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六年级作文>再游颐和园
再游颐和园

【篇一:再游颐和园】

那天由于下雨,我们只走了颐和园的七分之一。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北京,所以,从圆明园出来,我们就直奔颐和园。

这次由爸爸来做导游,我们从颐和园的北宫门口入园。一进北宫门,就看到了著名的苏州街。苏州街是一条后湖沿岸的买卖街,仿照江南水乡临河街市的格局建造。据说当年的皇帝皇后常常泛舟游逛,而商店的伙计就由宫中的太监充任。看来,这些生活在京城的帝后想把江南水乡也搬到园子里来,他们可真会享受啊。接着,我们上了石拱长桥,过了松堂,然后往右边绕着弯曲的林间小路慢慢走,边走边看,真正是美不胜收,不久就看到了清可轩遗址。在由天然险峻山石构成的原后檐墙上,我们还清楚看见“清可轩”三个大字,据说,那还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在字的右边,两块山石之间有一块巨大的梁柱,焦黑的颜色仿佛在诉说那段烈火焚烧的屈辱历史。过了清可轩遗址,继续往前行,我看有一处景点叫“宿云檐”,好象跟“关公”有关,里面栽满了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林中还有很多可爱的松鼠,自由的追逐,嬉戏,我是第一次亲眼看见小松鼠,很喜欢。再往前,我们就来到颐和园著名景点之一——石坊。石舫原名清晏舫,建于1755年,舫身用巨石雕造而成。通长36米,有上下两层舱房。取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喻示清王朝坚如磐石,水不能覆。但石舫犹在,而清王朝却已成为历史。石舫旁边游人如织,很多游客排起了小长队,等待着在石舫拍照留念,岸边的白灰色花岗岩石栏,已经磨的乌黑油亮,我也赶紧和爸爸、妈妈在石舫边留影。

看完了石坊,我们往东行,前面就是著名的长廊了。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有油漆彩画14000多幅呢,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我们沿着长廊一直往前走,虽然长廊正在装修,无法走在长廊里面,细细游赏,不过我们仍可以看到长廊最外层的画,从中感受长廊的艺术魅力。走到排云殿前,我发现那一小段的长廊没有封住,“太好了!”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赶紧走进去欣赏,“咦,为什么很多画都一样呢?”我觉得奇怪。妈妈笑着叫我再仔细看看。哦,原来很多画看上去一样,其实,根本不一样,要不是多一座屋子,要不是少一座塔……真有趣!妈妈说:“长廊里面没有一幅画是重复的。”太了不起!

背后就是佛香阁了。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石台基上。它面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殿,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彼此呼应,蔚为壮观。“哇,好壮观啊!”我仰望着佛香阁连连赞叹。可惜佛香阁正在修缮之中,我不能上去细看,只能望“阁”兴叹了。

还好,今天风和日丽,我们可以坐船游昆明湖。此时的昆明湖面上波光粼粼,游船穿梭,好不热闹。我急忙拉着爸爸往最近的一家船坞跑去,租了一艘小船游湖。我和爸爸踩踏板,妈妈坐在船头。昆明湖真大,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决定从十七孔桥下面过,然后到对岸的西堤,沿着西堤六桥航行,最后绕南湖岛一圈回来。于是我和爸爸合力径直划向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和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形状就像一条长虹横水面上,可美了。我好不容易才把好方向,我们的船终于从中间那个孔过去了。过了十七孔桥,我们把船划向西堤。西堤是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沿堤遍植桃树和柳树,现在是夏天,看不到粉色的桃花,只有绿柳依依,我想,如果春来柳绿桃红,那应该更好看。沿着西堤,我们的船慢慢前行,微风习习,水面上漾起层层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抬头看远处万寿山上那巍峨壮丽的佛香阁,秀雅宁静的湖心岛,再看看近处这碧波万顷的昆明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真是心旷神怡啊!

忽然间,很庆幸自己在离开之前能再次游赏颐和园,这次的游赏才真正领略到颐和园的丰姿。离开时,我还是万般不舍。妈妈说:“不要紧,留着一些景点,等下次再来观赏。”是啊,留着一点想头也很好,我这样安慰我自己。

【篇二:游颐和园】

今年暑假我去了北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游颐和园。那一天虽然天气特别炎热,但是游玩的人却是人山人海,颐和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呀!

买了票之后我们随着人流迫不及待地进入了颐和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的假山,东侧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我们径直向前走,来到了被称为“世界第一走廊”的长廊,它的横梁上有很多很多的油画,走在古风古色的长廊里,微风吹来,感觉凉爽又惬意。妈妈还特意为我拍了一张长廊的照片留念,真的好喜欢呀!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昆明湖,湖水碧绿优美,许多游客在湖边拍照留念,我觉得根本不需要美图,随意拍下一张照片就是一幅泼墨山水画,美丽极了。为了乘船游玩一圈我们排了好久的队,登上了大船在湖上观赏果然更不一样,我们乘船穿过了十七孔桥,拍下了优美的照片,仿佛自己置身于诗人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意境中了。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我们要回去了,而我还觉得意犹未尽,还有好多景色没有走完,没有游够,明年我一定还要来,颐和园,再见!

【篇三:美丽的颐和园】

我去过雄伟壮观的长城,到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欣赏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但是,我觉得最美的还是颐和园。

颐和园的中央是昆明湖,湖水清澈,呈碧绿色。昆明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又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大大小小的游船从湖面驶过,荡起一圈圈涟漪。湖边种着许多美丽的柳树,翠绿的枝条像小辫子,微风一吹,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一位位穿着绿衣服的仙女,让人不禁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首诗来。

昆明湖上有一座桥,叫十七孔桥,因为有十七个桥洞而得名。十七孔桥横跨在湖上,犹如一道彩虹。桥上雕刻着五百多只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千姿百态,有的望着过往的船只,有的看着桥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这些石狮子被能工巧匠雕刻得活灵活现!

昆明湖旁有一座长七百八十二米的艺术长廊,长廊上方绘出了五颜六色的图画,有花草、人物、风景,真是美丽极了。

颐和园真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令人流连忘返!

【篇四:颐和园】

在去年的一个冬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我去颐和园溜冰。

我们首先到了昆明湖。呀!昆明湖竟然结冰了!我好想下去滑一下,我跃跃欲试,可爷爷却连忙拉住了我。指指牌子,上面写着:湖面冰薄,请勿溜冰!我看到之后才恍然大悟!

之后,我们继续往前走,我看见了一个冰滑梯,我想滑一下。便走上台阶走到最上面。我从上往下看,啊!好高啊!我有点害怕不敢朝下滑。但在家人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从上面滑了下去。啊——我吓得眼泪都出来了。等滑下来的时候,我的腿已经瑟瑟发抖了。还是爸爸妈妈把我扶起来的。

然后,我们又来到溜冰场。我换上溜冰鞋,经过了刚才的惊吓,我心想:还好我会溜冰!我们玩了好长时间,玩得很开心!

这次去颐和园,我不仅欣赏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也享受了溜冰的快乐。这一天,我终生难忘!(指导老师:李纪伟)

【篇五:颐和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参观世界遗产:颐和园!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刘夏瀚泽,你们可以叫我刘导,请各位游客跟我来观赏颐和园吧!

我们第一个景点是长廊。各位游客请看我手指的那个地方,就是有名的长廊。游客们来跟我一起游赏长廊吧!游客们请听我说:这条长廊很长,有700多米长,一共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画上有人物、花草还有风景,大家一定会看见长廊的两旁都栽满了花草树木,也会闻到一股清香,那就是从昆明湖吹来的清香,是不是让人神清气爽了呢?

看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请游客们抬头看,是不是有一座八角宝塔似的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看那黄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看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房子,那就是排云殿。

此时,我们登上了万寿山,请游客们向下望,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颐和园的全部景色,看那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镜子,绿得像碧玉,就连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了,也不留一点儿痕迹,游客们请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城楼和城里的白墙,大家有没有觉得豁然开朗!

今天的游赏就到这里结束了,欢迎大家下次再来颐和园作客!

【篇六:颐和园】

今天,我和老爸参观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是清朝皇宫的避暑公园。

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座宫殿,让我们感到空间的狭小,其实这是一种园林的设计方法。前门的宫殿其实不是堵住去路的路障,而是让人移步换景,产生一种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

逐渐往前,就是当时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帝的房子——玉澜堂,从光绪帝预计与侍奉大臣商量推翻封建统治的变法时,慈禧太后等守旧派将这刚刚推行了108日的戊戌变法给推翻了,光绪帝则被软禁在此。

玉澜堂的对面就是昆明湖,昆明湖约占全园的三分之二,其之大可想而知。而这昆明湖,也正是慈禧太后操练水军之地,游山湖景,好是悠闲和奢华。

继续前走,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廊”的颐和园长廊,它全长728米,长廊两边的苏式彩绘琳琅满目,连绵不绝。中间的四个亭子,分别代表四季,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出了北宫门,颐和园之行也就结束了,但是那湖光秋色,笔直长廊,我却没能忘却。

热门推荐
1学农感想
2生命如此脆弱
3奔腾的海洋
4二十年后回故乡
5十二岁我多了一份叛逆
6我的小秘密
7珍藏微笑
8我的祖国,我的魂
9我想当宇航员
10在锻炼中成长
11我爱我的家乡
12我们班的副班长
13那声音
14爱的手套
15暑假游威海作文
16第一次做饭
17暮春里的一课
18那一次,我真委屈
19家中来客
20一颗种子的旅行
21家乡的竹林
22给自己的一封信
23自己的天空
24心中有盏爱的灯
25读与成,书与才
26莲之美
27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28我的爷爷
29关于
30寒假趣事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