虚怀若谷,并且从不在意自己的外在是否光鲜。他穿的衣服只要干净、大方就好,他平常所用的东西也是普通之极,他从不计较这些,只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在重重困难下,最终写成了闻名于世的《英雄交响曲》。他的音乐激励了无数人,让他们勇敢的前进着;他的音乐让无数个在深夜徘徊的人重新找到了方向。
内在如一颗谦虚的心,让别人能更敬重你,赞赏你,从心底里佩服你。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并精通历史。但他不因此而恃才傲物,而是虚心待人,在别人高谈阔论文史时,自己默坐一旁,洗耳恭听。他用自己的谦虚之心,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提升了自己的内在、完善了自己的知识。正是这样,后来的人们更敬重王安石,也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在。
内在如一颗闪闪发亮的晶石。能让懂的人看到你的成功。
著名的作家洛·史密斯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可能是既时髦又出类拔萃。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远东时尚的核心,灯红酒绿中徜徉在外滩街头的红男绿女们时刻关注着时代潮流的动向。而张爱玲,这个孤岛时期上海文学的翘楚,对文学创作有着极度的敏感和不俗的成绩,然而却是时尚的陌路人。在后人的印象中,她总是身着那身标志性的红旗袍:红的花,绿的叶,写出来很美,穿出来却很怪,即便是乡下婴儿,却也极少有人如此穿着。如此令人难堪的外表,却因她的一系列作品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席。
这些名人的例子都说明了: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有内在美的人才是真的美。
我们要追求内在美!
【篇五:关于内在美的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看到许多好看的外表,但是仅仅拥有好看的外表真的就足够了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去为学生买咖啡,回来用了各式各样的杯子装咖啡,让学生自由选择咖啡。咖啡都是一样的,就是杯子不同。同学们都选择漂亮的,精致的,昂贵的,只剩下朴素便宜的杯子。这说明同学们都会下意识地去拿好的杯子,仅仅只因为它的外表好看。而其实它们的内在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内在很差,只要包装好看。一个包装漂亮,内在东西不好,另一个内在东西好,包装却不好,很多人第一选择会看它的外表包装,这是虚有其表的东西。但事实上,外表仅仅是为了装饰,它不实用,我们还不如选择内在更为丰富、更实用的东西。
比如食品。很多人出去旅行都会买些特产,可是又不熟悉当地食品,就会选择一些装修看起来富丽堂皇的店购买,价格贵,还可能不好吃,不正宗。往往一些真正的美食都藏在那些其貌不扬的百年老店里面。华丽的店可能只有一次性的顾客,因为它们可能只有漂亮的包装,味道并不好,名声就会越来越差;而拥有真正美食的小店,会有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而且名气会越来越大,也会有更多人慕名而来。
其实外在仅仅是一层欺骗他人的薄皮,有时内里充满的是一堆破烂。虽然一开始的确可以欺骗别人,但是日久见人心,总有一天这层薄皮会被刺破,暴露它的内在。我们对外表的追求仅仅是一种心理作用,真正的好与美是从内心与内在散发出来的。只需要克服这种心理,看到事物背后的真实面貌,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欺骗。
其实对我们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都说内心的美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心地善良,做到真善美,我们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不用担心外在不好看。日子久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你的内心。我们要用内在包装自己,而不是那虚有的外表。
与其虚有其表,倒不如拥有内心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